睡蓮與書香

這樣一個夏日的午後,陽光熾熱,睡蓮花開如畫,魚兒嬉戲自如,廣玉蘭婷婷勝雪。十二樓的會議室,師生們從魔都的四面八方匯聚於此,共讀經典。

談及最近網絡事件,衡水中學張錫峯“土豬拱白菜”的視頻,楊敏教授說,“看他的完整演講,會心生悲憫。就是一個少年而已,尚不知天高地厚。然而,無偏執不少年,很多歷史人物和我們,也都從少年時代走過來。”

“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有人出生在羅馬,有人尋找各種途徑去羅馬。”“一個人對待世界的態度,決定着其幸福程度。對別人發火,其實是自己不愉快。”

愉悅自己有四種方式:1、把自己當別人。無我,自己其實沒那麼重要;2、把別人當自己。有慈悲心;3、把別人當別人。懂得界限和分寸,是一種智慧;4、把自己當自己。你就是一個普通人,種種努力,就是爲了成爲今天的你,或明天更好的你。

大千世界,誰不是匆匆過客?有限的生命裏,盡力而爲,對親友,對陌生人,多一份善意,成最好的自己。細微之處,最見品格。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悅納世界。

講《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大意是說,“能瞭解別人是智慧,能瞭解自己纔是清明。戰勝別人是有力,戰勝自己纔是強大……”

人有三種關係:我與他人,我與世界,我與自己。深刻地瞭解、認識別人,對其有判斷,已是不易。真正最難搞定的,其實是自己。

去蔽爲明,分別爲智。懂得界限,不去幹涉別人,是最大的智慧。

知足者富”,知道滿足纔是富有,纔會內心歡樂。言語好勝,其實是弱者的表現。快樂之人,看到得到的;不快樂之人,看到未得的。

人有四面:人前的我;人後的我;潛在的我;潛意識的我。當你自知,也就站得更高,更知人性的幽微,通達、平和、愉快得多。

楊老師薦讀林語堂的書,在他筆下,一滴水,一片落葉,一根枯枝,一陣風……都美妙有趣。一流的藝術家,一定會在荒涼之中,開出自己的花朵。

講到第三十四章《大道氾濫》,“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以其終不自以爲大,故能其成大。”

大意是說,“大道廣泛流行,如水一樣可左可右,無所不到……道之所以能成其大,就因它不自以爲偉大的緣故。”

老子告誡世人,虛懷若谷,有成就而自以爲功,纔是深懂“道”之人。

張教授分享《教養的迷思》,家庭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呢?朱迪斯·哈里斯的這本書,顛覆很多我們的認知。

那麼,家庭教育對孩子有長久影響嗎?答案可能令我們沮喪。性格即命運。孩子的性格養成,基因天賦決定50%,環境影響佔40%,父母影響只佔10%。

換句話說,當精子與卵子結合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天賦。所以古人計算良辰優生,還是有道理的。

一個人的幸福指數,常常是性格決定的。天賦難以改變,環境取決於你選擇的同伴,故成爲什麼樣的人,其實與父母關係不大。

平等分兩種:一種是機會平等,另一種是結果平等。高考制度在兩者之間,目前仍是相對最公平的選擇。

張教授說兩句話,“無論做什麼,孩子都會長大。做父母,更多的是享受,而非內疚。”話剛落音,大家都笑起來,感覺心態輕鬆許多。

那麼身爲父母,努力的意義又在哪裏呢?或許只在兩點: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環境,幫助孩子選擇優質同伴。

晚間讀詩文,《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小散文代表作,堪與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相媲美。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內心何等豐盈之人,纔會賞月色而忘眠?月色之美,倒影之美,空靈之美,世界彷彿張開一個空澈的懷抱,一切痛苦憂傷都消解而散了。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夜,月,竹柏,兩個閒人,真乃友情與美學的至高境界。

人生的底色是悲苦,人的超越之處,是有意志、掙扎、不屈……苦澀之中,發出閃爍的、星星點點的光芒。

悲苦有告,孤獨有依,最好的朋友,是可以沉默無言的。人生坦然,或許來自三最:樹立最好的目標,做最堅韌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赤壁賦》是蘇軾文賦的代表作。“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知東方之既白。”

全文從景之“樂”,到簫聲之“悲”,到簫客之“傷”,到蘇子之“解”,最後客主重歸於“樂”,提高了認知與境界,走向理性、豁達和通透,與自然儼然一體。

景中含情,情中寓理,樂中含悲,悲中含樂。我們彷彿看到,眼前一葉扁舟正隨波漂流,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俱已在懷。

古人常寫梅蘭竹菊桂松柏香草……象徵人格高潔。讀書,是一種療愈,可從人生、歷史、哲學的高度,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慰藉。


與可愛的一羣人,品讀最可愛的書,不知夜幕之深深。合上書本,睡蓮已睡,清風中歸來,仰頭望天空星斗,如此明朗可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