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諫言

早在十多年前教育部就提出,解決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今後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戰略任務。同時指出,完成這個任務比解決基礎教育普及工作還難。

確實是這樣。時至今日,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問題還遠沒有解決。那麼難點在哪裏?這是必須搞清楚的。找難點猶如修補管道找漏點一樣,找不到漏點一切修補工作都是白忙乎。有人說難點是教育經費短缺。認爲,優質教育資源短缺與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有矛盾,所以基礎教育才出現今天這樣的不均衡,要解決均衡發展就得發展經濟。我覺得這話只說出了問題的一個方面,不中肯綮;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即教育管理上的失當。

難道不是嗎?論教育資源短缺,過去比現在更短缺。爲什麼現在反比過去更加不均衡?論教育資源豐厚,一些經濟發達城市不知要比安徽桐陵強多少,爲什麼桐陵能做到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而那些城市卻沒做到?

實際上,造成基礎教育發展失衡,管理者既有認識上的缺失,比如提出把一部分中小學“做大作強”,搞豪華的校園建設;也有利益方面的驅動:校際差別越大,滋生特權越多,管理者是受益方。

本來基礎教育是不該擇校的。如果說擇校是特定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那麼擇校費的使用不是人說了算嗎?。擇校費本來就是國有隱性優質教育資產的物化,其中大部分應屬於國家所有。如果把這些擇校費統籌使用,先去“雪中送炭”,校際差別還會像今天這樣大嗎?

小學生需要就近入學。每個年級四個班,千餘名學生也算大校了。而筆者所在的城市竟有8.000多人的“巨無霸”小學!大、小“巨無霸”的相繼出現把別的小學都給擠垮了。至於大校是不就是強校,還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本文就不去說它了。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要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教育管理者的態度和決心至關重要。重要的是要儘快拿出可操作性的辦法,促使基礎教育的人、財、物向薄弱校流動。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首先是縣域、同城學校之間的均衡,縣和市、區教育主管部門出臺一些管理辦法是職權範圍之內的事,當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經費方面。光是說經費投入要向薄弱校傾斜這是不夠的,這樣太籠統,傾斜一度也算傾斜了,彈性太大;但如果能這樣規定:新增教育經費全部用於簿弱校建設,那就會好得多。

再比如,教師隊伍方面。光說要對口幫扶之類的話也是不夠的。幾十年來不一直都是這樣說嗎!必須下決心建立促進教師逆向流動的長效機制。各校教師的職稱、職級比例要“一視同仁”。現在,高職稱、高職級的指標大部分被“優質校”佔去了。各項榮譽待遇也要一視同仁。現在,特級教師、專家、勞動模範、人民代表、黨代表、政協委員等等也都集中在“優質校”。簿弱校的校長和教師教育理念再先進、工作再有起色,終因不在選拔人的視野之內而沒份。這也是很多人不願意到薄弱校工作的原因之一。如能做到以上的兩個“一視同仁”就會促進教師逆向流動,從而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當然,教育管理者要正視自己的問題是需要勇氣的!但唯有正視管理中的問題並及時調整,縣域、同城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纔會有希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