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腦保持高速運行的24個小技巧

最近看了《邏輯思考的100個關鍵》,裏面的小技巧幫助我們有效的訓練大腦,保持其高速運行。 從中整理一些覺得能用得上的技巧。

1)只“輸入”不“輸出”,大腦很容易中途“放棄”。

大腦主要通過感覺區“輸入”信息,並通過運動區“輸出”信息。在此,“輸入”指的是“理解”,“輸出”指的是“實踐”。

去美術館欣賞精美的畫作,聆聽頂級音樂家演奏音樂或者觀看一部優秀的電影併爲之感動時,感覺區都有可能得到飛躍式的發展。 想要鍛鍊大腦的感覺區,去現場聽音樂、去現場觀看體育比賽是非常重要的。

2)思維訓練的關鍵,在於反覆“輸出”。

利用肢體輸出信息時,“運動區的學習”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畫畫、唱歌、寫作等等,需要做出運動來進行表達的時候,信息輸出的準確度取決於運動區學習迴路得到鍛鍊的程度。 與通過很小的契機就能得到飛躍式發展的感覺區相比,運動區的學習只能通過反覆實踐才能得到鍛鍊。

僅僅是觀看,是無法鍛鍊運動區的學習迴路的。事實上活動身體才能活動大腦。 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都可以去嘗試,比如參加各種學習班、繪畫、運動、音樂等等。親自嘗試之後你就會發現,“啊!原來是這樣!”實際上,切身的體驗會給你帶來很多驚喜。這時,“感覺區學習”和“運動區學習”就進入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3)增加時間壓力,思維和行動會變得敏捷。

即便知道“輸出”對於運動區的鍛鍊來說很重要,自己也很想迅速行動起來,但是大多數人的行動力往往不足。 “時間壓力”是指通過給自己的工作設定時間限制,來增加大腦的負荷。按時完成任務時產生的喜悅能夠鍛鍊大腦回路。

和學習不一樣,工作中沒有“正確答案”。有時一味地想要追求完美,就會不自覺地一拖再拖。但是這樣的話,不管過多久都沒有辦法“輸出”,也就無法判斷自己的工作是好是壞,很多時候不能如期按計劃向前推進。

敦促自己強行輸出,對保持感覺區和運動區的平衡也很有幫助。給工作設定時間限制的方法,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做法很簡單。

在正式開始工作之前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比如“我要在一個小時之內完成這項工作”“在這個時間內完成這麼多的工作”,然後努力實現就可以了。最理想的目標設定,就是設定一個“對自己來說稍微有點難度”的目標。相當於“自己和自己簽訂了一個不合理的合同”。

在給工作施加時間壓力的時候,不要同時做好幾件事,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1~2個小時之內需要完成的同一件事上是很重要的。我把這種方法叫作“1小時大腦準備法”。

4)讓大腦保持高速運轉的祕訣,在於丟掉瑣碎信息。

GTD 的第一個流程就是收集,儘量不要讓信息都堆積在大腦裏。 當場約好時間,當場記下來。

5)採取主動式休閒,幸福指數會明顯提高。

什麼是“主動式休閒”(active leisure)呢? 比如釣魚、郊遊、爬山、打高爾夫……這些都是主動式休閒。自己主動採取行動的休閒方式,不僅能讓心情在活動中得到紓解,幸福指數也會明顯提高。

有主動式愛好的人就比沒有興趣愛好,喜歡宅在家的人,有更多感到幸福的瞬間。

讀書也屬於主動式休閒。 如果實在無法挑戰像戶外運動這樣的主動式休閒,那麼就先從讀書開始,試着讓大腦恢復到平衡狀態吧!

6)調節情緒的好方法——給生活加個標點。

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中,我們都可以通過調節情緒來提高效率。 比如,手頭的工作無論如何也要在4小時之內完成的話,中間每2個小時休息一次,就比不休息硬撐到最後要有效率得多。

調節情緒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不用把事情搞得那麼複雜。起身去趟洗手間、洗個澡、聽首歌,或者在附近隨便走走,做什麼都行,輕輕鬆鬆就可以給大腦畫一個休止符。 

調節情緒就相當於是給自己加了一個標點。當然,首先我們要先學會跟自己對話。因爲如果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當前所處的狀態,或許也就意識不到自己需要換一個心情。

7)如何應對恐懼情緒?

研究表明小白鼠在受到驚嚇後基本上都會出現凍結反應。身體會因爲恐懼而無法動彈,人類的反應竟與小白鼠相差無幾。

而更好的策略是行動,勇於嘗試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即使失敗了,那也是有意義的人生經歷。失敗未嘗不是一次絕佳的鍛鍊與學習的機會。通過不斷試錯(try and error),我們能夠學會如何去應對當下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因爲對未來感到不安而畏縮不前,也就永遠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只有直面恐懼才能戰勝恐懼,因爲害怕,所以努力。

8)放空自己,大腦會進入自我整理模式。

在大腦的最深處有一個叫作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的靜息態腦回路,是大腦處於放空狀態下才會啓動的一個大腦維護機制。當大腦處於任務狀態下,比如在思考、工作、與人交談時,默認模式網絡就會自動罷工。 那麼,具體什麼時候纔會開啓這個模式呢?比如,當我們在冥想的時候,或者散步的時候,默認模式網絡就會自動開啓。因爲此時的大腦並沒有進行有意識的活動,所以處於一個待機狀態。也就是說,默認模式網絡其實很容易被激活。

“什麼都不做”有時比冥思苦想更有效。

9)情緒積極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臉如同一面透視心靈的鏡子,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每當自己感到不安,抱有不快,這種感情一定會傳達給對方或者是周圍的人。所以一個總是散發負能量、悲觀的人,身邊就很少有敢與之交心的朋友;反之,一個充滿正能量、樂觀的人,周圍的人自然願意與他親近。

每個人的臉都如同一面鏡子。儘量把自己的好心情分享給別人。 傳遞正能量,就會擁有更多正能量。

10)召喚“運氣”的三種能力。

能否將偶然與幸運相結合則取決於大腦的使用方法。

其要點有三——“行動”“覺察”“接受”。

第一,是“行動”。如果只是一個人在那裏醞釀想法,想要做出點成績,乾着急是不行的。要先讓自己行動起來,因爲真正的好運氣從來就不是等來的。

第二,當行動所帶來的機遇來臨時,“自我覺察”的能力很關鍵。爲了能夠讓自己意識到這一點,必須密切注意周圍的變化和自己內心的感受。如果平時不做好準備,只是坐等改變人生的“好運”從天而降,恐怕也就和“serendipity”無緣了。

第三,當遇到意外狀況時,不要因爲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就產生抗拒心理,要學會坦然“接受”。 偶然的相遇,也包括“人與人的相遇”。自己首先要積極行動起來,經歷各種各樣的事,結識各種各樣的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雖然這種偶然性我們無法掌控,但是,把偶然與幸運相結合的行動和意識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

11)向榜樣看齊,人會不知不覺變優秀。

經常和一個舉止優雅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很優雅,就連舉手投足間的小習慣也有可能會傳染。長年相伴的夫妻、父母和孩子之所以會越來越像,也是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 在瞭解了鏡像神經元的共情機制之後,我們就應該明白,如果只看到周圍人的缺點,那麼最終這種缺點也會傳遞給自己。

一旦注意到別人的缺點,鏡像神經元就會迅速做出反應,然後轉移到自己身上。因此,大家一定要善於發現周圍人的優點。

12)戰勝消極情緒的好辦法:給消極情緒取個名字。

如何才能戰勝消極情緒呢? 儘可能詳細地預測最壞的情況。 因此,如果事先想好對策,不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頭腦中的對策就能變成具體的實施辦法。 把自己設想的內容告訴家人和朋友,或者乾脆動筆寫下來。

13)任務難度越高,完成任務的快感越強烈。

當人們採取某種行動後,大腦會釋放出一種被稱爲多巴胺的物質,該物質代表大腦給予的獎賞,激勵人們重複同樣的行動。但是,大腦並不願意繼續進行已經完成的工作。如果說自己現在的能力是100%,那麼施加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負荷,使之達到120%、130%就變得十分重要。 給自己的工作設定時間限制,增加難度。

14)利用“儀式感”,快速消除心理障礙。

大家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固定的模式之中。 比如接手一項新任務之前,我們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來進行準備工作。在網上搜索關鍵詞;去圖書館查找相關書籍;把沒看完的參考書和資料都擺在桌上,總之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

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必要的準備,養成瞬間集中注意力的習慣。一旦在大腦中形成了一個迴路,身體就會自動跟着一起行動起來。

15)克服自身弱點的想法,能推動你化劣勢爲優勢。

人們在努力克服自身弱點時,內心會充滿動力。當自己成功之後,隨之而來的成就感和喜悅感會促使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進一步推動大腦的強化學習。

16)簡單的動作能成爲提高專注力的契機。

有時候我們集中精力工作了一段時間,卻總會遇到“無論如何也繼續不下去了”“大腦一片空白,什麼也想不出來”的情況。

可以活動活動手和嘴以外的部位,比如活動雙腿,轉換一下大腦模式。站起來給自己倒杯咖啡,或者去趟洗手間。一邊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一邊進行思考。

無意識和運動區迴路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繫,因此活動身體可以間接地控制無意識,創造提高專注力的契機。

這些動作不能太複雜。因爲要是做了太複雜的動作,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就需要進行重置。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或者訓練專注力的時候,還是做一些能夠讓思考活動繼續進行下去的簡單動作比較好。

但是,這裏有一件必須要注意的事情,那就是不能停止思考。

17)長時間沉浸在無聊狀態中,大腦會逐漸停止成長。

一個人長時間沉浸在無聊的狀態中,大腦就會慢慢習慣無聊,逐漸停止成長。爲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就要事先覺察自己的無聊感,積極尋找一些新事物來滿足我們喜新厭舊的大腦。

讀書、運動、聽音樂這類多給予大腦良性刺激。積極主動製造一些生活中的樂趣。

18)如何讓初次見面的人對你產生興趣?

直接將真實的自己展示出來,是能夠讓別人產生興趣的最好的方法。

無論是誰,都應該有令人感興趣的內在的東西。爲了能夠把內在的優點表現出來,平時與人交流的時候應當多加展示自己。

19)經過行動篩選的記憶更深刻。

通過行動來篩選記憶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讓大腦自主選擇記憶的一項巨大工程。同時可以期待記憶本身的複述作用。

進行記憶的時候,不斷重複回憶相同的信息,使印象更加深刻,在腦海中存留的時間更長一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複習。

複述與複習略有不同。複習是把之前做過的題再做一遍,複述不是單純的複習,而是比複習更高一層次、能夠立即在實際中應用的一種方法。 例如,英語單詞怎樣記纔不會忘呢?死記硬背是不行的,我們可以用它造句或者直接和別人做會話練習,也就是說要“實戰演練”。以更貼近生活的一種自然方式進行實際應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加深記憶。

20)閱讀高難度文章能培養“概念腦”。

閱讀高難度的文章,能夠提高我們“看見整片森林”的能力,其實也是在培養“概念腦”。 所謂讀書,能夠接觸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纔是最重要的,不需要100%理解書中內容。換言之,文章這片“森林”中每一棵樹的具體情況並不需要全都掌握。這也是語言的一個特質,即使不明白意思也能讀下去。也就是說,語言並非達到某一水平才能傳達其意。

21)寫自傳是對大腦最好的訓練。

我們任何人都不能以敷衍的態度講述自己的故事,一定要帶着熱情去寫,將這種熱情化爲鮮活靈動的文字。想要寫一篇高質量文章,卻又不知從何寫起的人,首先我建議他“提前寫自傳”。

 緬懷過去、暢想未來,這些工作都是在大腦中的顳葉皮質聯合區中進行的。在這裏對過去的記憶和體驗做一個總動員,讓自己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未來。

22)寫博客或自媒體是改變自己行動的絕佳工具。

人類的記憶通過輸出整理,再通過“意義”使其抽象化、概念化,才能轉化爲“經驗”—— 一種可以實際應用的東西。

寫博客是改變自己行動的最佳工具。養成定期對自己的所做、所想、所感進行彙報的習慣,這樣就能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人生。並且會產生一種外部的視線進入自己的私人空間裏進行驗證的感覺。

23)起牀後3小時是大腦的黃金時間。

早晨的時候,我們的頭腦是最靈活的,做事的效率也是最高的。正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段黃金時間,一整天我們的大腦都會保持一個高速運轉的狀態。

把那些自己目前還沒有做到的或是今後想要去挑戰的事情放在這個時間段做最爲合適。

24)收集每一點進步,大腦會逐漸變得快樂。

將生活習慣作爲改變的一種手段並加以利用其實是最有效的。 甚至說得極端一點,只要將“心目中的自己”習慣化,總有一天你會變成自己想要成爲的那個人。

因爲這是一種伴隨着喜悅的習慣,突觸的連接方式每天都在一點一滴地發生變化。

—— END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有啓發,我想邀請你幫我三個忙
1.點贊: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這篇內容
2.關注我和專欄,讓我們成爲長期關係
3.關注公衆號「文案獵手April」,第一時間閱讀我專欄的最新文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