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的意義】

廣州的疫情,讓原本陪閨蜜過生日的計劃成爲過去式,也讓端午看父母的安排變爲未知。還有阿敏,一年未見,發生了很多事情,說好了陪她去照孕婦照,見證新生命的誕生……

但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許多人說,人在世上,終是孤獨,要懂得學習並享受。《瓦爾登湖》裏的梭羅先生,那心無掛礙的寧靜,我從未覺得它是一座孤島,反而是心與心、與自然的最好連接。

萬物互通互連,在與自己的連接過程裏,我偏愛文字,慢慢儲蓄光陰,慢慢記錄……

人一生多無常,記爲有常。佛理說人有六根、六塵: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它們有形也無形,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它們共處。只是,個人的力量是弱的吧,才需要通過連接達成六識,需要他人的加持來貫穿這六根與六塵。很慶幸,我身邊的師友們,給我帶來的生命迴向。

  音樂迴向

蒙育旦老師是一位資深的音樂教師,也是作曲家,日常多以音樂爲樂,早期創作的作品“水色白雲”和“日落時分”,我隔些日子再聽,總還是新的。

他是個很認真的人,每次分享的作品總要經過細細考究。旦凡有鋼琴的地方,音樂如詩般在他的指尖如波流淌,後來在文字裏、圖片中也溢出樂章。對於如何欣賞一首音樂,我一直受他引領。

我不是一個很具音樂細胞的人,少唱歌。有一次下雨,隔着窗,看雨水在窗上耐心地爬,似乎把它當作歡快的道路,不急於表達,不擔心走失……我放着蒙老師創作的曲子,忽對曲中意有了新的畫面,立即跑到蒙老師發我的對話框裏,仔細看他的音樂賞圖,明白他在做一件很小、但很有趣的事情。

對一首音樂的理解,也許每個人有不同視角,一位作曲家的創作常常包含背景,也常常會隨着時代的變化有新的生命,個體所見不代表創作者的全部,但理解很美妙,理解一首曲子所表達的情感,並學會欣賞,那份感受,終究是自己的。

書畫藝術迴向

朱墨老師是位軍旅書畫家,這位酷愛木棉的詩人,其個性與作品似乎能融爲一體。他的3D書法爲國內首創,能在紙上將字體創作成帶立體感的書法字體,這是一門獨特的書法藝術,非常少見。

我沒有問過他爲什麼喜歡木棉,但專門看過他畫。一邊畫,他一邊告訴我:“在畫畫裏,要找到矛盾點, 畫畫就是解決矛盾的過程”。我問:“那何爲矛盾?”他說:“製造矛盾!”我愣了。緊接着,他又說:“一幅畫如果沒有衝突與矛盾, 便不是一畫好畫!你想想是不是?”

我比較笨,卻樂於思考。這句話,近來纔有了更爲深刻的理解。

攝影迴向

陳彥丹老師喜攝影,很特別的攝影發燒友。他的攝影不是簡單的相片輸出,用腳步丈量的一手資料,只不過是起筆準備,用筆繪畫出來,抒發出心中所思所想,纔是他對攝影、對繪畫、對生活最大的深情。

所以大多時候,我更喜歡用攝影藝術來表達對彥丹老師的敬意,這位從美院畢業,曾獲德國“紅點”獎的師者,從不爲畫畫而畫,爲抒發自己對生活的觀待而畫,他的畫總伴隨着行走與攝影,攝於眼, 匯於筆,留於心,講述着一個又一個與現在、與過去、與生活有關的故事。

他不似我,總想找生活里美好的部分。他喜歡呈現細節與記憶,在他的作品裏,生活氣息撲面而來,那種世俗之樂,總能讓人產生共情力。有時,我用心感受,世俗裏的種種悲歡,他都用攝影記錄,用攝影過濾,在畫面上所呈現的,似一抹詩意,或滄桑,或悠遠,或留白……

讀書行走回向

我寫這個公衆號三年,多爲讀書、行走,開啓六根裏的更多覺識,以及更多對生活的種種體悟。在行走中邊學習、邊踐行,每一步都用心體悟,培養感受能力,感受那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

我首先感受到的是連接的意義。

公衆號本身只是載體,在浩瀚的互聯網裏沒有多重要,重要的是我和我的師友們。我們原本都是陌生人,從此有了線,有了連結的記憶與情感,所以我從不忽視,且認真。因爲我明白,人終究是有侷限性的,我的侷限性在於,所見皆主觀。當張開,看這宏大的世界,能與優秀師友們連接,便極爲珍貴。《價值共生》裏說,對於數字化的認知,連接比擁有更重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何嘗不是,它是生產內容的開始,也是生命意義的開啓。

師友們的分享從不敷衍,那份用心,於我而言,本身就是可吸取的能量,在資訊爆炸所帶來的劣質信息氾濫的當下,作品原創且有質感,這份用心,敬佩之餘也很感激。

在連接過程裏,我不只是感受到了師友們觀看世界的角度,對生活的熱愛與作品的嚴謹。作爲創作者,也深刻體會到這個時代的變化,移動閱讀的到來;感受到體驗感與注意力經濟時代中,內容的重要;我更加敏銳的看到這個世界的多元與變化裏,自己的漸漸適應與融入。

近來思考,一個人擁有連接力是幸事,但真正以自己的技能或學識進行交互互動,卻是深化連接的關鍵。在鏈接裏,能幫助對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纔不會空洞。人與人常常是在等價交換。技能不夠時,鏈接的能力也會很弱。在還沒有突出技能的時候,學會強化某個方面的技能,並花費時間用來提升這個技能,未來連接能力纔會更強。

一個連接點的能量,是需要把自己的技能分享出去的,需要幫助自己看到更多可能性,這便是連接的價值。我想,我尚需努力。

未來,讀書與行走,終將貫穿自己一生。

疫情暫時阻斷了一些連接,但生活仍在繼續。

我深知,每個連接點都會有生命週期,自媒體爭先開放與技術不斷迭代的結果,是一個個連接點的交集與結束,如天上的星星。當有一天黯淡,心中的星星始終會閃爍,因爲它們連接過,始終還有一條線通往彼此交付過的時間與記憶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