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填報的最大誤區

高考已經結束了,考得好還要報的好,高考志願填報很重要,但,到底該如何填報呢?

我覺得,根本的原則是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具體的方法論是以終爲始,問自己,我的夢想是什麼?要實現我的這個夢想,我需要填報什麼樣的志願。

但是,現在網絡上很多人都在講高考志願填報,於是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種非常主流的聲音,這種聲音給人一種政治正確的感覺,你不這樣講好像就不對,比如說,在做選擇時,一定會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專業,學校,城市。

目前主流的聲音是,城市第一,其次是學校,再者是專業。最初我聽到這種說法,是張雪峯和羅振宇老師這麼說的,因爲他們名氣大呀,說得也頭頭是道,後來一般的志願填報師也就人云亦云,時至今日,這個說法彷彿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然而,在我看來,這違背了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根本原則,這是當下志願填報最大的一個誤區。

我們用以終爲始的思維來梳理一下,比如說,一個學生的理想是做高中的英語老師,如果他填報志願時,以城市、大學、專業這樣的思維路徑來做決定;那麼,他首先會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中選擇一個城市,大城市學校的分數線普遍都很高,接着他選一個自己有可能考上的學校,最後考慮專業,英語專業在很多院校裏面都屬於分數線較高的專業,如果分數優勢不是很明顯,那就很有可能被調劑到其他專業,比如會計,工商管理,歷史學等等,這樣的話,這位同學固然是走進了大城市,但是,他離自己的夢想卻越來越遠了。

當然,很多人會說,在大城市上學能夠見世面,增長見識,而一個人的見識將決定他未來的成就。不可否認,見識很重要。

但,請問,什麼是見識?

我敢說,當下輿論對見識的理解都比較狹隘。

見識不是見多少高樓大廈,也不是見多少別墅豪車,更不是在參加某次高檔沙龍時與某位明星或學者的合影。我記得我第一次去北京時,當時住在我朋友的公司,和他的員工一起閒聊,當我得知那裏的具體房價時,我很自然地流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然後,這個員工就私下裏給我朋友說,一看就是他就是從小地方來的,沒有見過什麼世面。

我知道後,只能呵呵一笑,如果這就算是所謂的見過世面,那麼,我在那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內已經完成了,你告訴我北京的房價幾萬一平米,我固然會驚訝,然後我就知道了,接受了,再然後,我還會告訴別人。若是這麼簡單的東西就叫見世面,那麼這個所謂的世面未免也太廉價了吧。

在山西省陽泉市有個叫娘子關的又小又偏僻的地方,很明顯,這是一個沒有“世面”的地方,然而,就是在這個地方,劉慈欣創作出了科幻鉅製《三體》。

康德終生都沒有離開過葛底斯堡小鎮,但,這也並不影響他成爲著名的哲學家。

當然,我並不是要矯枉過正,在當今這個時代,去大城市學習的好處非常多,它可以開闊一個人的視野,可以提供很多小地方不能提供的機會,尤其是對於那些比較前沿和時尚的專業,去大城市有非常大的好處。但是,真理跳出了它的那個範圍就會變成謬誤。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留在大城市,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那裏的生活節奏。我在北京待過一段時間,坦白地講,我一點也不喜歡在那裏的感覺,我還是覺得在我老家這個四線小城市裏待着舒服,而且,這也不影響我創作出優質的內容。

最後總結一下,我覺得,對於城市,學校,專業,這三個方面,不同的人報考志願時,考慮的次序是不一樣的。

對於那些要從事前沿和時尚工作的人來說,應該優先考慮城市。

對於立志考研考博出國留學,這些想要持續深造的同學,應該把學校放在第一位,因爲名校在這些方面會有很多機會。

對於未來職業有着明確規劃且在學習內容上愛憎分明的同學來說,專業更加重要,我就屬於這一種,我非常喜歡文史內容,極其反感數理化,我上大學前想,如果我上大學還要繼續學習數學,那我就不上大學了。後來,我學的是歷史,從高考結束後,我就真的夢想成真了,再也沒有學過一分鐘數學。因爲我是典型的文科生,對於人文學科的學生來說,我們的見識更多的來自書本中,尤其是那些往聖先賢的經典著作。讀破萬卷,神交古人,這纔是我們長見識的最佳方式。

當然,這是一個積極入世的時代,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進不了大城市,我們可以去大城市的周邊呀,去不了北京,可以考慮天津,去不了天津,可以去保定。現在交通非常方便,如果我們最終選擇了一個小城市讀書,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寒暑假去大城市體驗一下,開闊一下視野,若真是覺得大城市更有魅力,那很好,這可以成爲你考研的動力。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不偏信,不盲從,從自身實際出發,獨立思考;着眼於未來的目標,理性選擇,預祝大家都能走上理想的求學之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