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天》

“明天”一詞放在我們平日裏,總是蘊含着無形的希望,它代表着人們對現實的無限寬容和積極自信的姿態。因此,它本應該是一個美好的字眼。但是放在魯迅先生這篇小說裏,我卻讀出了一種不能名狀的絕望和痛苦。

01看着他人等待不會到明天的痛苦

小說講述了一個寡婦單四嫂子失去三歲兒子的故事。失獨本身這個性質就充滿了悲劇色彩,但是這個失獨的故事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從一開始便注入了沉重的情緒。

開頭並沒有直接從單四嫂子開始寫起,而是從她的鄰居開始,鄰居發現今晚沒有單四嫂子織布的聲音,而他們之間一句話可以看出單四嫂子平日裏的處境,“你……你又在想心思……”再結合後面鄰居藍皮阿五假借幫忙抱孩子的名義趁機揩油可以知道,單四嫂子平日裏處境是常常尷尬而無助的。作爲一個寡婦,她唯一可以依靠和依靠她的人就是那個三歲的寶兒了。寶兒是她全部的情感寄託,可是病魔卻找上了寶兒。孤獨無助的單四嫂子該怎麼辦?

小說再三提到單四嫂子是一個“粗苯女人”,前三次其實都在向我們暗示單四嫂子救助寶兒的行爲實在是無力又無用。她在心裏期許明天寶兒病就能好,她決定帶寶兒去何小仙那裏看病,她認真的決定奔赴藥店買藥。經過魯迅先生在其做決定前加一個“他雖是粗苯女人”,可知單四嫂子做的每一樣事情在當時魯鎮的社會情況下其實是非常正常的,不僅單四嫂子會這麼做,換做當時任何別的人都是如此。文中提到兩次魯鎮是有些古風,其實這古風就是封建迷信。

這麼做有用嗎?我們看看單四嫂子爲了治病先做了什麼,她先做的是求籤,然後又去許願,接着纔去找單方,生病了首先做的是求籤,不行就去許願,這怎麼會有用呢?只會延誤病情。同時,作者給醫生取何小仙一名時就已經暗示着此一法子的無用。因此,當我們看着單四嫂子笨拙而孤獨地努力着時,一種悲憫之心也油然而生。我們知道她的努力終將沒有任何用,讀者知道,作者知道,可是單四嫂子不知道,她只不過是個“粗苯的女人”,能想的不過是她能想到的事,她只知道按照大家平時的做法去做,然後迷茫而努力地等待着,等待着可能的明天。

等待的結果終究是一場悲劇,寶兒沒了,單四嫂子的世界塌了,永遠也沒有了明天。

從小說一開始,單四嫂子便努力而孤獨地等待着寶兒病好的明天,她努力地奔走着,計劃着,可是作者又時常暗示着我們她的努力終究會白費,因爲她用封建迷信去治病是治不好病的,但是我們又是如此地同情她,作者將她塑造成一個深愛孩子、本分勤勞的母親形象,沒有人會希望她遭遇不幸。於是我們一方面帶着理性的認知,一方面又帶着感性的同情,看着她努力等待着明天,這是一種很痛苦又壓抑的閱讀體驗,可是也正是這樣的閱讀體驗,讓人切實領悟到魯迅先生的寫作思想,他藉着單四嫂子失獨的故事對封建迷信的批判,對封建迷信下人們的愚昧無知的批判。

封建迷信下的人們是等不到明天的,單四嫂子未來的明天也許要永遠呆在黑夜裏了。

這便是故事的結局,暗無天日的結局,給人以沉重而壓抑的黑暗。

但是魯迅先生依然會加上一個符合吶喊的要素,他說,“只爲那暗夜爲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靜裏奔波;另有幾條狗,也躲在暗地裏嗚嗚的叫。”要想等到明天,那麼久只有不停地在寂靜中奔波,並且還要提防那暗夜裏的狗。這是再給覺醒的猛士以鼓勵和提醒。

02現實的意義

魯迅先生總是寫那個時代特別普通的人和事,無論是孔乙己,還是藥的故事,還是這篇關於單四嫂子失獨的故事。可是正是這些普通的人和事,卻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年代的社會真實的境況,在這樣的境況下也看到了人的生存狀態和內在人性。所以說,重要的不是什麼故事,而是這個故事怎麼寫。

情節思路的走向,語言的組織,人物環境的描寫,都關乎這個故事是否能講好。

同樣,情感思想能否表達到位,最終在於如何敘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