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 一、作者簡介 二、內容概述 三、讀後感悟 四、延伸內容

一、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生於1564年4月23日英國倫敦附近的斯特拉福小鎮,卒於1616年4月23日故鄉家中,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亞儘管距離當今社會已近五百年,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思想淵源,卻永不褪色,影響至今。

在中國研究《紅樓夢》被稱爲“紅學”,而在歐洲研究莎士比亞則被稱爲“莎學”。因研究觀點、角度不同,“莎學”中逐漸形成了“倒莎派”與“保莎派”兩大流派。所謂倒莎派認爲莎士比亞的劇本是人類文化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符號,不可能由莎士比亞一個人單獨創作而成,甚至有人認爲莎士比亞只是筆名,實際是同時期出身高貴的弗朗西斯.培根爵士或者伊麗莎白女皇所著。而保莎派則堅信莎士比亞是專業作家,家世背景、人生經歷等都不是文學創作的障礙,劇本就是他寫的。

其實無論倒莎派與保莎派如何爭論,莎士比亞帶給後人獨特的藝術魅力、思想淵源,卻是無法比擬的。可以說“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

莎士比亞自1587年開始創作劇本至1612年封筆,短短二十幾年,莎士比亞完成了驚人的39部戲劇、154部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作。數量之高,質量之優,影響之遠,無不令人歎爲觀止。莎翁一生恰逢英國都鐸王朝最後一任君主———“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斯圖亞特王朝第一任君主詹姆斯一世統治時期,加上自己身處文藝復興時代洪流的巨大變革中,一生創作的作品同樣與時代息息相關。

公元1580年至1625年,即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至詹姆斯一世逝世這一階段,恰逢英國大力發展戲劇創作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誕生了諸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劇作家以及知名作品。身處其中的莎士比亞,作爲傑出代表更是將自身創作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依據時代變革的格局影響,莎翁自身戲劇作品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階段一,被譽爲莎士比亞早期作品階段,指1590年至1600年上演的作品。這一時期處於伊麗莎白統治前期,國富民強、政治清明、軍事強盛,莎士比亞處於學習模仿時期,作品以表現明朗、樂觀的歷史劇、喜劇爲主,如1592年曆史劇《查理三世》,1594年正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8年曆史劇《亨利五世》,“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等知名劇目均出屬於早期作品。

階段二,被譽爲莎士比亞中期作品階段,指1601年至1607年上演的作品。這一階段,處於伊麗莎白一世統治向詹姆斯一世統治過度時期。英國農村圈地運動加速進行,王權和資產階級及新貴族的暫時聯盟正在瓦解,社會矛盾深化,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加上詹姆士一世繼位後揮霍無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劇,反抗迭起。莎士比亞的創作風格變爲陰鬱悲憤,旨在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以悲劇爲主,縱使有喜劇也由早期的歡樂喜劇變爲諷刺喜劇。如1604年喜劇《一報還一報》,被譽爲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知名劇目均屬於中期作品。

階段三,被譽爲莎士比亞晚期作品階段,指1608年至1612年上演的作品。經過早期、中期兩個階段的作品沉澱,宛若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又回到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階段。這一時期,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經歷了多年的積澱沉浮,讓莎士比亞創作風格表現爲浪漫空幻,再次回到以歷史劇、喜劇爲主。如1609年喜劇《辛白林》,1612年喜劇《暴風雨》,1612年曆史劇《亨利八世》等知名劇目均屬於晚期作品。莎士比亞在三個階段中,除了戲劇創作,每個階段還有多部十四行詩創作,並於1609年出版了詩集《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不僅是一位影響深遠的劇作家、詩人,更是一位出色的商人。在莎士比亞那個時代,戲劇作品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演出來”的。換句話說,當時的戲劇演出類似如今相聲舞臺的“現掛”,大部分是由演員與觀衆即興創作而成。莎翁的作品同樣如此,經過不斷完善,逐漸形成傳承至今的經典作品。爲了更好展示自己的作品,1594年莎士比亞參與並創建了“政務大臣”劇團,並在倫敦各大劇院演出《羅密歐與朱麗葉》、《愛的徒勞》、《馴悍記》等多部劇目。後隨着劇團名氣的逐漸擴大,這家民間劇團逐漸成爲伊麗莎白一世御前演出的劇團。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逝世,繼任者詹姆斯一世更是將其改名爲“國王供奉”劇團,成爲由民間走向國家的典型代表。期間演出包括《終成眷屬》、《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等劇目。

有了劇團,但演出場地經常遇到問題,於是1599年,莎士比亞與人合資在倫敦泰晤士河旁,修建了一座環球劇場,徹底緩解了莎士比亞劇團演出窘境的問題。諸如《尤里烏斯.愷撒》、《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雅典的泰門》等多部知名劇目,均在此地進行過演出。現如今歷經百年風雨的環球劇場,經過不斷復建、整修,依然是人們瞭解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前沿陣地,幫助人們挖掘出更多遺失藝術的燈塔標杆。

當然莎士比亞最獨特的商業眼光還是“炒房”,莎翁通過在家鄉不斷低價買入、高價賣出房產,幫助緩解了劇場、劇團的經營問題,實現了財富自由,更有助於不斷藝術創作。1614年,莎士比亞離開劇團,離開倫敦,返回家鄉斯特拉福鎮。1616年4月23日,在故鄉去世,終年52歲,遺體被安葬在斯特拉福德鎮聖三一教堂。1623年,莎士比亞逝世七年後,在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下,出版了莎士比亞劇作合集《第一對開本》,該書是最早莎士比亞全集,一共包含36部莎士比亞作品。

對於莎士比亞一生的成就,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曾所過這樣的話:“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他的光輝照耀着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

二、內容概述

倘若有人要向世人詢問,數十部莎士比亞戲劇哪部最有名、哪部戲劇的人物最深入人心,想必多數人都會想起經典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畢竟愛情的傳承要遠勝於諸多悲劇的表述。莎士比亞創作於1594年,首演於1595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正處於英國國富民強、政治清明、軍事強盛的高峯時期。這一階段衣食無憂的民衆,開始逐步深受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影響,更多關注自身個性、愛情等深層次要求。正因爲了切合民衆深層次要求,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應運而生。

有人粗略統計,莎士比亞衆多戲劇絕大多數以歷史傳承下來的故事、寓言等爲主,《羅密歐與朱麗葉》更是尤爲明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歷史記載早在古羅馬時便流傳着一對情侶生死相戀的民間傳說。歷經漫長歲月的逐漸演變,這對情侶生死相戀的故事,逐漸演變爲後來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傳奇,甚至但丁的《神曲》與薄伽丘的《十日談》中均有對此詳細描寫。當時間來到1554年,有位意大利人依據傳承下來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創作了他的小說《羅密歐和朱麗葉》。如今隨着年代的推移,雖已無法推測莎翁當初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參考多少傳承下來的經典著作,然莎翁的確將傳承下來的愛情故事二次創作,讓故事更加曲折變幻、跌宕起伏。

莎翁創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背景設定在意大利維洛那小鎮。在這座小鎮,居住着兩個世代仇恨的家族———蒙太古家族和凱普萊特家族。兩個家族均是維洛那地區聲名顯赫、舉足輕重的家族,然而互相的仇恨不僅嚴重限制兩個家族間彼此的協作,更嚴重阻礙維洛那地區社會發展。蒙太古家有個17歲品學兼優的兒子———羅密歐,帥氣的外表、善良的品質讓大家都對羅密歐如癡如醉。可是羅密歐卻喜歡上一個不喜歡他的女孩———羅瑟琳,每天鬱鬱寡歡。當他從朋友班伏里奧、茂丘西奧言語中得知,羅瑟琳會去仇人家———凱普萊特家———參加宴會。

爲了自己心愛的羅瑟琳,羅密歐決定拋棄家族仇恨的淵源,在朋友的陪同下,戴上面具,來到了凱普萊特家,混進了宴會場。令羅密歐萬萬沒想到,在這次宴會上,羅密歐雖然沒有見到他心儀的羅瑟琳,然而卻被宴會主角、凱普萊特家14歲的獨生女兒朱麗葉深深吸引住了。宴會上,戴着面具的羅密歐走上前向朱麗葉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高大帥氣的外表,讓朱麗葉也對羅密歐產生好感。此刻當羅密歐向朱麗葉表達愛慕之情時,恰巧被朱麗葉表兄提伯爾特看到,提伯爾特同樣深愛朱麗葉,當看到仇人的兒子羅密歐“調戲”朱麗葉,內心仇恨愈演愈烈。只是鑑於宴會場景,適當收攬了自己過激的行爲。羅密歐與朱麗葉最初並不知道對方的身份,隨着宴會的深入,雙方互相瞭解到對方的真實身份。

知曉互相身份後,兩個家族的仇恨並沒有限制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慕之情。宴會結束,羅密歐仍然不能擺脫自己對朱麗葉的愛戀。他翻牆進了凱普萊特的果園,正好聽見站在陽臺訴說對羅密歐愛慕之情的朱麗葉的聲音。一個身在果園,一個站在陽臺,一個仰視,一個俯身,咫尺之間,他們互相表達各自的愛慕敬仰之情。夜幕之下,靜謐之間,拋棄家族的仇恨、世俗的見解,羅密歐與朱麗葉從宴會來到果園,相互表露出自己的愛情。顯然,他們是一見鍾情

第二天,羅密歐來到維洛那一家教堂,找到勞倫斯神父,請代爲幫忙主持自己與朱麗葉的婚禮。勞倫斯神父本着雙方結合,可以化解兩個家族世代仇恨的目的,遂答應了羅密歐的請求。接下來羅密歐通過朱麗葉的奶媽把朱麗葉約到了教堂,在神父的主持下二人結成夫妻。祕密結成夫妻後,朱麗葉在奶媽的陪伴下回到家中。這天中午,羅密歐在街上遇到了朱麗葉的表哥提伯爾特。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眼看羅密歐搶走了自己心愛的朱麗葉,氣急敗壞的提伯爾特揚言要和羅密歐決鬥,並開始喋喋不休辱罵羅密歐。絲毫沒有決鬥意願的羅密歐,被身旁的茂丘西奧認爲沒面子。於是茂丘西奧主動和提伯爾特決鬥,結果被提伯爾特藉機殺死。親眼所見朋友因爲自己的事情而被殺死,羅密歐大怒,遂拔劍爲朋友報仇,不巧殺死了提伯爾特。

提伯爾特被殺,進一步加深了兩個家族的仇恨,凱普萊特家族更是向城市統治者———維洛那親王施壓,希望將羅密歐判處死刑。與此同時,維洛那親王深刻認識到兩點,第一蒙太古家族與凱普萊特家族世代仇恨已經嚴重影響維洛那地區社會發展,第二羅密歐本性並不壞,提伯爾特的死其實有一定自己的原因。最終經過多方協商,維洛那親王出於緩和兩家矛盾、穩定社會發展的目的,決定放逐羅密歐,並下令倘若他敢回來就被處死。

深愛羅密歐的朱麗葉,當聽說羅密歐殺死提伯爾特被放逐後,傷心欲絕。與此同時,羅密歐最初並不願離開自己生活的維洛那小鎮,更不願離開自己心愛的朱麗葉,後經神父的勸說他才同意暫時離開。當天晚上,羅密歐偷偷爬進了朱麗葉的臥室,度過了新婚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羅密歐就不得不開始了他的流放生活。另一邊,朱麗葉的父親凱普萊特聽說朱麗葉的傷心行爲後,錯以爲朱麗葉是爲死去的提伯爾特傷心。爲了緩解朱麗葉傷心之情,凱普萊特給朱麗葉安排了一樁婚禮———同意帕里斯伯爵兩天後,即星期四娶朱麗葉。

早已與羅密歐私定終身的朱麗葉,段然不會同意其父的建議。無奈之下,朱麗葉來到教堂,找到勞倫斯神父想辦法。神父被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戀之情所打動,給了她一劑假毒藥,服下後如同死了一樣,需要四十二小時才能甦醒過來。同時神父告訴朱麗葉,他會第一時間派人告訴羅密歐,讓羅密歐挖開墓穴,從此二人遠走高飛。爲了自己心愛的羅密歐,朱麗葉在婚禮前一天晚上服下假毒藥,依計行事,結果轉天的婚禮,不知情的人們以爲朱麗葉自殺,婚禮變成了葬禮。得到朱麗葉假死的消息後,神父馬上派人去通知羅密歐。萬萬沒想到,送信人誤入疫區,出不來了。羅密歐在他朋友班伏里奧口中,得知朱麗葉死亡的信息,他誤以爲朱麗葉真死了。

當天夜裏,羅密歐偷偷潛回維洛那,來到朱麗葉的墓穴旁,望着朱麗葉的墓碑,羅密歐悲痛欲絕。與此同時,計劃與朱麗葉舉行婚禮的帕里斯伯爵也來到朱麗葉墓地。一番爭執之下,二人決鬥,最終羅密歐殺死了阻攔他的帕里斯伯爵。隨後羅密歐掘開墓穴,吻了一下躺下墓穴中沉睡許久的朱麗葉後,掏出隨身帶來的毒藥一飲而盡,倒在朱麗葉身旁死去。等神父趕來時,發現羅密歐和帕里斯已經死了。這時,神父喚醒了朱麗葉。

醒來後的朱麗葉看到眼前死去的羅密歐,自己也不想獨活人間。她嘗試問下羅密歐的嘴脣,試圖粘上毒藥,同羅密歐一同赴死。然而朱麗葉並沒有找到毒藥,傷痛欲絕的她,拔出羅密歐的劍,倒在羅密歐身上,自刎於人世間。朱麗葉死後,他們的家人以及親王都來了,看到眼前發生的一切,不敢相信,悲痛欲絕。於是神父向他們講述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講述了二人死因的真實原因。失去兒女之後,兩家的父母才清醒過來,可是爲時已晚。從此,蒙太古家族與凱普萊特家族徹底消除積怨,兩家世代仇恨得以化解。爲了紀念羅密歐與朱麗葉真摯的愛情,兩個家族在城中與墓地爲羅密歐與朱麗葉各鑄了一座金像,讓後世永遠記住這份真摯的愛戀。

三、讀後感悟

創作於1594年,首演於1595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因其創作正處於伊麗莎白一世統治黃金時期,加上文藝復興洪流的影響,一經問世,便讓人們看到更加個性化的人文主義愛情故事。正因此,數百年來,《羅密歐與朱麗葉》成爲了莎翁最深入人心的作品。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更是盛讚該劇爲“黎明的愛”,幫助人們破除封建舊制度的昏暗束縛,走向人權之上的光明愛意。

莎翁戲劇作品有一個區別於古希臘、古羅馬以及諸多同時期戲劇作品的突出特點,即突破了“三一律”的固有模式。所謂“三一律”指一齣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於一個主題,也就是時間、地點、情節在一個定律之下。依據這個定律,我們可以看出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既有蒙太古家族、凱普萊特家族世代仇恨的矛盾線索,又有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的愛情線索,同時我們又可以看到朱麗葉與凱普萊特家族抗爭線索、提伯爾特與羅密歐之間仇恨線索、神父及奶媽幫助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的化解線索。諸多線索並行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僅讓人們更清晰認識到劇作中人性反對神權、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理性反對矇昧主義的韻味內涵,更讓人們看到了人與社會、人與人乃至人的自我內心的真實寫照,一個獨立完整的“”躍然於紙上。

談起《羅密歐與朱麗葉》,多數人第一時間表會聯想到中國經典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兩部戲劇作爲中西方戲劇的經典代表作品,的確有着諸多共同點,都是講述兩個家族世代仇恨,都是講述兩位戀人追求自己的幸福愛情,都是以兩位戀人最後的死亡爲結尾,最後都講到了兩個家族世代仇恨的化解。然而仔細品味,不難發現,《梁山伯與祝英臺》至少有一個壞人馬文才,可是《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我們卻分不清誰是真正的“壞人”。

《羅密歐與朱麗葉》以維洛那地區蒙太古家族與凱普萊特家族世代仇恨爲背景講述,然而劇作中莎翁並沒有交代結仇的具體原因,這樣不自覺構成了戲劇的衝突,也讓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讀者跨越數百年,共同探求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愛情的本質,引發共鳴般對背叛意識的思考探尋。其實在歐洲的封建傳統裏面,人們對於家族認同要遠高於對自己國家認同。正因此,劇作中蒙太古家族與凱普萊特家族雖世代仇恨,然站在各自的立場重新審視劇作中每人,既可以看到他們的優點,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缺點,儼然一個完整獨立的“人”。

作爲這部劇的男主角羅密歐,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家庭優越,自身善良、帥氣、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同時他又具有年輕氣盛、移情別戀、衝動等性格。多種性格疊加形成的羅密歐,讓人們更全面細緻看到了一個完整的“人”,而獨特的“人格缺陷”更是躍然於紙上。僅憑一時氣盛殺死了朱麗葉表兄提伯爾特,遭到放逐,而當趕到朱麗葉墓地時,又頭腦發熱與帕里斯決鬥並殺死對方,最後還沒來得及弄清真相,便早早服毒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爲愛情譜寫了一曲偉大的樂曲。

再看劇作中另一位主人公———朱麗葉,作爲凱普萊特家族的獨生女,漂亮、天真、甜美,自小更是衣食無憂、生活舒適,可以說物質上一切需求都得到了滿足。然而對於自己更爲看重的愛情,更爲需要的精神生活,卻被一而再,再而三戲弄。先是被逼嫁給自己不喜歡的帕里斯伯爵,雖奮力抗爭,仍無濟於事,逃不脫命運的枷鎖。最終只能冒險聽從勞倫斯神父的建議,選擇一個看似完美卻有致命漏洞的策略。最終當朱麗葉醒來後,發現自己愛戀的對象羅密歐卻早已死去。經歷失去愛人的痛苦,天真的朱麗葉更是採取了同樣極端的方式,證明自己對愛的忠誠和信仰。

再來看劇作中朱麗葉的傾慕者帕里斯伯爵。從《羅密歐與朱麗葉》整部戲劇來看,可以說倘若沒有帕里斯求婚,便不會有朱麗葉的假死,甚至也不會有後面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自殺的結局。帕里斯甚至可以理解爲是羅密歐與朱麗葉事件的導火索。苦苦追求卻不可得,最終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可以說帕里斯具備典型的愛情佔有慾。無論對方是否喜歡自己,一定要佔爲己有。間接導致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劇的發生。然而這樣一個人卻一表人才,毫無不良嗜好,朱麗葉父母更是對其誇讚有佳。

接下來再看看劇作中的配角———提伯爾特與茂丘西奧。在莎翁筆下經常會出現一個名爲“Fool”的人物,中文譯成“弄人”、“弄臣”、“傻子”、“愚人”等。《羅密歐與朱麗葉》劇作中,雖沒有明確指出“Fool”,但作爲兩大家族各自的捍衛者,提伯爾特與茂丘西奧可以看做是莎翁筆下隱含的“Fool”。多數人認爲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由提伯爾特造成,因爲提伯爾特殺死茂丘西奧,接下來被羅密歐殺死,最終間接導致羅密歐放逐,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結局。然而假若我們把自己放到提伯爾特的處境中,不難發現他具有性情勇猛、快意恩仇、捍衛榮譽的性格。被他殺死的茂丘西奧,雖然言語不多,卻熱情勇敢、樂觀開朗、幽默風趣,因不忍朋友遭到羞辱,卻勇於爲朋友兩肋插刀。雖最終喪命,卻捍衛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

下面再看看竭盡全力幫助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勞倫斯神父及朱麗葉奶媽。機智果敢、博學大愛、深明大義,這是通篇勞倫斯神父給人們的感受。雖身爲教會人員,卻不是迂腐頑固、不通情理的封建統治者的幫兇,本着化解兩家世代仇恨的初衷,他盡力協助羅密歐與朱麗葉爭取愛情,並在最後二人爲愛情殉難後,依然竭力促成兩大家族的和解。作爲朱麗葉的奶媽,同樣幫助羅密歐與朱麗葉逃離封建家庭束縛的枷鎖,讓二人收穫屬於自己真摯的愛情。作爲莎翁改編的戲劇,最初流傳下來的故事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亡,致使神父離開維洛那,隱居在一處孤寂陰森的教堂,到死也未曾離開,用於贖自己的罪責;而朱麗葉奶媽更是被凱普萊特轟出來,最終在貧困潦倒、飢寒交迫中離開人世。

最後再看看蒙太古與凱普萊特。作爲維洛那兩個世代仇恨家族的家長。不難看出,蒙太古與凱普萊特並沒有刻意反對晚輩之間的交流,可以說他們都在盡力地維持兩個家族的和平,不讓晚輩亂生事端。雖說凱普萊特將朱麗葉許配給帕里斯,但他卻是在帕里斯反覆懇求加上看到朱麗葉悲痛欲絕後,做出的錯誤決定。對於羅密歐,凱普萊特甚至誇讚其是個品行很好的年輕人,凱普萊特倘若清楚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也許會同意二人的愛情。最終蒙太古與凱普萊特見證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劇後,世代仇恨得以化解。

《羅密歐與朱麗葉》雖然結局悲慘,然當年舞臺之上,結局發生之前,觀衆無不是在笑聲中度過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有人稱爲悲劇,有人稱爲喜劇,嚴格來說是悲喜劇,屬於樂觀主義悲劇。在這部劇中,莎翁既不弘揚什麼,也不批判什麼,誰都像好人,誰又都像壞人,這種模式可以理解爲“缺乏道德感”。正因這個特點,更加增強了戲劇的複雜性、衝突性,提升了戲劇的藝術性。劇作中,人性的尊嚴、人格的獨立、個性的解放、戀愛的自由和婚姻的忠貞,成爲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故事的閃光點,也讓他們身上無時無刻不充滿着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他們敢於面對隔在兩家之間勢不兩立的森嚴堡壘、至高無上的家長權威,哪怕丟棄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繼而再面臨生死的考驗,也要爲心中的愛去拼搏,去鬥爭。雖最終不得善終,然他們的共同赴死成就了他們的追求,昇華了他們的愛情。文藝復興洪流中產生的鉅著,讓人們看到了人文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深層邏輯。

衆所周知,曾經的婚姻愛情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戀愛更是微乎其微。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正是給大家展示了一個勇於追求自己愛戀之情的悲慘故事。劇目雖已流傳百年,自由戀愛更是風靡流行,然每當人們主動去追求自己所愛,遭遇干擾時,便讓人們不自覺聯想起羅密歐與朱麗葉悽美的愛情故事。流傳數百年的愛情故事,經過不斷演變逐漸形成一個名爲“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指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

現實生活中,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減弱戀人間的愛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強。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對越強烈,戀人間的相愛就越深。無論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美感情,亦或是現如今少男少女之間懵懂的戀情,常常因爲世人的大驚小怪,反而棘手難解。對於很多看似難纏的事情,假若我們換一種思維和眼光,反而可以輕鬆解決。其實“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告訴我們情感如水,越死堵,壓力就越大,最後甚至可能會氾濫成災,只有涓涓細流叮咚作響、迴旋嬉鬧,那纔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經典劇目《羅密歐與朱麗葉》反覆多次閱讀,讓我收穫到了以下幾點感悟:

第一,“耳聽爲虛,眼見而實”,有時更需要我們認清現實,多一些自我判斷力。

第二,探尋人世間的美好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意義。

第三,不斷顛覆創新,跳出舒適圈,實現負“熵”增長。

第四,不斷弱化自我內心醜陋的一面,看到事物的美好,找到人文主義的追求。

第五,懂得適當隱忍、取捨,不拋棄、不放棄自我心中的信仰、追求,探尋屬於自己的幸福密碼。

第六,得意時坦然,失意時淡然,隨時而起,應運而生。

四、延伸內容

(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素體韻文詩劇,莎翁在戲劇中使用了多種詩歌形式。隨着劇情的發展,莎翁筆下的十四行詩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歡快,時而憂鬱,時而亢奮,時而舒緩。鑑於此,簡單介紹一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以求更全面瞭解經典劇目《羅密歐與朱麗葉》。

(1)《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概述

《莎翁十四行詩》創作於1590年至1598年,1609年首次集結成一個詩集,印刷出版於倫敦。詩集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寫給一個年輕貴族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作者獻給一位‘’黑女士"的故事,主要描寫愛情。

十四行詩是歐洲一種嚴格的抒情詩體,最初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編排。押韻格式爲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DCD以及ABBA,ABBA,CDC,CDC,每行詩句11個音節,通常用抑揚格。莎士比亞吸收前人的經驗,逐漸將十四行詩押韻格式演變爲ABAB、CCDD、EFFE、GG以及ABAB,CDCD,EFEF,GG

(2)《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知名中文譯者

許淵衝,生於1921年4月,卒於2021年6月,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餘年,出版中英法文翻譯著作180多本,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翻譯集中在中國古詩英譯,形成韻體譯詩的方法與理論,被譽爲“詩譯英法唯一人”。

梁宗岱,生於1903年9月,卒於1983年11月,是一位集詩人、翻譯家、文藝評論家、文藝理論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中國現代外語教育尤其是法語教育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爲“中國拜倫”的梁宗岱,其翻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被譽爲“最佳翻譯”,給人形成一個集色、聲、香、味、觸於一體的夢幻榮華世界。

屠岸,生於1923年11月,卒於2017年12月,本名蔣壁厚,筆名叔牟,中國著名詩人、翻譯家、出版家。1950年出版翻譯中國第一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二)《羅密歐與朱麗葉》延伸內容

書籍:《莎士比亞悲劇喜劇全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莎士比亞傳》、《十日談》

其他內容:《羅密歐與朱麗葉》各種版本的劇目演繹、《梁山伯與祝英臺》各種版本的劇目演繹、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法國作曲家古諾音樂劇《西城故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