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愛🇨🇳 愛國學⛩ ❤️ 傳統文化每日分享❤️《莊子》外篇《在宥》【原文】


    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1]。鴻蒙方將拊脾雀躍而遊[2]。雲將見之,倘然止,贄然立[3],曰:“叟何人邪?叟何爲此?”鴻蒙拊脾雀躍不輟,對雲將曰:“遊!”雲將曰:“朕願有問也。”鴻蒙仰而視雲將曰:“籲!”雲將曰:“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4]。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羣生,爲之奈何?”鴻蒙拊脾掉頭曰:“吾弗知!吾弗知!”雲將不得問。

    又三年,東遊,過有宋之野而適遭鴻蒙[5]。雲將大喜,行趨而進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願聞於鴻蒙。鴻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遊者鞅掌[6],以觀無妄。朕又何知!”雲將曰:“朕也自以爲猖狂,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於民,今則民之放也。願聞一言。”

    鴻蒙曰:“亂天之經[7],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羣,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止蟲,意,治人之過也!”雲將曰:“然則吾奈何?”鴻蒙曰:“意,毒哉[8]!僊僊乎歸矣[9]。”雲將曰:“吾遇天難,願聞一言。”

    鴻蒙曰:“意!心養。汝徒處無爲,而物自化。墮爾形體[10],黜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11],解心釋神,莫然無魂[12]。萬物云云,各復其根[13],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其情,物固自生。”雲將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再拜稽首,起辭而行。

【註釋】

  [1]雲將:雲的主帥。扶搖:神木。鴻蒙:自然的元氣。鴻蒙、雲將皆爲虛擬人物。

[2]拊(fǔ):拍打。脾:大腿。

[3]贄(zhì)然:站立不動的樣子。

[4]不節:不合節令。

[5]有:語助之辭,“有宋”也就是“宋”。

[6]鞅掌:匆忙的樣子。

[7]經:常規,正常序列。

[8]毒:受害很深。

[9]僊僊(xiān):“僊”通“仙”,輕揚的樣子。

[10]墮(huī):譭棄。

[11]涬(xìng)溟:自然之氣。

[12]莫然:像死灰一樣沒有感知。

[13]根:真性。

【譯文】

    雲將到東方遊玩,經過暴風分枝處,正好遇上了鴻蒙。鴻蒙正拍着大腿跳躍着玩樂。雲將看見後,猛地停下來,站立不動,說:“老先生你是誰呀!你爲什麼來這裏啊?”鴻蒙拍着大腿不停地跳躍,對雲將說:“爲了遊玩!”雲將說:“我有問題想向你討教。”鴻蒙擡起頭來看了看雲將道:“哎!可以啊。”雲將說:“天氣不調和,地氣不通暢,陰、陽、風、雨、晦、明等六氣也能不協調,四時變化不按順序。現在我想調和六氣的精華來養育萬物,對此我要怎麼做纔行呢?”鴻蒙拍着大腿掉過頭去,說:“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雲將得不到回答。

    過了三年,雲將再次到東方巡遊,經過宋國的原野恰巧又遇到了鴻蒙。雲將很高興,快步迎向前,說:“老先生您還記得我嗎?老先生您還記得我嗎?”雲將再拜叩頭,希望可以得到鴻蒙的指教。鴻蒙說:“自由自在地遨遊,不知道追求什麼;漫不經心地隨意活動,不知道往哪裏去。遊樂人紛紛攘攘,觀賞那絕無虛假的情景;我又能知道什麼!”雲將說:“我也想能夠隨心地活動,可是人民都想跟着我走;我又沒有辦法謝絕他們,現在又被他們效仿。我希望能聆聽您的一言教誨。”

    鴻蒙說:“破壞了天的規律,違背事物的常理,使得整個自然亂了秩序。離散羣居的野獸,飛翔的鳥兒夜鳴,災害波及草木,禍患波及昆蟲。唉,這都是治理天下的過錯!”雲將問:“這樣,那麼我將怎麼辦?”鴻蒙說:“唉,你受到的毒害實在太深啊!你還是回去吧。”雲將說:“我好不容易纔遇到你,希望能聽到你的指教。”

    鴻蒙說:“唉!那你就回去好好養心吧。你只須處心於無爲之境,萬物就會自生自滅。忘卻你的形體,廢棄你的智慧,讓倫理和萬物一塊兒遺忘。與混混茫茫的自然之氣混爲一體,解除思慮釋放精神,像死灰一樣木然地沒有魂靈。萬物紛雜繁多,全都各自迴歸本性,各自迴歸本性時,自身卻意識不到,渾然無知而終身不會離開自然;如果意識到自己返回大道,那就是離開大道了。不要詢問它們的名稱,不要窺測它們的實情,萬物本來就是自生自滅的。”雲將說:“你賜給我天道,明示我靜默的方法;我親身實行,現在纔算得到了。”額頭碰到地,再次叩拜,起身辭別鴻蒙,轉身離去。

    【實例解讀】

    心如明鏡臺

    兩個和尚一起下山化緣,在經過一條小河的時候,看見一位婦人因無法過河而發愁。一個和尚二話沒說,走上前去將她背過了河。於是整個路途中,另一個和尚都在抱怨他說:“作爲一個出家人,怎能背婦人過河?”並且還說了一些令人難堪的話。開始,他默默聽着,不加辯駁,後來他實在忍無可忍,就對另一個和尚說:“你之所以到現在還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就是因爲你把它放在了心上。而我放下了那個婦人之後,就再也沒有想這件事了,難道說是你更加心無雜念嗎?”

    佛家有這樣四句謁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任何清規戒律都不如我們內心的純淨來得真實、透明。其實說穿了,世間萬物的色彩本都源於我們的內心,只要做到內心乾淨澄澈,一切表面上的條文和規範都是一紙空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