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傾聽開始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從社會功能的角度定義了老師;而如果單從思想教育的層面來界定,我以爲所有教育方法是否有效都可以歸結爲六個字:“聽出來”和“聽進去”。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教育是一種師生對話活動,學生“聽進去”老師的話,老師“聽出來”學生的心,一切教育活動纔會有效。

        每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他們的世界裏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風雨雷電。我們不能做一個他平行世界裏的看客,要學會用愛去聆聽燕子的呢喃和花開的聲音,在傾聽中,我們努力進入他們的悲喜空間,與他們一起風雨兼程。

        我碰到過這樣一位女生:有一次我批改日記,看到她的日記寫了又塗,塗了又改,改了再塗,而且下筆很重!她是想讓我知道什麼,還是怕我知道什麼?教育從溝通開始,溝通從傾聽做起;只有傾聽了學生的心聲,才能啓迪學生的心智。而信任是傾聽的前提,我知道如果沒有信任,她不會對我敞開心扉。

        那個下午,微風輕拂,陽光從西邊的窗戶傾瀉而入。我請她和我對坐着,遞給她一杯水說:“我知道你遇到了不小的困惑甚至委屈,老師很想幫你,可我不知該怎麼幫你。如果你相信老師,請把你的困惑和委屈告訴老師……”我還沒說完,淚水從她青春的眼裏奔湧而下,說出的一句話讓我倒吸了一口涼氣:“老師,有好幾個夜裏,我真想結束自己!”我暗暗慶幸有了這次談話!

        深入瞭解後,我明白了她的巨大壓力的成因。原來小學優秀的她,初中幾次測試名落孫山,而她的母親是一位追求完美的職業女性,對她要求很嚴,且頗爲強勢!不相信她學習上已經盡心盡力!總認爲成績下降和她心思不對、精力不集中有關!父親也時常隨聲附和。母親的個性深深影響着她,她也總覺得達不到母親的要求是自己的罪過!甚至把家裏任何一次不順心都歸結於自己!父母不信任的痛苦像藤蔓一樣纏繞着她,越來越緊,越來越深,小小的她快崩潰了!

        我靜靜地聽她傾訴,也許此時此刻,唯有傾聽纔是她最需要的,這就好像堰塞湖需要找到泄洪的缺口,不合時宜的說教只會適得其反!我聽出了媽媽對她一直以來的嚴厲,我聽出了她曾因拒絕練吉他而將手指摳破,我聽出了她曾經在浴室裏自我傷害……問題的癥結不在孩子,卻在她自以爲業界強人而一味“高標準嚴要求”的媽媽那裏。每一個受傷的心靈都有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而成功的撫慰、引導和教育也應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解鈴需解繫鈴人!經過多次與她父母溝通,他們聽取了我的建議:摒棄完美標準的嚴苛,代之以實事求是的期望;改變分數比較的冷漠,換之以擁抱自然的郊遊。漸漸地,微笑又回到了她的臉上。演講,主持,她落落大方;運動,學習,她蒸蒸日上。最終她順利考入省重點中學。

        傾聽,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流。孩子的世界,單純又複雜。對於一個對世界缺乏安全感而產生恐懼、失望的青少年來說,有人訴說,有人傾聽,是消融這種恐懼和失望的途徑,是重新產生信任的源泉,是學生成長成熟的橋樑。而老師的傾聽和疏導就是在架設希望的橋粱,減少冷漠嚴苛的荒涼,化解消極負面情緒,培養積極向上情懷。命運不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與學生相遇,我們在渡人,也在渡己。我們需要讓學生聽進去我們的話,學生更需要我們能聽出來他們的內心;沒有懂得傾聽的老師,就沒有學會傾聽的學生。在我們的關心、關注、關懷裏,天塹可變通途,荒漠能變綠洲。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說快樂的孩子都相似,傷心的孩子卻各有各的理由。那一次班裏唯一辦低保資助的男生的父親找到我,不善言辭的一個大男人和我沒說幾句便淚眼婆娑。我聽出了他的悲傷和無助:原來孩子母親因長年透析引起多器官衰竭而病逝。母親的離去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痛,更何況他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不善言辭又淚眼婆娑的父親告訴我,孩子喪事之後很少說話,經常一個人發呆,希望我幫他勸勸孩子。

        我知道這個孩子成績雖然不怎麼優秀,但他本分老實,肯喫苦;也因爲母親病了好幾年,他自理能力強,能燒飯,能洗衣。父親爲了醫藥費長年在外打工,他對母親特別地依戀。母親這一去,幾乎帶走了整個世界。我知道,他的世界裏一片黑暗!我該怎麼勸導他呢?也許女性面對這種家庭變故的孩子有種天然安撫作用吧,我請搭班的女教師先幫找他談談,他似乎聽進去了,但又似乎還是陷在他的黑暗中出不來。

        我該說些什麼讓他聽進去呢?迷茫間,我偶然讀到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著名科學家施一公教授的一篇文章《生命認知的極限》,很深奧,很前沿。說的是量子糾纏理論和實踐,它幾乎顛覆了現有的人類認知世界,幾乎可以證明第六感和靈魂的存在!於是我試着和他講了我讀這篇文章的感受,其中也談到我的母親去世時我的感受。也許是情感產生了共鳴,也許是他更願意相信母親沒有離去,他對我哭出了六個字:“沒辦法,留不住……”我知道他已經開始接受母親離去的現實了。我和他一樣,並不懂科學家眼裏的量子世界,但我相信他聽懂了老師們對他的關心。我覺得我所表達的意思正如電影中常見的一幕:在每個人的天空裏,人世間有一個親人離世,天幕上就多了一顆星星。

        後來我又給他寫了幾句話,希望能幫他走出黑暗。最後幾句是這樣的:

定然有一張葉片

化作媽媽的笑臉

從晚霞最亮處而來

從溪流最靜處而來

從你的夢的最深處而來

告訴你

她一直都在  從未離開

        再後來他的父親來找我,說孩子又回到從前了。他千恩萬謝,彷彿我爲他們做了什麼了不得的大事。然而我知道,孩子心中的痛不會這麼快完全消融,悲傷還會在某個時刻爬上他的心頭,唯願他能夠在悲傷中勇敢面對,學會堅強!我還會持續關注他。

        其實教育過程中,學校與家庭的相互傾聽,老師與學生的相互傾聽,在傾聽中“聽出來”、“聽進去”,方能達到教育力量的最大化!

        教育的工作更多是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引導,行爲習慣的培養。聽其言而思問題之因,觀其行而究應對之策,知其弱而起憐惜之情,感其惑而入啓迪之境……《西拉書》中說:“如果你喜歡傾聽,就會獲得知識;如果善於傾聽,就會變得智慧。”傾聽他人是一種尊重,傾聽自己是一種反思。如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聽不懂或者彼此聽不進,那行爲習慣就無從培養,學習效率就無從談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