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書72/272:無愧於心的教育

早上我們讀書會優秀的向老師分享了與親子教育有關的主題《愛與規則》。

她分享的“帶而不代,交而不教”讓我想起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話:由無意識,本能的追求向着自覺行爲的跨越是指什麼,指的就是自我教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給孩子真正的教育就是讓他學會自我教育。

這幾天剛好有些糾結:

源於剛好和幾個朋友(其中有幾個是教培行業的)討論孩子教育問題,各自的孩子都差不多大,三四五六七年級的孩子都有。

交流中我們有了爭議。

好幾個朋友都覺得考試分數非常重要是源於當下嚴峻的升學模式,一定要參加補習班,提前學習下學期的內容,你不上心,孩子就落後了。

我聽了竟覺得不無道理。

但還是把內心真實想法表達出來了,我一直沒有給孩子補過基礎課,雖然我家孩子成績也中等。

因爲我一直認爲引導孩子的內驅力,學習興趣以及好習慣高情商的養成比考試分數更重要,儘管這方面我也一直在學習探索中。

“你這是理想主義,誰不想這樣,問題是內驅力那麼容易引導嗎?有些孩子逼着逼着內驅力也就有了”!

一個朋友如是說。

“對呀,分數還是很重要,如果你抓興趣,你給孩子提供寬鬆的環境,卻因爲幾分之差與好的學校,好的環境失之交臂了呢?那也是父母的失責呀!”

另一個朋友這樣說。

雖然這樣的聲音我們經常聽到,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捨得》裏南儷和田雨嵐兩個媽媽不同的教育方法也不就是代表兩個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嗎?

那天那麼一爭論,加上我們好幾個孩子也馬上要讀六年級了,所以這些問題前所未有的直擊靈魂。

那天,我也是矛盾的,也是糾結的。

教育資源不匹配的今天,父母,老師用盡自己資源全力去爲孩子拼搏,有錯嗎?

好像沒有,喫的苦中苦,方位人上人,今天吃不了學習的苦,明天就要喫生活的苦。有那麼一下,我都想跟着一起去雞娃了。

而內心深處,我又很認同南儷開始那樣覺得孩子的童年就這麼一次, 快樂最重要,做他自己最重要,爲什麼這麼小就要揹負着社會,學校,家庭各方的壓力。

直到今天早上,我在把這些問題 這些思考拿出來和向老師溝通後,又重新看了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父母的建議》,我就突然想通一件事:

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同,不代表對與錯;孩子的未來,也不等同於父母教育的成功與否。

不管是怎樣的父母,有怎樣的教育理念,有一點可以肯定:孩子的教育不可逆轉,只有一次。

所以只要父母願意爲孩子的成長去學習,去改變,去成長,並竭盡所能去愛去陪伴,那就是無愧於心的教育。

就像我們讀書會的家長們,以身作則,積極學習,學傾聽,學共情,改變表達方式,提升溝通能力等等。

非常讓人感動!

所謂“求仁得仁”,只要爲人父母者,在自己垂垂老矣之時,能夠面對孩子時問心無愧;只要孩子在自己成年之後,面對父母心存感恩;足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