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岂能长久?

《阿Q正传》应该算是中篇小说了,全文共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特意命名,这是此前我读的小说里面没有的。我想,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上应该是花了很多心力,并且希望我们能够读懂并获取点什么。读这篇小说,应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哭笑不得。刚开始让人发笑,可越读往后读反而让人心情变得沉重起来。而在这个沉重中又会有很多可笑之处,所以说是哭笑不得。

小说命名《阿Q正传》,自然阿Q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从前三个章节即“序”、“优胜记略”到“续优胜记略”中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阿Q形象。他无名无姓,地位卑贱,生活穷苦,可是他却自尊自负。那么如此一来哪里能够让自己活得很愉快满意。这就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似乎总可以将烦恼化为乌有,原因在于他有精神胜利法。

那么什么是精神胜利法呢?比如当他被闲人打了后,他会想象对方是儿子,一想到是被儿子打了,他便心满意足了;当他被欺负而不能还手时,他愿意自轻自贱,以取得心灵的满足;当他无能为力的时候还有一个法宝就是忘却。再加上他欺负小尼姑的事实,总体上可以获得这样一个阿Q形象,自尊自负又自轻自贱、善于忘却、欺软怕硬的无名小卒。

按说前三章足以将这个形象塑造鲜明,那么后面几章的写作目的何在呢?那便要看写的是什么了。

后几章的标题分别是:“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不准革命”、“大团圆”,这些章节写了阿Q从寻找的短工变成了小偷甚至于到最后被杀头的经历。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些安排呢?

我认为这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如出一辙的情节设计意图。

《装在套子里的人》前三四段基本也是通过叙述者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很鲜明,而后面的恋爱情节和吵架情节等,其实是为了反衬出主人公的无可救药,守旧、迂腐的别里科夫已然没有出路,就算是最能让人改变的恋爱都无法改变他,这足以证明他不仅是沙皇专制下的维护者,更是受害者,一辈子成了沙皇专制如行尸走肉班的维护者和受害者。

同理,阿Q是一个拥有精神胜利法的卑贱者,他无论在什么境地似乎都能让自己心满意足。按此推理,我们自然认为他应该是可以凭借着精神胜利法获得自由自在。可是,鲁迅先生却让他“出事”了。

他因为对吴妈说了一句“我要和你困觉”而被整个未庄的人断了生计活路,这时候精神胜利法已经没有用处了,因为基本的物质基础必要要满足。正因如此,阿Q也只能出走未庄,进城做起了小偷,而后同样因为生计问题又回到了未庄,因为物质富有了很多而风光了一阵,可是不久又因为一两句要造反的言语而被抓去杀了头。可以说,阿Q的故事读来让人觉得可笑至极,本没有什么坏心眼,同时又有精神胜利法的阿Q竟然懵懵懂懂地就被杀了头?

我想,这样的构思,其实是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自轻自贱、忘却等精神胜利法于人是没有用处的,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之下。阿Q最大的标志就是精神胜利法,但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知蒙昧。正是精神胜利法中的自轻自贱、忘却和无知让阿Q自然而然地接受赵太爷等人对他的惩罚和排斥,也正是这些让他当上了小偷还引以为豪,更是因为这些让他陷入革命杀头中。

总之,鲁迅先生给阿Q做传,其实也是给无数如阿Q般自轻自贱、善于忘却又无知蒙昧的中国国民做传,提出批判,引起人们的反思。

如今人们常会用阿Q精神来安慰勉励自己,这倒无可厚非,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清楚,阿Q精神绝不能等同于知足常乐,他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的基础上得来的满足,一旦盘踞人心,无疑等同精神的麻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