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讀書摘要:前言

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嚴飛

序言 那天下班,他才發現自己的家沒了——社會學的想象力

>> 。普通人很少會意識到,自己生活的模式與世界歷史的進程之間,有着錯綜複雜的關聯。他們通常並不知道,這種關聯如何影響到自己會變成哪種人,如何影響到自己可能參與怎樣的歷史塑造

>> 這種心智品質能夠有助於他們運用信息,發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邊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他們自己又會遭遇到什麼

>> 我真正想要的,是讓大家習得“社會學的想象力”,一種社會學家的思考方法,一種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省視自身際遇的視野

前言 讓我們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 在我看來,社會學的一個核心命題,就是對人性與社會秩序進行研究。

>> 事實上,秩序可以規範和約束人性,人性反過來也會塑造秩序、維護秩序。但同時人的最天然最原始的本性,就是衝破秩序的約束和規範。這兩者互相纏繞、互相博弈,構成了我們的社會。

>> 在社會當中,人和人是通過千絲萬縷的紐帶緊密連接,不斷地進行社會交流與互動。這一現象在社會學理論中,被稱爲“鑲嵌”(embeddedness),即人是嵌套在社會中的,沒有辦法孤立的存在。人們的行爲因此會受到很多非正式制度的約束,譬如情面、場面、道德、習俗、規範等。這就需要人們在行動中,不僅要考慮自己,也要考慮他人、家庭、社區的存在,考慮自己的預期是否符合社會的要求,考慮整個社會的“共享價值”。這些考慮就會導致人們在一個事件面前,或在歷史的某個關鍵節點,做出不同的選擇。由選擇導向行動,行動又指向社會秩序的排列,而這背後,又是我們複雜的人性。

>> 只有學習社會學,纔可能釐清社會運作的基本邏輯,發現隱藏在諸多社會現象背後的機構、組織、社羣和個體各自不同的行動邏輯;

>> 社會學和哲學、經濟學相比較,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對於社會中廣爲接受的信念與日常實踐常常報以批判。

>> 這是兩段完全不一樣的田野經歷,展現出的,卻是一樣的社會學品質,即對於現實的強烈關懷和責任。

>> 另一位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則最早將美學帶入社會學視野。在齊美爾看來,對於社會的理解,不應該簡單地只看重社會經濟效益,而是應該注重內在的精神生命,注重作爲個體的生命體驗與道德實踐。

>> 爲了規避人性中的幽暗面,激發人性中的自愛心和憐憫心,我們就需要很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設計,譬如教育、組織,譬如家庭倫理、宗法觀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