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尋術問道

最近很喜歡一句話:“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這也是我現在對很多事情的一個看法。

我認爲比勤奮努力更重要的是深層思考,比深層思考更重要的是構建認知體系。通俗講就是“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這裏就涉及到“道”和“術”,“道”需要去深層思考和探索,“術”需要不斷總結和實踐。這裏說的“道”指的是作品表達的思想靈魂,“術”指的是寫作方法上的一些技巧。當然還要知和行去合一,才能驗證是否真的得到了。

下面就分享三點,我在小說裏的探尋的道和術。

(1)道的問題,關於小說的靈魂

    小說的道不好講,更多需要自己多去思考和領悟。我借用《三體》裏,章北海父親對他說的一句話:要多想。

    我舉個自己思考的例子供大家參考:某天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看一本小說,作者是通過什麼留下讀者的?

首先肯定是小說要有吸引力,才能留下讀者,那讀者留下了,其實就是讀者的注意力+情感也留下了,而如何留下注意力和情感呢?吸引注意力是因爲好奇心害死貓的那種好奇呢?還是其他的什麼?而觸動情感的又是什麼呢?

這時候,我就想起自己每次玩手機那種不亦樂乎,欲罷不能的感覺。每次玩手機,不管是玩遊戲,還是說刷劇,逛淘寶。都是在讓我留下注意力和情感。注意力就是讓用戶把焦點和時間留下,而情感是讓用戶有一定的心理滿足或是共鳴。而這些會產生用戶的黏度,用戶第二天會繼續玩,之後也會一直繼續,直到無法再滿足,當然自己有事情另當別論,但這個玩一定會在你的腦子裏留下印象。並且還可以用戶帶來用戶,因爲好,就會忍不住分享給親朋好友。

那我們寫的小說,是不是也需要去讓讀者留下他的注意力和情感呢?這就涉及到,每寫一句話,想讓用戶看到的注意力焦點是什麼?小到一句話,大到段落,在大到章節,在大到全文,讓讀者去注意什麼?讀者讀完能產生的情感又是什麼?所以我們該操心的就是如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留下讀者的身心。注意力這也就牽扯到以前唐糖老師給大家講課說的:懸念。我理解的就是用戶看到會產生爲什麼?一個問號(?),或是不明所以的省略號(......),或者會去感嘆原來還可以這樣的感嘆號(!),或是期待下文的逗號(,)。當然不僅僅只是懸念,這只是其中一環而已。

《教父》裏有句話說:“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遙遠的救世主》裏有段話說:“比如說文化產業。文學、影視是扒拉靈魂的藝術。如果文學影視的創作能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那麼他的功效就是啓迪人得覺悟,震撼人得靈魂,這是衆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場、 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與毒品麻醉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販毒那樣耍花招,沒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風險。”

而每個寫作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看的透才能寫出更直擊靈魂的書,也就是去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當然,這不簡單,需要我們每個寫作者不停地去思考和探索。

對此引發的遷移思考:不管是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做的好的都能熟練運用:用戶的注意力和情感。

例如:抖音的運作模式。抖音提供平臺(操作系統),用戶自主研發產品內容,自己拍小視頻和寫文案,製作完上傳,抖音審覈通過即可發佈。抖音提供的是一個平臺,內容都是用戶自己生產的,抖音不需要去頭疼內容生產這些問題。然後其他用戶瀏覽,會帶來用戶流量,使用的用戶就會留下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如此反覆循環……(邊際成本低,邊際效益卻高),而且製作內容的用戶如果自己製作的內好容,也會留下其他用戶的注意力和情感,也就是一個雙贏的模式。

再例如:麥當勞、肯德基也是,只用提供品牌,其他的都是加盟者自己的事,但用戶會留下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

關於注意力和情感的問題,引發的其他思考:現在社會,網絡某個程度上放大了人的慾望,它正在一步步蠶食人的空閒時間,讓人上癮,並且難以自拔。把過多的注意力和情感都投注到虛擬網絡上,導致了現實世界的空虛和冷漠。在網絡里人是高慾望,但現實裏很多人卻是低慾望。這個低慾望導致人在生存,社交,婚戀,進取等方面都會產生影響,上升一些就是社會問題,涉及到一個國家的人口,發展等問題。當然不僅僅是這一個原因,涉及的原因很多,只是對此的一個思考。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下去自己思考,包括之前很火的內卷,日本的低慾望生活等等。爲什麼物質越富足,人的精神反而越匱乏了,比比皆是精神流浪的人。

以上舉的例子,是我通過注意力和情感這個點,我所引發的思考。舉這個例子,本質是說能思考明白了一些問題,它們就可以成爲我們寫相關問題的小說,它裏面的一個思想靈魂,也就是道。而吸引讀者留下也就是這個道,這個可以直擊靈魂的道。

當然生活中可討論的問題很多,大家可以自行去探索挖掘,摸索出屬於自己每個故事裏的道。

(2)術的問題一,關於小說的骨骼

    籠統來說,小說寫的無非是人的事和非人的事。

寫小說離不開:動機(目標)+難題(障礙)。‘編排情節’就是看人物如何脫離困境,解決難題。

寫人圍繞不開的動機有:是非名利,愛恨情仇等。本質上說也就是兩個問題:生存問題和回答生命價值的問題。也就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五大需求層次: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而動機通常分成兩種形式:想取得某樣事物,或逃離某樣事物。主角的動機一定與他的生活命運息息相關。如果主角無法取得(或逃離)那樣的事物,他的生活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故事的節拍:就像往平靜的水裏丟石頭,或是起浪花,或是泛起漣漪,最後或是風平浪靜,或是波濤洶湧。而且一個石頭丟完了,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所以切換到下個章節的永遠都是要給讀者留下“未完待續”的感覺,就像一個逗號(,),然後故事依次循環。

以我以前的職業爲例,它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我以前的職業是程序員,也就是碼農。我的動機是想早點下班happy,但是下班的時候,測試給我寫的代碼提了幾個難題bug,然後我就沒辦法下班了,要想下班就必須解決完這些bug。於是,我留下來改bug,我開始解決第一個bug,解決的方法是先重現問題,然後定位問題,去尋找本質原因所在,最終解決問題,但老天偏偏不如人意,此時我以爲解決完了這個bug,就好了,但其實我又引發了新的bug,沒辦法,我只好繼續解決,bug套着bug,一個個去解決。終於,晚上十點左右,我解決完了所有的bug,也就可以下班回家了,這時候我早已經心力交瘁了,之前happy的想法已經沒有了,只剩下一把辛酸淚。

這個和“一波三折”同理:遇上矛盾,矛盾升級,矛盾高峯,以爲解決了矛盾又遇上了新矛盾,然後矛盾升級,矛盾高峯,以爲解決了矛盾又遇上了新矛盾,然後矛盾升級,矛盾高峯,以爲解決了矛盾又遇上了新矛盾......依次循環,直到所有難題解決完畢。

總的來說小說的骨骼填充的是:動機(目標),難題(障礙),解決難題的方案(行動,衝突,反應)。總結來說就是:動機+多個難題+解決難題時一波三折。

至於小說寫非人的事兒,目前我還沒怎麼去思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人無法脫離人的認知和想象,本質上來說寫的還是人的那些事兒,只是包裹的外殼是非人的,內裏其實還是人的靈魂和思維。

(3)術的問題二,關於小說的血肉

    已經填充好靈魂和骨骼,接下來就是填充小說的血肉,而血肉填充靠得就是一個個場景。

首先講一些理論知識,場景節拍是什麼?場景構成包含哪些東西?

場景節拍:“行動,反應,再行動,再反應,再行動......”。常見的場景4節拍:好人,壞人,好人,壞人。或是壞人,好人,壞人,好人。也就是你來我往。你打我一拳,我還你一拳。你再踢我一腳,我還你一腳......這樣一直打來打去。

至於行動場景包含場景目標、衝突,以及主角面臨的後果(通常不太妙)。反應場景讓讀者看到角色的情緒反應,減緩敘事速度,提供反思的時間。而且每個場景都該有個中心橋段,聚焦在特定的瞬間或對話。如果場景沒有這個熱點,或許就該刪掉。

簡單來說場景的構成包含:行動+反應+說明敘述,它們是整個血肉的構造。再拆解細一些則是:動作+對話+內心戲+說明敘述,它們是每一塊血肉的構造。而這些核心離不開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例如:《遙遠的救世主》第一章。


1)先對場景進行一個大概分析:

圍繞着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是:1995年5月21日柏林時間下午2點30分;地點是:法蘭克福機場外,法蘭克福機場接機處,機場的停車場;人物:芮小丹和肖亞文)。

場景:情節,由人催生出來的事情,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接人+接到人+開車離開)。

視角:看作者筆下鏡頭如何去推進?看到了什麼?——由遠鏡頭的機場外,停飛機的地方,切到近鏡頭裏接機處等人的芮小丹,再到聚焦鏡頭到肖雅文是什麼長相。然後鏡頭切到兩人身上,兩人擁抱寒暄。切換場景是兩人邊說邊走到停車場,這時候鏡頭跟在兩人身後。等兩人上了一輛白色的轎車後,鏡頭就放到車裏,之後就是兩人繼續對話場景。

個人覺得這一段很像馬克思主義裏面說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爲轉移。因爲本書的作者豆豆,講的也是圍繞着“道”即規律,展開的一些探討。那作者本身對“道”看的重,不管是書傳達的內容的那種道,還是寫作技巧上的道,都是值得去研究的。

2)如何對應上:行動+反應+說明敘述。(細緻拆解:先分析要寫什麼場景,然後通過動作+對話+內心戲+說明敘述這些內容去填充。)

3)寫作技巧上規律:(地點/環境)有什麼,它怎麼樣了/它在幹什麼?這樣會怎麼樣?/形容一下。

大致分析情節爲:北京時間某點,有航班降落,然後有人接親友,然後接到親友後離開。

有芮小丹,它在等人。

有肖亞文,它隨旅客走出,它什麼也沒帶,不像旅遊像逛超市。

有肖亞文,它長着精緻的臉,像油畫藝術作品。

有肖亞文,它身穿職業套裝,眼睛有靈氣,渾身散發幹練的氣質……

例如:汽車駛出市區,下了環城路上了鄉間的小柏油路。一輪明月掛在蒼穹的邊緣,銀色的月光鋪滿了大地,照着這條綿延的小路。秋夜的星空晴朗透明,淡淡的白雲像水波一樣輕柔盪漾,很美。芮小丹不時地側臉看一眼丁元英,心裏充盈着忐忑的溫馨。

規律:有什麼,它怎麼樣了,這樣會怎麼樣/形容一下。

分析:有汽車,它駛出市區,然後上了柏油路。

有明月,它掛在蒼穹邊緣,然後月光鋪滿大地,照着小路。

有星空,它清朗透明,淡淡的白雲像什麼……

例如:月亮高照,柔和的月光把村莊籠罩在一片銀黑的色調裏,顯得有些輪廓模糊。微風徐徐吹過,瀰漫着一股田野特有的清新的氣息。

規律:有什麼,它怎麼樣了,這樣會怎麼樣。

分析:有月亮,它高照,然後把村子籠罩,顯得模糊。

有風,它徐徐吹,然後瀰漫氣息。

例如:《魔道祖師》第一章。

分析事情:被人打了一頓。(想要做什麼,不讓你做什麼(衝突))

首先是主角猝不及防被人踹了一腳,肯定會痛,然後怎麼個痛法?是被誰打的,打他的人在幹嘛?在罵他,然後再來點喫瓜羣衆討論下,最後架打完大家走人。開始,發生,結束。小說的基本節奏是“行動,反應,再行動”。主角行動,配角反應,然後主角的行動,再配角反應。這些都體現在動作+內心戲+對話+說明敘述中。

分析完場景,就可以隨便套用場景:(人、事、物)喫飯,等人,告白……

總結來說寫作的過程: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最終都會有一個本質的迴歸,所以追本溯源,找到本質規律(如實觀照,道法自然,如來)很重要,而尋找必不可少的步驟就是多問爲什麼?尋到了之後,能夠把他們遷移運用到方方面面去。小說的道就像是一些被破解的文化密碼,就是文章傳達的思想,它是小說的靈魂。而術更多的是技巧上的一些規律,它是小說的骨骼和血肉。

今天的分享彙總的核心是:道是小說的思想靈魂,術是小說的骨骼和血肉,骨骼是:動機,難題,解決難題時一波三折;血肉是:一個個場景,每一個場景具體是:動作,對話,內心戲,說明敘述。

少則得,多則惑。建議大家能夠去精讀一兩部作品,並能夠靜下心去分析一下作品。相信一定能大有所獲。

以上僅本人一方之言,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如有疑問,純屬認知不同。不喜請勿噴!謝謝!

涉及書籍:《道德經》《直擊本質》《深層認知》《這樣寫出好故事》《三體》《遙遠的救世主》《魔道祖師》

日劇:《像烏鴉一樣思考》觀察,假設,實驗,研究。保持一份好奇心,用科學方法進行探索。

夾帶私貨推薦一部日漫:《致不滅的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