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樂山之壁津樓

等我走過許多城市以後,驀然回首,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標誌。武漢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昆明的大觀樓等等。每一座樓都寫着不一樣的歷史,看過聽過讀過她歷史的兒女,不管以後去了哪裏,都會循着她的標誌找到回家的路。那標誌如一盞盞亮起的夜航燈,五彩斑斕美好着我們腳下的土地。

我的家鄉一一樂山,古稱嘉州,算得上是一座名城。她的建城歷史悠久,周邊有峨眉山,近旁有凌雲山麓的樂山大佛,這些都是世人熟悉的。而有一幢樓,名字叫做“壁津樓”,她曾經在中國的歷史地理中大放光彩,勾引許多著名的文人騷客爲她留下無數的詩篇。

壁津樓的存在和消失見證了一句成語:滄海桑田。今天我就來講講這幢樓的故事。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集,據說源自公元前一千多年,那個時候屬於春秋戰國,其中有一首膾炙人口“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歌說那些長得漂亮的水鳥選擇水邊陸地互相嬉戲,一如美女便有帥哥追逐。水邊綠洲,成爲人類居住首選。樂山人居住的城市,最早應該上推到漢代,遍佈樂山市中區的漢代崖墓證明了這一點。

那個時候,岷江河與大渡河的交匯處在凌雲山與烏尤山之間的麻浩,而不是今天的蕭公嘴。治水的李冰父子正因爲兩河交匯引起水害,便在兩山之間開鑿出一條人工河,對河水進行分流。今天尚掛在烏尤山上的四個大字,“中流砥柱”,反映了那個時候的水流衝擊方向。


由北往南的岷江和由西向東的大渡河在麻浩匯合,夾角處,形成一大片沖積平原,站在高處看去,嘉城如鳳。《樂山縣誌》雲:“鳳洲,即今之佛前壩,通稱大佛壩。前清初年壩之上游尚有育賢壩。文廟在焉,今成澤國矣。”也就是說,明代末年、清代初期(大約1640年前後),樂山古城的繁華地段還在大佛壩上。兩江匯合處,城南有樂山古城最重要的壁津渡口,河對岸是麻浩,通往五通井研方向。

樂山城的網紅打卡地,今天已經淹沒在水下,我們只能從歷朝歷代文化人的記述中去尋找。

公元707年,邊塞詩人岑參當了樂山市長,“官舍臨江口,灘聲人慣聞”。房子處於兩江匯合,聽着濤聲入眠成了習慣。那時,凌雲山的海通和尚正在四處募捐,未來的樂山大佛還得等六年才動工。

騎馬奔波征戰“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鬥”的詩人,“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到小城樂山,事情不多,去往公堂的臺階都長出草來。詩人每天看着凌雲山的倒影侵入門檻,睡夢中被灘頭水聲喚醒。

岑參的詩提供了那時鳳洲,後來大佛壩最早的城市佈局,當時的市政府和官員住的地方,臨近碼頭渡口,正好在兩江匯合處。從此以後,兩江匯合處一直與官衙聯繫在一起了。

第一次提到樂山有江樓的首推大詩人杜甫,那是公元759年前後。他在《狂歌行、贈四兄》寫道:“今年思我來嘉州,嘉州酒重花繞樓。樓頭喫酒樓下臥,長歌短詠還相酬。”這首詩,郭沫若認爲與岑參的風格相近,懷疑是岑參留在樂山的作品。唐代立國289年,一直到山西汾陽人薛能來做市長的公元866年,江樓依舊,“江樓一望西歸去,不負嘉州只負春。”


樂山大佛的基建週期冗長,鑿建了九十年,建成後的彌勒佛正對着大佛壩,湖南詩人齊己,大約在公元900年前後寫給時任樂山刺史歐陽彬的詩中說:“大象影和山面落,兩江聲合郡前流。”大象指樂山大佛,再次說明了官舍、辦公的地理位置。

地處兩江匯合處的官舍,什麼時候建起了樓?眉山蘇洵三父子1059年乘船出川路過樂山留下的詩句。有許多信息,蘇洵:“系舟長堤下,日夕事南征。”已經有河堤防洪水了。蘇軾有寫給樂山收稅官郭綸“河西猛士無人識,日暮津亭閱過船。”津在所有的詞語解釋中,就是渡口的意思,收稅官很辛苦,從早到晚守着稅亭檢查過往船隻。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提到壁津樓,已經是公元1075年,這一年,成都人範鎮路過樂山,留下“雲埋雪嶺鋪銀界,日射金仙照碧津。”造屋修高樓,在宋代已蔚然成風,早前1044年,湖南嶽陽樓在知軍滕宗諒主持下重修岳陽樓,邀請大文豪范仲淹寫了一篇傳世散文,文中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人士大夫情懷,傳誦至今。

時間到了南宋,詩人陸游來樂山主持工作,他的詩中出現了荔枝樓,後人考證在凌雲山東坡樓下,“碧瓦朱欄已半摧,”近代毛西旁與和尚遍能對此意見一致。還有望雲樓,萬景樓,詩人雨中喝酒要登樓,“江近時時吹白雨,樓高面面看青山。”所謂白雨,樂山土話,一邊出太陽一邊下雨,是出菌子的季節。還有一個西林院,這西林院值得注意,陸游詩中說:“一邦盡對江邊像,試比西林總不如。”並在句末註明,“院門對大像最正。”說明大佛壩上正對大佛坐像有個寺廟叫西林院,建於唐代,由宰相裴徹題寫寺名。

很多很多年以後,到了近現代,有個移民國外的老闆來樂山投資,他選擇大佛壩一角,修了個觀佛樓,還從蝦蟆口嘉州賓館架了跨江索道,估計也是讀了陸游的詩句想到的招數。可惜時間有問題。

出名要趁早,張愛玲說的。

28歲做樂山市長,此人是南宋蒲江人魏了翁,從小聰明絕頂,幾歲便入學,過目不忘日讀千言的神童。15歲即對大文豪韓愈品頭論足,有《韓愈論》傳世。1199年考中進士,知嘉定府,新官上任。你看他寫給同年進士張方的詞:“握手道舊故,抵掌論人才。”羽扇綸巾,書生意氣。“船棹漢嘉口,更盡渭城杯。凌雲山色,似爲行客苦傷懷。橫出半天煙雨,鎖定一川風景,未放客船開,想見此樓上,閱盡蜀人才。⋯⋯”(張太傅方送別璧津樓再賦)。

從魏了翁寫《壁津樓記》我們方知道,壁津樓是1202年左右由遊仲鴻修建的。名字是陳謙取的,語出《水經注》。估計修好不久遇上大洪水,僅僅三十年,魏了翁眼中“樓無所存”。於是,魏了翁遵上司之意,在原址重建壁津樓,並擴建加高,上爲樓,下爲堂。

遺憾的是魏市長只在樂山呆了不到兩年便回家守制去了,沒有來得及大展更多拳腳。


魏了翁喜歡實幹,史書上說他任職之地興利舉才,打擊奸吏,以身作則不怕權貴,量才授職,頗有聲績。思想上,魏了翁師承朱熹學說,又把陸九淵的思想折衷進去,提出“心即天,心即理”,心是萬物的主宰,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哲學家之一。

從魏了翁在壁津樓喝酒爲朋友送行,大佛壩上可攀、可玩的地方還多,北宋大文豪黃庭堅,曾來樂山遊玩,留下許多故事。後人便在大佛壩“州南江外三裏”,修了涪翁亭紀念。那時的古城樂山,東對凌雲烏尤,兩條大江匯流穿過,西對峨眉。1291年杭州詩人汪元量《嘉定府》“郡樓着眼蜀天寬,分得巴江水一灣。大小峨眉相對立,梨花山接海棠山。”詩中的郡樓就是官修的壁津樓。

木結構的房子,不管如何,終究抵不過風霜雨雪,人禍天災,再加上三五年七八年週期性的洪水。如果還加上偷工減料,損壞、維護,移地重建都是常態。這是所有名勝古蹟的命運。

地處樂山城南,面對樂山大佛的壁津樓,大紅大紫的歲月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間(1473至1487),以浙江餘姚人魏瀚出任樂山知州的12年最引世人關注。先不說他們圍繞壁津樓的詩酒唱和,僅舉幾例:

“危樓百尺枕江城,駐節登臨灝氣生。”

“兩江澄碧映層樓,樓外玻璃萬傾秋”。顏正。

“危樓高處與天齊,此日乘閒試一躋。舉手卻疑探月窟,奮身真若躡雲梯。”吳智。

“四川天府地,三勝在嘉州。傑構臨江滸,虛名委道周。⋯⋯運隨黃道轉,江合壁津流。淸浮明月閣,高擬摘星樓。”魏瀚,《壁津樓步高陵韻》

“壁津樓下魏公堤,幾度憑高望眼迷。⋯⋯陳謙已去留遺蹟,崔顥重來覓舊題。”潘謙。《壁津樓》

這些生活在明代成化年間的文人士大夫遇上了好時光。歷史學家認爲,由朱見深擔任皇帝的二十三年時間,他平反冤假錯案,體察民情,勵精圖治,算得上明君。

大凡國泰民安的日子,人們總是在各方面都有所進步。以景德鎮的陶瓷生產爲例,明代成化年出品的鬥彩雞缸杯,一種用於喝酒的杯子,竟然達到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的技藝,成爲後世一直模仿,從未超越的極品。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也對明代兩個時期的物品崇拜有加,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墨蘭數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化窯。”

201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曾以2.8億元港幣的價格,拍賣出一個成化鬥彩雞缸杯,現在這個杯子存放在上海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杯子的所有人是上海收藏家劉益謙。這是題外話。

1473年,浙江餘姚人魏瀚從四川崇州調來樂山。一上任便大展拳腳,先抓教育,順便印了一本唐代詩人岑參的詩集。接着把文廟從經常被水淹的大佛壩旁邊的育賢壩遷至高標山下,在魏瀚的力主下,文廟終於有了大的格局和氣象。

緊接着就是治水,那是古代官員的首要工作。魏瀚吸取過去大佛壩、育賢壩治水失敗的原因,廣泛徵求當地治水高手的意見。從壁津樓往西,一直延伸到斑竹灣方向。先是在河道中往下深挖八九尺,放上堅硬的來自銅山(大渡河上游)的木頭,形成類似木櫃的結構。這裏所說的銅山木,我懷疑是楨楠木,又叫金絲楠,那是樂山周邊的特產。明代遷都北京,支撐大殿的棟樑就是來自於屏邊中都鎮一帶。木櫃裏面放入大石,密密匝匝,橫豎如櫛,上面再放上石石,依然橫豎相間。很多年以後,採砂取卵石的人多有從故河道中挖出類似烏木的寶貝,製作成傢俱賣大價錢。

河堤的寬度在3.3米以上,用今天的眼光可以通行汽車了。高四仞,相當於6.4米,將近四個成年人的身高。河堤長三百九十八丈,大約一千二百多米。堤上遍種柳樹,取其根系發達固土連石。魏瀚仍不放心,又在河堤外河道中置入基石支撐。整個工程用的木頭、石灰、鐵製品以數十萬計,施工除了比較專業的千人之外,屬下八個縣中監獄中巳判刑的犯人,政府提供油鹽魚肉,經過兩年多精心施工,大功告成。後人尊稱魏瀚主持修建的這一段河堤叫魏公堤,與杭州西湖的“蘇堤”相提並論。

壁津樓也趁機得以重建。新樓依然建在大堤之上,下半部分由堅硬的堤岸組成,類似於騎牆的城樓。當然,佔地面積是河堤的數倍。內接城區,越過河堤,從大量的詩句文章去分析,壁津樓的高度不少於三四十米,飛檐翹壁,結構精巧,巍峨聳立在城市之南,面對大佛姥爺,背對峨眉仙山,左右觀江,浩浩湯湯,這在古代是很壯觀的一幢高樓。有明代弘治年間的秀才發出感嘆,這麼壯觀的江樓,必須要有唐代李白的才華方能寫出配對的文字: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上面我提到的部分描述壁津樓的詩句,正是魏瀚市長來到樂山工作,各方人士寫下的部分作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找樂山市市中區編史修志辦公室出版的兩本書,《樂山歷代文集》、《樂山歷代詩集》。大凡寫樂山,都離不開這兩本大作。編輯皆是巳故的毛西旁先生。


時光如流水。歷史走到明代泓治十年(1497),也就是魏瀚主持修好魏公堤,重建壁津樓二十多年後,湖北人毛騤來樂山當教育局長,在他眼中“壁津樓枕雙江渚,⋯⋯登臨極目思悠悠。”

到了1528年,樂山幾個很有出息的人物,史稱“嘉定四諫”。他們對皇帝不尊禮制,和其他一百多位官員,包括新都狀元楊慎,提了反對意見被廢官定罪。壁津樓依然象一坐溫暖的燈塔,召喚安慰着堅持傳統祖制的樂山兒子程啓充、徐文華、彭汝實、安磐。

“壁津漁火照江城,城下灘聲徹夜鳴。”這是楊慎寫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楊慎從雲南到樂山看望一同落難的幾個朋友,他留在樂山城南壁津樓的詩句。“寒笛莫吹楊柳曲,故園回首不勝情。”

如果從岑參到樂山任職住在城南官舍算起,唐、宋、元、明,中間還有一些小朝代,過去了將近八百多年,樂山古城的壁津樓見證了中國歷史文化最輝煌的歲月。她的消失是滄海桑田的見證。

明代萬曆年後期,已經見不到壁津樓的所有文字了。浙江永康人姚汝循擔任樂山市長,他的詩中巳經沒有城南的只材片瓦,古城巳經從大佛壩退到蕭公嘴。“樓前新漲迥浮天,把酒登樓思渺然。⋯⋯孤舟漁火炊寒渚,蕭寺昏鍾起暮煙。”這時候的樓,叫南樓,旁邊是蕭公廟。

從此,樂山古城的歷史,以蕭公廟爲支點,向西,是麗正門、育賢門、望洋門、萊薰門⋯⋯,向北則是安瀾門、凌雲門、紫氣門、天祿門、涵春門⋯⋯。

到了清代中後期,大渡河水肆無忌憚,主航道形成兩條,一是沿着明代末期建設的城牆,二是在大佛壩之南,大佛壩逐漸堆積,形成許多成帶狀的沙灘河中壩。

2020年8月的一場滔天洪水,居住在大佛壩的民衆被安全轉移,大佛壩成爲一座空壩。據說,以後的大佛壩將作爲旅遊熱點去開發,誕生一大片了無生趣的仿古建築。真有那麼一天,壁津樓也許會重生。那幢已經消失的古樓,將成爲新的城南舊事。

再說幾句題外話,民國初期,樂山在瞻峨門外城下修了個西城公園,修了幢樓命名爲“碧津樓”,現在樂山凌雲山往麻浩路上,有一建築也叫壁津樓,先是做飯館,現在不知道幹什麼用了。那是1978年左右由樂山文化館的黃高彬、羅伯衡先生主持修建的,地址選在過去川主寺的位置。皆與古代壁津樓不可同日而語。這就好比上世紀八十年代叮咚井因修路被掩埋,然後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坑,旁邊立上叮咚井的牌子一樣的彆扭。

當然,他們的初衷也是紀念曾經屹立於樂山城南大佛壩的壁津樓吧。

(備註:本文所有材料都參考自唐宋元明清時期文人雅士留下的詩文譯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