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碎片(之五)

蘆  筍


早間去菜市場買菜。

每到春天,昆明的菜市場總是奼紫嫣紅、琳琅滿目。先不說平常日子有的窩筍、大小白菜、蘿蔔菠菜。一到春曖花開時,各種山中野菜也成了攤位的主角。先是蕨菜登場,蕨菜又名龍頭菜、貓爪菜。可食用部分是未展開的幼嫩芽葉及上半段嬌嫩的莖幹。蕨菜富含人體需要的維生素A、C、E等多種營養素。其中的膳食纖維素可減少腸胃對脂肪的吸收,還可促進胃腸蠕動,有清腸排毒的作用。買回家用清水泡上兩天,中途換換水,無論炒火腿臘肉還是炒豆豉,間或拍點姜蒜涼拌,很適合米飯;接着是各種樹芽登場,有特色的是刺老鴉、又名刺老芽,洗淨涼拌,清涼可口;野花菜中尤以棠梨花佔據市場的時間長,棠梨花是一種野生梨樹開的花,山林中常見,秋後結小梨,人們棄之不食。山裏人便熱心於摘其花,用開水焯過,也要換上幾道水,儘量把苦澀味清掉,喫時入鍋加幹辣椒、蒜頭一起爆炒,也是一道下飯菜。

這些野菜僅是我在昆明買過喫過的,如果在這個季節去往西雙版納,他們會告訴你,在十二版納,所有的花草皆可做出美味佳餚。

今天我買了幾把香椿,幾根蘆筍。香椿是昆明春天最招人喜歡的時令野菜,不僅量多便宜,佔據市場的時間還長。我家除了香椿炒雞蛋或者涼拌滿足口欲之外,在香椿質量上乘價格適中時,買來後用開水焯下,濾幹水份裝入保鮮袋放入冰箱冷凍。未來的日子,喫米線可以有,喫鱔絲可以有,可以喫很長時間。

蘆筍不是昆明的地產,我知道這點信息還是許多年前的1989。那一年的春節後,我所在的單位派我去省民委,與省農村政研室、財政、經貿委等單位抽調的同仁一起,組成一個民族工作隊,派往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工作。那個時候,尋甸是全國貧困縣,屬曲靖地區管轄。尋甸歷史悠久,元代改爲潯甸,到了民國初年,認爲此地多水患,導致泥石流頻發,把潯字的三點水刪掉,改爲尋甸。

平生第一次喫到蘆筍便是在尋甸縣的一個高寒山區。晚飯時間,我們在鄉政府食堂喫飯,席間鄉長告訴我們,晚上請我們喫一稀奇,叫蘆筍。說是這個地方氣候涼爽,早晚溫差大,最適合蘆筍生長,被日本人選中專門爲日本市場種植。從種苗到管理收穫,都在日本農業技術員的指導下開展,所有的產品都要運回。鄉長說,之所以能留下一點,也是悄悄的行爲,我們能夠品嚐到也是有口福。

蘆筍是很受日本人歡迎的食材,很多年後我去北海道,離札幌半小時車程有一個地方叫留壽都,每年的6月會舉辦北海道蘆筍美食節,品味北海道當季蘆筍的脆嫩美味,時間長達一月。美食節期間提供以新鮮蘆筍爲主的限時菜餚。諸如蘆筍燴飯、二世古火腿與烤蘆筍相配的水煮蛋,還有新鮮蘆筍餡餅、中式炒蘆筍與魷魚、油炸蘆筍、蘆筍意麪。甚至自助早餐也有蘆筍冰沙、沙拉和其他營養豐富的蘆筍菜品。可見日本人對蘆筍的熱情。

蘆筍確實是好東西。


金  源


金源是尋甸縣的一個鄉。1989的金源鄉長告訴我們,如果說尋甸是國家級貧困縣,那麼金源鄉就是貧困縣中最最貧窮的鄉。

從尋甸縣城到金源,如果沒有下雨,道路順暢,每天有一班公交車。路況確實差,大坑套小坑,坐車人需緊抓前面的扶手。如果坐後排,顛簸的車箱可以把乘客的腦袋碰到車頂。同行的乘客大多是金源鄉人,許是進去金源的外鄉人少,他們對我們一夥人很是好奇,問我們是不是進去收購大蒜的客商。我說是的,問話的小夥子馬上表示熱情,說他們家有大蒜,歡迎我們直接去他家。

金源鄉沒有鄉場,政府有幢一樓一底的房子。鄉里的小學在幾百米處,有整齊的圍牆包圍,牆上有醒目的用白石灰寫的大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喫過晚飯我們散步去了學校,門敞開着,有幾間教室,打掃的很乾淨。課桌比較破,桌子多凳子不夠,搬了些石頭權當凳子。陪同我們的副鄉長不好意思說,鄉里財政困難,學校的設備只好將就。出了學校擡頭望出去,兩山之間的峽谷,掛着一條雪灰、雪白似乎奔湧不息的瀑布,那不是瀑布水流,是條泥石流。一大股泥石流從山頂傾瀉而下,與上游流下的泥石流匯合,氣勢磅礴。副鄉長介紹說,金源鄉是泥石流發育之地,每年一到雨季,泥石流從高山發跡,一塊石頭帶動一片石頭,震盪着、緩緩地毫無抵抗奔湧而下,所到之處席捲一切。當地人形容是:“山上抹帽子,山中拉肚子,山下蓋被子。”

1988年,全鄉人均純收入194元。天災地理環境惡劣,信教的人多。就在我們去的第二天,就有幾百人,穿着青一色的鑲白邊的陰丹藍上衣,揹着一路上喫的包穀,一個跟着一個,從壩上往高山走去,之字形的山路中,他們堅忍的腳步震憾了我。我站在安豐村公所門外,目睹他們從一處山谷中走進泥石流河谷。那裏有條小溪,他們走到河邊,每個人都脫下腳上的布鞋,涉水而過,再穿上布鞋,一個緊跟一個,消失在大山深處。村裏人說,此去教堂有一天半的路程。後來,我把看到的許多事情寫進了一本書,書名叫《路難橫道》,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