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簡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重讀完了。沒成想,後面部分的閱讀,反而有些不耐煩,遠遠不如“米佳被審判”前的閱讀。掩上書,想換本別的書讀讀,換換口味。托馬斯·哈代的書一直在手邊放着,大段的自然風光描述還是耐不主性子,確是一直並未真正翻開。續着上次翻開的《迷失印度》,也是讀了十多頁,就想合上。書本身敘說還是過於“輕”,沒法滿足心理上的需要。想着專意續買了兩本送朋友,僅憑翻開的前多頁,就急着分享給朋友,有點倉促着急了。分享需謹慎。

不如再重讀一遍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卻也是讀了多頁後,少了往後面再閱讀的渴望。只得就此打住。米蘭·昆德拉確實是寫文字的好手,輕鬆有趣不失深度。只是,某個特殊時期、特殊空間裏的人事,逾是剋制、少用力的描述,困於時空的人逾是悲哀。人人活的悲哀。

因了生出的這心。取了幾塊薰魚、泡了杯茶。不了,嚼着薰魚的時刻,卻也是將《卡拉馬佐夫兄弟》《小王子》《生活在別處》的小說與作者,在頭腦中交替浮現。《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阿廖沙是最有福的,得益於天性與一以貫之的信仰;伊凡的認識與之理智的認知--妥妥地現代人,對現實永遠抱有懷疑、反省、理性、不失良知的認知方式,造就了痛苦糾結的伊凡。不宥於良知、精明的老卡拉馬佐夫就活得肆意痛快一些。《小王子》里居於各自星球,每日循着荒誕行徑度日的後現代人(若說保持有懷疑、反省、理性,不失良知的伊凡是現代人的話,被囿於某個窄窄知識領域,以之爲人生信靠,而失卻人之屬性……應爲後現代人),後現代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悲劇。囚於各自觀念牢籠的悲慘人生。“悲”本身就是“非心所願”的行爲,心被遮蔽、無心行爲。《生活在別處》由政治意識領域統領人生的悲哀。並因,着意於政治意識領域,不得已異化出的“一套衣服”。“文明”真真是從人“需衣蔽體”開始的?遮蔽、掩飾源於羞愧意識,羞愧源於不安、覺察不合適,萌生“一套行徑”掩飾真實內心。非心所願的“一套行爲”--人秉性違和感之始,意識萌芽而生的行爲是否真就是文明的始端?!

還是更喜歡博爾赫斯一些。陀思妥耶夫斯基拷問靈魂太多,太重了;米蘭·昆德拉過於虛無而精明;《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裏簡單直白的敘說而致振聾發聵。博爾赫斯不一樣,一處不經意的點就能散發出一個大大的球,多個點自是構造出變化莫測的認知雛形。他的文字更像是“催化劑”。

閱讀如對飯食的喜好一般,隨着身心需求而擇融入生命,入口有限、喜悅爲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