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简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重读完了。没成想,后面部分的阅读,反而有些不耐烦,远远不如“米佳被审判”前的阅读。掩上书,想换本别的书读读,换换口味。托马斯·哈代的书一直在手边放着,大段的自然风光描述还是耐不主性子,确是一直并未真正翻开。续着上次翻开的《迷失印度》,也是读了十多页,就想合上。书本身叙说还是过于“轻”,没法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想着专意续买了两本送朋友,仅凭翻开的前多页,就急着分享给朋友,有点仓促着急了。分享需谨慎。

不如再重读一遍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却也是读了多页后,少了往后面再阅读的渴望。只得就此打住。米兰·昆德拉确实是写文字的好手,轻松有趣不失深度。只是,某个特殊时期、特殊空间里的人事,逾是克制、少用力的描述,困于时空的人逾是悲哀。人人活的悲哀。

因了生出的这心。取了几块薰鱼、泡了杯茶。不了,嚼着薰鱼的时刻,却也是将《卡拉马佐夫兄弟》《小王子》《生活在别处》的小说与作者,在头脑中交替浮现。《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阿廖沙是最有福的,得益于天性与一以贯之的信仰;伊凡的认识与之理智的认知--妥妥地现代人,对现实永远抱有怀疑、反省、理性、不失良知的认知方式,造就了痛苦纠结的伊凡。不宥于良知、精明的老卡拉马佐夫就活得肆意痛快一些。《小王子》里居于各自星球,每日循着荒诞行径度日的后现代人(若说保持有怀疑、反省、理性,不失良知的伊凡是现代人的话,被囿于某个窄窄知识领域,以之为人生信靠,而失却人之属性……应为后现代人),后现代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悲剧。囚于各自观念牢笼的悲惨人生。“悲”本身就是“非心所愿”的行为,心被遮蔽、无心行为。《生活在别处》由政治意识领域统领人生的悲哀。并因,着意于政治意识领域,不得已异化出的“一套衣服”。“文明”真真是从人“需衣蔽体”开始的?遮蔽、掩饰源于羞愧意识,羞愧源于不安、觉察不合适,萌生“一套行径”掩饰真实内心。非心所愿的“一套行为”--人秉性违和感之始,意识萌芽而生的行为是否真就是文明的始端?!

还是更喜欢博尔赫斯一些。陀思妥耶夫斯基拷问灵魂太多,太重了;米兰·昆德拉过于虚无而精明;《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简单直白的叙说而致振聋发聩。博尔赫斯不一样,一处不经意的点就能散发出一个大大的球,多个点自是构造出变化莫测的认知雏形。他的文字更像是“催化剂”。

阅读如对饭食的喜好一般,随着身心需求而择融入生命,入口有限、喜悦为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