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和90後談理想,90後只想搞錢。

那種對生活深重的“挫敗感”和對未來茫然的“無力感”,是已經站在社會頂端的人根本不能理解的。

——寫在前面


前段時間,有一句話在互聯網上很是流行:別和90後談理想,90後只想搞錢。

作爲一個90後,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會心一笑,可不是嗎,我只想搞錢。

可想着想着,又鼻子一酸,差點哭了出來。

畢竟,誰還沒有過理想了?

小學的作文裏面,我寫着,長大了我要當個作家。

16歲讀了高中,我800字的命題作文裏面,卻只剩下三段論。

18歲高中畢業,我成績比一本線高了幾十分,在無奈的情況下選擇了一個我不喜歡的學校,不喜歡的專業。

22歲大學畢業,我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月薪八千,五險一金,食堂有飯,單位有房,可生活,卻沒有盼。

如今已經四年了,我重複着日復一日的工作,呆板無聊,工資還是八千。

自己攢錢付了一套房子的首付,月供4000。然後考了駕照,又想買一輛屬於自己的小車。

我的理想是什麼?我不太記得了。

我現在想做什麼?我只想搞錢。

爲什麼要搞錢?因爲除了錢,我不知道自己還喜歡什麼。

因爲除了錢,沒有任何東西能帶給我安全感。

我嘴上常說,太窮了,錢太不經花了。

這“貧窮”雖然聽起來凡爾賽,但卻是真實普遍存在於年輕人中的現象。

不止是我,身邊的和我一樣的90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金錢焦慮。

這不是危言聳聽,不是杞人憂天,不是閒的蛋疼。

這是我們生存在這個消費主義的社會,看着那些年紀輕輕、滿懷熱情、年入百萬、貓狗雙全的同齡人時,不能接受的痛苦和掙扎。

這個時代像是一個巨大的熔爐,它太熱太快了。

在同樣的90后里面,有的人拍了1分鐘的短視頻,賺了我十年的工資。

有的人打了一小時的遊戲,賺了我心心念唸的一棟房子。

有的人寫了一篇文章,賺了我根本不敢肖想的一輛車。

有的人因爲他的家庭,可以毫無顧慮的花天酒地,縱情享受,不必社畜。

當然,也有的人還掙扎在溫飽的邊緣,羨慕着我所擁有的穩定生活。

但我不知道該怎樣形容這樣的心情,可能是“我本可以,我或許可以,我應該可以,但我沒有。”

如果當初我選擇一個不同的職業,如果當初我豁出去勇氣北漂······

但是沒有如果,因爲就算有如果,當初的我還是會做同樣的別無辦法的選擇。

因爲我的出身,我的背景,我的眼界,我的勇氣都決定了這一切。


前段時間,俞敏洪批年輕人“躺平”上了熱搜,我看到下面有一條評論很諷刺。

說真的,誰願意躺平?

如果我的每一分付出都有相應的回報,如果我做一塊錢的功,我就可以賺一塊錢,那我,我爲什麼會不做100塊錢的功?

現實是,996、狼性文化、大廠精神、晚效率、賦能、結果導向……一連串的新詞只指向一個目的,那就是無休止的勞動。

他們站在高位,說現在的年輕人是對工作倦怠的一代。

可在大時代背景下,每個年輕人都是螺絲釘,在幾乎沒有成就感的勞動中,日復一日消磨自身,身心倦怠。

而更可怕的是,縱然我累到吐血,那張晉升的名單上,還是寫上了領導孩子的名字。

我想到一個很有趣的事,在一次老同學的聚會上,有個同學喝多了。

他說他的舅舅要提拔他當主任,然後等到他舅舅的孩子畢業了,進了這家企業,他要提拔這個孩子做主任。

我聽到的時候,差點笑出了聲。

他們的路已經鋪好了,這個位置,任憑別人怎麼努力也是得不到的。

而對於和他同一起跑線的其他年輕人來說,除了躺平,還能做什麼?

那種對生活深重的“挫敗感”和對未來茫然的“無力感”,是已經站在社會頂端的人根本不能理解的。


這個時代,理想太廉價了。

廉價到,我一想到理想這兩個字,就忍不住嗤笑。

作爲90後的我,貧窮是刻在骨子裏的痛苦,是我唯一還願意在泥海里掙扎撲騰兩下的原因。

所以,就讓我覺得自己貧窮吧。

就讓在我在這看不到未來的深淵裏,抓住那麼一點點光,有那麼一點點期待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