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孩子:自主性成長法則

慾望是從小有了的,它也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除了人類其他物種也同樣存在這一現象,像是動物對食物的慾望,植物對某些有利於它生長成份的渴求,這可以說也是慾望的一部分。認真的探究下去,裏面的內容量是宏大的,而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自律性這個話題可以說對於他們是更爲高深的。

當孩子在3歲、6歲、15歲等不同的年齡段,他會有不同的需求,面對不同的外界誘惑會有不同的表現行爲。作爲父母在這個時候傷透了腦筋,個個都是棘手的問題,卻又幾乎每天都得面對。

《自律的孩子有大格局》這本書裏說“孩子永遠無法理解自己感受之外的事情,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真正領悟,並實現由內而外的成長。”對於這句話的體會可能從孩子期過來的我們是深有體會的。以前時常埋怨父母的行爲總是過於武斷,甚至是暴力管教;現如今自己成了他們發誓絕不讓孩子承受一樣的對待,要以理服人,卻又收效甚微。

在《自律的孩子有大格局》裏主要說了“自主性成長法則”,裏面的一些點還是能讓人有所觸動的。總的概括來說,它覺得父母應該在孩子的成長生活當好一個顧問的角色,爲他分析利弊,也該爲他提供選項,給他選擇的權力,尊重他纔是他的人生主角這個事實。不該代替或逼迫孩子成長,而是該逼自己適時、適當的放手,讓他明白冬天不戴手套會凍手,爲什麼冬天會有手套這個東西存在的道理。

許多人總是評論某個孩子乖不乖,懂不懂事,其實大部分孩子的自律也是循序漸進培養出來的。大部分的家庭都會有“過度保護的媽媽”、“強勢的爸爸”,當然可能人物在不同的家庭或許有所不同,但現象一定是相通的。而顧問型的父母與主動成長的孩子他們的相處方式是,父母放手、孩子自主成長、在自主成長中學會自律。同樣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後者就好比是把衛星送上了軌道,孩子可以在這個世界自行運轉,其實爲人父母的使命不也就該這樣嗎?

培養的過程有許多點都是父母常犯、常見的,總是盯着孩子的缺點,並且故意放大,而“孩子是傑出的觀察家,卻是糟糕的翻譯官”,孩子在一連串的心理暗示中長大,沒有鼓勵,缺乏自信,增強挫敗感,變得自卑。知道這個道理的同時也要懂得讚揚和鼓勵的區別,才能更好引導孩子的心理。在清楚父母自身角色位置時,也要注意身邊人帶給孩子的影響,比如爺爺奶奶等。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自主、自律書中給出了許多案例,也分析建議了箇中尺度分寸,講解了給孩子提供選擇的九個技巧,關注到了孩子的性格問題、生活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適應社會呢能力、價值觀等方面。

讓孩子獨自去面對問題,釋放最大潛能,在這個過程中,他會變得自信、自律,從而形成自控力,抵禦誘惑,做出正確的選擇,擁有處理複雜局面的能力,承擔相應的責任,形成他自己的人生格局這纔是健康的成長方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