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示衆》:生動細緻地羣像描述和豐富的象徵意蘊

《示衆》應該是最能體現魯迅先生描繪羣像的功力的作品了。整篇小說,被看的白背心煩人並沒有被提及多少,只是大致描繪了一下他的外貌神情罷了,作者着力的是那一羣圍上來的觀衆們。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就是“看”,但是魯迅先生卻能把它寫得極其生動。

那麼魯迅先生是如何寫羣像的呢?

01個體的展示帶動羣像的呈現

羣像,依然是一個個個體組合而成的。因此,寫羣像依然要從個體寫起。

作者是從一個去看的個體開始描述的,他先描述了一個一二十歲的胖小孩正在沒精打采地叫買賣,然後很迅速地轉到他跑去看的情景,

“像用力擲在牆上而反撥過來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飛在馬路的那邊了。”

這裏的描述很是生動形象,作者將跑去圍觀的胖小孩比作是反彈回來的皮球,實在是精彩,不是擲過去,而是反彈過來,因爲擲過去就有一種被動的感覺,而反彈過來明顯是主動,胖小孩的圍觀是主動的,急切的,自然用反彈過來的皮球作比是最恰當的。就單單這一點,已見魯迅先生的細緻入微的筆力。

藉着胖小孩的眼,描述了被看的人以後,便轉而重點寫圍觀的羣衆。

“剎那間,也就圍滿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禿頭的老頭之後,空缺已經不多,而立刻又被一個赤膊的紅鼻子胖大漢補滿了。”

讀到這裏時,忍不住叫好,魯迅先生用短短這幾個字就將圍觀的過程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寫出了人們圍觀的動作迅速和圍觀的水泄不通的情況。我認爲,妙處在於魯迅先生抓到了圍觀本身的關鍵點上,先是大半圈,接着直接到圍觀的最後一環——圍滿。並且將這個被圍滿的細節用有鮮明特徵的人物來體現,是讓人具體可感的。後一句的寫作妙處重點就在於魯迅先生是展示,而不是概括。展示出來,我們看到了細節,自然心領神會。

02通過動作神情言語展現無聊空虛且麻木的看客形象

之後,魯迅先生又增加了好幾個看客的具體形象,如抱着孩子的大媽,小學生。而在增加這些看客形象的同時,魯迅先生展開了對圍觀的更爲直觀的描述。寫他們在看的同時又緊張地擠佔觀看位置還有圍觀的重重疊疊。

以上基本都是通過動作神情來描述圍觀的場景。之後,魯迅先生便加入了對話,不過對話並沒有成功。當所有人忙着圍觀時,

“‘他,犯了什麼事啦?……’有一個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聲下氣地請教那禿頭老頭子。”

按道理,問這個問題再正常不過,但是並沒有得到迴應,所有的人都“看定他”,看得這個粗人“彷彿自己就犯了罪似的侷促起來,終至於慢慢退後,溜出去了。”

這個細節很有意思,既然圍觀一個犯人,問犯人犯了什麼罪最正常不過,但是人們都不願意去討論,還似乎很驚訝地“睜了眼睛看定他”。大概是因爲很少有人問出這樣的問題,所以又驚訝又打不出,才都只是看他。這就說明,羣衆的圍觀只是出於新奇,而根本就不關心被圍觀的人和背後的事。那麼,“看”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無聊和空虛的心。

但事實上,作者接着寫到羣衆們看到的東西實在是無聊至極。

“巡警,突然間,將腳一提,大家又愕然,趕緊都看他的較;然後他又放穩了,於是又看白背心。”

“愕然”、“趕緊”、“又看“等細節將羣衆的無聊空虛的觀看狀態寫得非常生動。

可是,如此無聊的細節,無聊的觀看,竟然大家都擠着看,大夏天擠得滿身是汗都要站在那裏看。終於,有小孩子嚷着要回去了,可是老媽子卻

”旋轉孩子來使他也正對白背心,一手指點着,說道:‘阿,阿,看呀!多麼好看哪……’“

看犯人示衆,竟然說好看,不禁讓讀者嗤笑。這是何等的麻木、空虛和無聊啊!

03循環的看與被看的模式

寫到這裏,該如何收束呢?看客們終究要散掉,可是如何讓他們散掉?

魯迅先生高明再一次體現出來,他讓看客們又獲得了新的被看對象。

看客們看犯人示衆已經看夠了,面對即將恢復的無聊和空虛,”大家都幾乎失望了。“

於是”放出眼光去四處搜索“,爲了看到滿足好奇,打發無聊和空虛的新事物,幸而找到了。

”終於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發見了一輛洋車停放着,一個車伕正在爬起來。“

於是”圓陣立刻散開,都錯錯落落地走過去。“

可是車伕走後,”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若有所失的樣子。

看客們獲得新的被看對象以及失去他們的被看對象的整個神情動作,更加強化了看客們的無聊空虛麻木的心理狀態。

作者以一個與開頭相呼應的環境描寫結束了小說,但是那個社會環境下的看客們的看客生活卻並沒有結束,他們的生活是常態,永遠的沉悶無聊。而看客形象已然深入讀者心理,令人深思。其實不僅在魯迅生活的那個時代,在任何時代,中國都存在着這種看客形象,魯迅先生對看客心理的剖析和刻畫,在任何時候的讀者讀來,都發人深省,有着他的現實意義。

04豐富的象徵意蘊

讀完錢教授的分析,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了學者的敏銳而獨到的眼光和精到的筆力。

錢教授指出,這篇小說是他認爲魯迅先生小說中出了《孔乙己》之後最好的一篇短篇小說,代表了二十世紀中國短篇小說的最高水平。他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該小說在文體範式上有前所未有的創新。

它不如一般小說一樣,它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人物刻畫,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連人物姓名也沒有,只有外形特徵簡潔的勾勒,”它完全不符合教科書上關於‘小說’的定義“。

該小說可以稱爲是”速寫“,

”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強烈的畫面感,整篇小說都是可以轉化爲一幅幅街頭小景圖,或一個個電影鏡頭的組合的。“

我在讀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明顯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畫面。其實,在讀魯迅先生的其他小說,也能找到這種感覺,只是這篇小說的畫面感尤其強,因爲他幾乎沒有對話,只是展示人們在幹什麼。

魯迅先生之所以要這麼寫,恐怕就在於他想要以此來表達自己對人的生存現象形態的高度思考。錢教授認爲,魯迅先生既具備一個文學家的素質(對人的生存的現象形態(特別是生活細節)有極強的興趣和高度敏感),又具備一個思想家的素質(能達到從現實到思想、從現象到精神,從具象向抽象的替身與飛躍)。也正基於此,所以,錢教授認爲,魯迅的小說就自然具有了某種隱喻性。而《示衆》就是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錢教授的分析將我多天以來朦朧不能表達的觀點一下子說清楚了,的確,我每讀完魯迅先生一篇小說,都不禁歎服,可是又總說不清楚到底哪裏好,爲什麼會這麼好。我大概能清楚的是魯迅先生小說裏的細節抓得特別準,總是能三言兩語將人物寫活,還能將普通的事情寫深刻。現在錢教授一下將箇中原因講明在眼前。

二、每個人都生存在看與被看的狀態中,而在這個狀態中,又展現了人與人的關係

小說中所有的人都是一個動作,”看“。而他們之間的關係又是,一邊是”看別人",一邊是“被別人看”。

“胖孩子仰起臉看男人。

男人看他的腦殼。

圍滿了大半圈的看客。

禿頭的老頭子。

赤膊的紅鼻子胖大漢。

第二層裏從兩個脖子間伸出一個腦袋。

禿頭彎下腰研究那男人白背心的文字:嗡,都,哼,八,而,……

白背心研究這發亮的禿頭。

胖孩子看見了,也跟着去研究。

光油油的頭,耳朵邊一片灰白的頭髮。”

這便是一邊看別人,一遍被看的有力證據。並且,這種模式是貫穿全文。之前我只認爲一個是看,一個是被看,是兩個對立的存在。可現在錢教授這麼一分析,又多了一層深意,看別人的人何嘗不是被看着呢?而這個看其實就是把別人當作戲來看,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填補內心的空虛和無聊。

進而理解到,看別人與被別人看,其實就是中國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人和人之間的基本關係。“示衆”隱喻的正是這樣一種生存狀態:

每天每刻,都處在被“衆目睽睽”地“看”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時時“窺視”他人。

精闢至極!放到現在,又何嘗不是呢?

同時,錢教授還指出,小說還揭示了人與人關係中的另一方面:總是在相互的擠壓着他人的生存空間。

這通過看客們總在互相”堵“”擋“”塞“看出來,也是很有道理的。

總結下來,我認爲錢教授之所以分析得這麼深刻,在於他能夠抓住了這篇小說的”這一個“,也就是特別之處,他發現了這篇小說不同尋常的寫作範式,就是畫面和街頭的速寫。因此,就直接以此爲切入點去分析每個街頭,既然分析出街頭裏的關節點,從而達到深刻之處。這又一次提醒我,經典文本,一定要善於發現他的”這一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