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崗必不可少的 數據分析能力基本通識

一、數據在產品各個階段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在此之前我們得先搞清楚產品的生命週期是什麼?

大家耳熟能詳的開發 → 引入 → 成長 → 成熟 → 衰退

整個歷程的生命週期就像人從出生到死亡經歷了整個歷程,是一個非常宏觀的概述,我們這裏講的是更加微觀粒度具象化的

舉一個栗子:B站彈幕之前是會擋人臉,但經過一次優化之後,彈幕就繞道人的背後去了,不會再遮擋人臉

那這就是一個產品功能的迭代,一個優化,這份優化經歷了從發現問題到解決並優化問題的整個流程,我們將其抽象爲產品功能迭代的生命週期

產品功能迭代可以簡單的抽象爲三步:

Step1:發現問題併產出需求(主導者:PM)

通過多途徑多方式發現問題點,從思維層面給出解決方案

產物:產品PRD;需求評審,PRD可實現!

Step2:開發需求

技術同學開始介入,將思維產物物理化,即開發需求

需要注意,開發完交付之後並不是馬上就上線,而是需要觀測數據是否符合我們的指標,通過實驗判斷指標情況,進行逐步放量,同時BI QA 運營等其他崗位的同學也會進入到,產品整個的迭代體系當中來。

Step3:需求落地

瞭解了產品的生命週期,再回到數據在各個階段中的作用,可以歸納爲

| 發現問題及產出需求

舉一個栗子:高德對用戶進行了調查 發現

50%的人在駕駛車輛通過主輔路的時候,導航會產生了誤偏航的現象

30%的人在駕車通過隧道的時候,自車點發生了不移動

顯然這兩點都是我們後續要解決的問題,目前人力資源有限,對這兩個問題的技術難度又是相同的,我們顯然要對問題1進行優先的解決,因爲他的影響力更大 ,二問題可以等人力釋放之後再進行解決

和明顯 這個時候可以通過數據幫助我們發現問題、定位問題並判斷出問題的優先級

| 開發需求

要把我們敲定的思維產物物理化,在這裏數據起到兩方面的作用

1、輔助算法的生成(數據集)深度學習、神經網絡 有一定的關係,屬於數據產品的範疇

2、幫助驗證我們的程序寫的代碼是不是合理(開發代碼是一個很讓人頭禿的工作),優秀如RD小哥哥也有可能一丟丟的犯錯,所以他們通常會在開發過程中,埋幾個點,通過這些點之間數據的相互對比驗證,可以幫助判斷代碼是不是符合預期的

二、目前常用的數據獲取方式及特徵

數據的獲取方式,可以簡單的分爲兩種

| 直接面向用戶

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用戶訪談用戶調研,以及用戶的主動觸達,他們具體有很多名字 像:CPO投訴、feedback、或者客服進線,這一部分重要的問題的制定,以及對用戶回答的整理和清洗,我們要從用戶需求中提取到產品需求

這類直接面向用戶的數據獲取方式 有一定的好處:可以幫助我們直接定位到用戶目前的需求,以及用戶在使用我們產品過程中發現的badcase,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止損。

不足之處:樣本量不會太大,而且單一樣本獲取時間很長,這樣會導致我們費盡心力獲取到的東西由於樣本量的不足,所導致獲取數據可能並不是一個那麼置信的指標,數據置信程度不足,而且我們沒有辦法衡量,這個問題在用戶羣體中的佔比

| 直接面向大數據

A/B Test、埋點、灰度放量 都屬於這一範疇

上文中說到,RD小哥哥會在開發過程中,在程序裏埋幾個點,埋點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它理解成照相機,當按下快門的時候,就會拍一個照片出來

A/B Test:我們爲同一個羣體制定兩種策略 ,通過對這兩種策略的不同表現數據,來對比判斷哪個策略是更秀的

灰度放量:實際上它不是一種策略的衡量方式,而是爲了保證策略上線穩定,制定的一種階段性的放量形式

舉個栗子:抖音爲了讓大家永遠都不學習,再再再再再次優化了推薦算法

推薦算法貿然的切換肯定是不行的,這個時候把用戶羣體分成兩組 A用戶羣組、B組用戶羣

首先觀測了兩組的平均app打開時長、(用舊策略的時候平均app使用時長),之後再悄悄的把A組的推薦算法改成最新的,幾天之後再次觀測數據,通過數據指標的變化來判斷,到底新策略更好還是老策略更好

即:A/B都用老測策略時平均app使用時長 Vs A改用新策略之後平均app使用時長

那這跟灰度有什麼關係呢?在誤區就是 AB實驗好像一定就是50%的流量對應50%流量,其實不然,對於DAU很大的產品,10%的流量產出的數據就已經非常具有代表性,置信度就很高了 ,就相當於已經灰度上線了,經過我們AB實驗的數據,最終得到新策略是更好的,那我們就將10%進行逐步放量,最終變成100%,就實現了我們的整個策略的溫水煮青蛙式上線,非常的穩定,這又稱灰度放量,階段性放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