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和經營的關係

最近,衆多管理類的自媒體都在爭論一個問題,那就是“管理水平能不能超越經營水平”?

爭論的起點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曾擔任過新希望六和聯席董事長兼CEO陳春花老師在2015年2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經營水平”,這句話和這篇文章兩年多來被廣泛引用和轉載。在2017年7月20 日,另一位著名學者,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肖知興老師在其微信公衆號中發表文章評價“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經營水平”這一觀點是怪論,助長了企業不重視管理的傾向。其觀點也吸引了不少追隨者。由此引起管理界議論紛紛。

那麼,到底如何看待這兩個不同的觀點,經營與管理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

陳春花老師那篇文章的核心觀點之一是管理要爲經營服務。爲了強調這個觀點,陳老師寫出了引起爭議的這句話:管理水平不能夠超越經營水平。在論證中她舉的例子是很多經營水平不高的企業竟然開始了流程再造的努力。可以推論,她所說的管理水平過高指的是企業應用了不切實際的所謂前沿時尚或者所謂“偉光正”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超出了企業所在的發展階段和經營現狀的要求。

而肖老師在他的文章中主要想批評的是很多企業家對於管理葉公好龍的心態,其中談到,他擔心“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經營水平”這種觀點會助長一些企業家輕視管理的不良傾向,因爲這種觀點“對於走火入魔地醉心於提出各種管理新概念的某些企業家很對症,對於我們本來就葉公好龍的民營企業老闆,就南轅北轍了”。他所說的管理與經營的關係體現出了權變的思維,即不同的企業(家)應該對應着不同的管理要求。

仔細思考下,兩位老師其實都認可企業應該找到符合自身特點和發展階段的管理之道。二者的觀點並沒有本質的矛盾,只是他們是分別寫給過度管理和輕視管理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企業(家)看的,所以側重點不同而已,肖老師甚至還認可陳老師的觀點對於部分企業家是對症的。很多有影響力的自媒體都引用了引起爭議的那句話,甚至單獨拿出那句話作爲轉引文章的標題,某種程度上放大了這場談不上是爭論的爭論。兩位老師看似有所爭論,但其實是各說各話,大家如果是爲了看觀點之爭,很可能有看錯了戲的感覺,但管理和經營間關係這個話題卻是非常重要的,值得管理業界和學界思考,所以我說這個討論還是搭對了臺的。

管理與經營的關係簡單概括爲三句話:

第一,管理水平既不是經營水平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管理好了,企業的客戶是不是就會多,業績是不是一定就會好呢?不一定。因爲影響企業獲得客戶和業績的因素和條件實在是太多了,競爭對手、宏觀政策、技術迭代、資源條件、社會認知、經濟週期等等,不一而足。同理的,企業經營好,也不代表它的管理就一定好,也許只是因爲它抓住了某個市場機會,成爲了風口上的那隻豬。這是管理實踐中很無奈的事情。那麼,企業爲什麼還要必須重視管理呢?因爲二者還有下面的關係。

第二,管理對經營有促進作用,且促進經營並非管理的唯一任務。雖然存在很多促進企業經營的因素,但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可控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企業能夠通過控制或改變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來影響業績,這會讓企業獲得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感;尤其是管理對企業的持續發展和基業長青有重要的支持和推動。風口過去後,很多飛豬都會掉頭栽下來,死相難看,但是管理卓越的企業是最有可能平穩着陸、繼續健康發展的。這是經過數百年來很多企業驗證的,也是實踐者和理論家孜孜以求管理優化之道的主要原因。

陳春花老師2015年2月在其微信公衆號中的一篇文章提出:管理要爲經營服務,且管理只對績效負責。這強化了尤里奇的from the outside in的理念,也是對德魯克觀點的進一步深化。然而需要指出,企業家在理解“管理只對績效負責”時,一定要注意績效分爲不同類型,即使是財務績效也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指標,簡單區分也可以分爲長期業績和短期業績,管理不應該爲了追求短期業績而做出損害長期利益的行爲。德魯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實踐》和1973年出版的《管理》這兩部傳世名著中,確實都提到管理層應該以經濟績效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權威,要把經濟績效放到首位,但他也指出這並不是管理的唯一任務。德魯克還提到使員工具有成就感以及承擔社會責任都是管理的任務。也就是說,管理不僅要爲經營服務,對績效負責,還要爲人和社會本身承擔責任,這也是德魯克的企業要平衡短期業績和長期業績的思想體現。甚至在未來,隨着人力資本價值越來越全方位凸顯,康德在1785年提出的“人即目的”的理念將放射出越來越耀眼的現實光芒,管理很可能也會體現出更多的經營之外的其他意義。

第三,更需要重視的是,經營對管理也有反向作用。之所以說更需要重視,是因爲管理促進經營的因果關係容易被看到,但是二者之間反向的邏輯鏈條往往被忽視:首先,經營做得好,企業纔可以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管理之中。比如人們看到華爲之前的虛擬股權制度極大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繼而推動了企業快速成長,這個邏輯是對的,但是人們往往沒有看到,虛擬股權制度本質其實是利潤分紅或者是超額利潤分紅,而正是因爲華爲的業績好,纔有更多的利潤投入到虛擬股權制度之中,處於下行通道中的企業是很難模仿華爲的這一管理方法的。其次,經營做得好,會顯得企業管理做得好像很好。人們往往願意向成功者學習,但前面說過,企業經營的促進因素和條件非常之多,甚至換一種管理方法可能會使企業更成功。實際上,企業成功經常有不爲外人道的原因,往往正是這些原因可能纔是其成功的關鍵。而也正是這樣一些企業,特別願意向外宣傳自己的管理實踐,包裝成前沿時尚的樣貌,讓人以爲是這些管理實踐的探索纔是其成功的基石,從而很可能對缺乏分辨力的企業造成誤導。再次,經營做得好,會把企業很多的管理問題給掩蓋住。在成長通道中,企業經常無暇顧及管理,管理問題往往也不會對企業的市場造成太大的障礙,而一旦企業增長乏力,很多預期到的和沒有預期到的管理問題都會湧現出來。向這樣的企業學習管理,顯然是失當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最佳管理實踐的說法是有問題的,所有向成功經驗的對標學習都需要慎重,除了要了解自己面對的權變因素與對標單位有所不同,還要考慮到對標單位的管理很可能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