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自己的固定式思維模式 - 草稿

在閱讀《終身成長》一書時,我常常邊讀邊對照檢查自己屬於哪種思維模式。

我當然希望自己屬於成長型思維模式,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在有些事情上,我也有固定思維模式表現出的做法。

不久前認識了一位會游泳,也很會教游泳的朋友(有以往的業績作證),他也特別自信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教會我游泳。

可我立刻連連搖頭。

是的,我覺得自己學不會。年輕時曾經學過游泳,但只學會了憋着一口氣劃拉幾下,不知道有沒有游出去一米,因爲沒學會換氣。

之後再去游泳池或海邊,最多戴着游泳圈在水裏泡一會兒,再沒有要學會游泳的想法,雖然還是很羨慕和佩服會游泳的人。

還有朋友是太極高手,有時聊到這個話題,我會說我肯定學不會太極,因爲動作太多,招式要領不好掌握,理論也顯得很深奧。而且,我覺得我身體的協調性不夠,因爲大學體育課學體操和花劍兩門課時,感覺自己就像木頭人一樣,都要難爲情死了。

現在,我明白了自己在這兩件事上全都表現出了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特點。

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人們的能力是天賦的,是固定不變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人們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

下圖可以直觀地反映兩者的不同:

我發現自己在面對完全陌生的、尚未踏足的領域會本能地表現出固定型思維。

大概是因爲這是一種最好的“自我保護”的手段。不去學,不付諸行動,就不會面臨未知的困難和挑戰,更不會面對失敗,不會有丟臉的機會。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好處”。不學習這些新的技能又怎樣?好像也不影響現有的生活,所以,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

就像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一樣,什麼也不做本身也是一種決定,一種選擇,所以,也要承擔潛在的損失。

損失的是什麼呢?

首先,任何運動都有樂趣,都可以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但是不參與其中肯定不能感同身受。

另外,兩種運動都能促進身體健康,都是很好的健身方式。和其他運動形式相比,游泳對身體關節最友好,不容易造成運動損傷;游泳消耗的熱量也比較大,減肥效果較好。太極動作輕柔緩和,對環境沒有特殊要求,可以隨時隨地練習,適應人羣也更廣。

那麼,我本人到底需不需要學習這些技能呢?

客觀地說,如果會的話是最好的。

因爲,我目前參與的主要運動形式是跑步,而跑步並不適合天天進行。在不跑步的日子最好有其他形式的交叉訓練,既可以起到恢復的作用,又可以維持體能,還可以讓身體得到全面的鍛鍊,對提高馬拉松成績也是有幫助的。

而我不跑步的時候基本就是純休息,而游泳和太極都是很好的作爲交叉訓練的運動形式。

書中有一個提問:

你有沒有因爲自己不夠擅長而不敢去做的事?設置一個計劃,去實現它。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重新思考起游泳和太極。當然,因爲不擅長而不敢去做的遠不止這兩件事。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設限,實際上,很多的限制是我們自己主動加上去的,而且還不一定意識到。

《終身成長》中有一個論述,即:

事實上,我們都同時擁有兩種思維模式。我們沒必要否認這一點。

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要對自己本能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保持敏感和警惕,有些問題不妨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去回答,去選擇,去行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