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季氏將伐顓(zhuān)臾(yú)。

16.1季氏將伐顓(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xiàng)矣?且爾言過矣,虎兕(sì)出於柙(xiá),龜玉毀於櫝(dú)中,是誰之過與?”

❤️

親愛的戰友們,大家早上好。又到六點半了,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學習論語。

按照慣例,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論語衛靈公篇,也就是第15篇的最後一章。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這裏面的師是樂師,冕呢,是樂師的名字,這個人他是一個盲人。在古代特別是春秋那個年代,當樂官的基本上都是盲人,爲什麼呢?

因爲盲人他視覺功能已經喪失了,但是他的耳朵特別聰慧,在聆聽彈奏音樂方面特別有特長,比如說我們過去講過的師曠是晉國的重臣,他同時還是樂官,相當的了得。

這一章講的是孔子如何去對待一個盲人樂師的故事,可以說對盲人樂師是非常的尊敬的,悉心照顧他,讓他感到非常的舒服。

就是師冕這一個作爲一個盲人樂官來見孔子,孔子首先是出去迎接。親自迎接,並且導引他進屋,扶着他,很溫和地告訴他,這是臺階兒,不要摔着。

到了屋子裏以後,席地而坐,告訴她,該在哪個地方坐。坐好以後再逐一介紹誰在哪個地方坐,什麼位置上都是什麼人,都非常好的打好了招呼。

大家都知道孔子有很多學生,他不單是一個理論家,說告訴大家該怎麼做,而是一個實踐家,他教給學生的理論都在現實中實行出來了,做出來的,是知行合一的人。所以每當他有什麼舉動的時候,他的弟子都特別注意觀察,也善於提問。

其中就有一個叫子張的,就問老師:師冕他是一個盲人,你這麼友善的對待他,這裏面難道也有什麼道理嗎?有原則嗎?

孔子回答說,然,就是對你問對了,這裏面確實有道。什麼道呢?就是接待盲人的方式。

這裏面可以看到孔子的修養,就是心裏隨時都能裝着別人,對殘障人士與該需要幫助的人,他都能夠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

我們要向孔子來學什麼呢?就是他尊重殘疾人士,而且能夠善待,讓人如沐春風,而不是帶着嫌棄的表情或者語氣,高高在上趾高氣揚,頤指氣使,不是的。那不是君子,真正的君子讓人如沐春風。

好了,簡單的回顧了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我們再來認真的學習新的章節。今天要學的是論語第16篇季氏篇。

這一篇的第一章特別長,是入選了高中語文課本的,可以說在整個論語裏面前後連貫呢,這是爲數不多的其中之一。

內容很多,也非常豐富和精彩,今天就先講前面的半部分。先來看一下原文。

季氏將伐顓(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xiàng)矣?且爾言過矣,虎兕(sì)出於柙(xiá),龜玉毀於櫝(dú)中,是誰之過與?”

這一章說的是什麼呢?季氏,魯國的權臣。魯國的大權掌握在哪裏啊?三桓手裏,三桓分別是季孫,叔孫和孟孫,其中尤以季氏爲大。

四分公室,就是魯國的權利被分成了四份的話,叔孫和孟孫各佔一份,季氏佔兩份。

魯國的國君其實是什麼呢?就是傀儡。名義上他還有這個位置,但事實上說了已經不算了,只是名義上的而已。權臣把持朝政,那麼,季氏的行爲其實也相當於代表國家的行爲。

在這個時候,冉有也就是冉求,和子路兩個人,他們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正好在季氏家裏面做家臣,是季氏家族中的核心人物,關於將要發生什麼行動,這兩人肯定第一時間知道並且是參與其中的。

我們都知道這兩位對孔子都非常的尊敬,碰到這種大事要發生,必須要過來知會老師一聲,就是說打個招呼,而不能說直接開幹,事後再告訴老師,這是極大的不尊重。

但是,他們倆也知道攻打顓臾這個事兒師出無名。因此就向老師來請教,或者說告知。說什麼呢?說,老師,季氏將要攻打顓臾了。孔子一聽立馬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了,因此就毫不客氣劈頭蓋臉的就把兩人一頓訓斥痛斥:冉求,這就是你的過失吧!

爲什麼兩個人去報告,他只熊冉求呢?因爲冉求是季氏家宰,是屬於主要責任人,而子路應該是附屬,要熊熊誰啊?熊真正做主的,權力地位高的。

那顓臾是什麼地方呢?那是先王,先王指的是誰啊?周武王,周朝開國時候有封地的諸侯。

先王讓顓臾做東蒙山之主,它是外國嗎?不是的。它是誰啊?他是魯國邦域之內的附屬國,也算是魯國的社稷之臣。也就是說,它是我們自己人啊!你爲什麼要去討伐他呢?

他又沒犯錯,他又沒得罪你,又沒做出什麼人神共憤的事情,你討伐他是師出無名。師出無名,他就不是正義之師,就失去了討伐的合法性。

冉有就趕忙去解釋說,這是季氏他要這麼做,不是我們倆要這麼做,俺倆都不贊成。

這句話明顯就是在推脫責任,冉求的意思是說,我們只是他的家臣,當家主事的季氏他非要這麼幹,我倆不同意,但也沒辦法,端人碗服人的管,人家說啥就是啥,我們只有參與權,沒有決策權。

孔子聽了以後,挺生氣,又一次點了冉有的名,求,直接呼名道姓,這是表達憤怒啊。但是孔子可不只是會表達憤怒,他是有東西的,他會擺事實講道理來告訴他到底錯在哪裏。

說古代,有一個良臣,非常賢良的臣子,叫什麼呢?叫周任。他曾經說過: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是度量自己,有多大的本事和才能,有多大本事就坐在什麼樣相對應的位置上。

就像我們現在說的似的,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兒,想攬瓷器活,你得有金剛鑽,你能夠把這個事幹得勝任它纔可以。

那你既然沒有本事來諫主公,那你還賴着這個位置幹嘛呢,有本事那你就辭職啊。

孔子說話狠不狠啊?說實話夠狠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是非常有原則的。

輔佐一個國一個家,就像幫助一個瞽者一樣,瞽者就是盲人,你要做導盲者,他站不穩,你不抱他,他要摔倒,你不趕緊扶着他,那你還相什麼相呢?就你還坐這個位置幹什麼呢?

就像我們上一章講的,一個盲人來了,你要扶着他,要告訴他哪裏有臺階兒,哪裏是地,怎麼樣避開危險,如何安全入座,這些你都不做,那怎麼能行呢?要你還有什麼用呢?你就乾脆別待在這個位置上了,你就辭職不幹就得了唄。

接下來,孔子又說,進一步論證,你的話實在是太錯了,大錯特錯,你說你不同意,好像責任就可以推了,與你沒有關係,領導就這麼想的,他想這麼做,我就可以脫乾淨了,是這樣嗎?

虎兕(sì)出於柙(xiá),龜玉毀於櫝(dú)中,是誰之過與?

老虎野牛從木籠中跑掉了,龜玉在木櫝裏碎掉了,這是誰的責任呀?

這裏面的龜代表財富的意思,玉是代表貴重的器物。

失虎毀玉那誰的責任呢?監守者的責任。如果監守者看得好,那麼老虎和野牛能夠跑出來嗎?如果足夠注意的話,那麼龜和玉能夠在木櫝裏面就碎掉嗎?

肯定不能啊,那季氏想幹壞事兒,你們兩個人既不能去勸諫他讓他停止做這個事情,又不能說辭職我不幹了,還跟着一起去做這個事,你還能說是你們沒責任嗎?

孔子的這句話是非常關鍵的,作爲下屬,上級作惡,如果你不同意,你就明確表明態度,辭職不幹,不要參與。

你不能跟着幹,雖然不同意,但是我必須得跟着幹,那不行!跟着幹了以後,你還說你不同意,是領導讓乾的,就以爲自己沒有責任,這是說不通的。

舉一個例子,說那德國納粹分子,大家都知道是希特勒領導的,難道只有希特勒有責任嗎?如果這樣可以的話,那麼除了希特勒,人人都可以說是違心地執行上級的命令了,顯然不是。

只靠希特勒一個人,他是興不起風,作不起浪的,那些納粹份子本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剛纔我們說了,整個一章太長,我們分兩段講。今天主要就是講上半段。

就是冉有和子路作爲季氏的家臣,知道了季氏要討伐顓臾這一步一舉動之後,來向孔子報告,向老師來知會一聲。

兩個人內心是非常忐忑,知道孔子肯定不同意,肯定要熊他,但沒想到孔子熊的那麼狠。

那孔子就告訴他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同時指責這兩個人在這個位置上卻沒有履行這個職責,那冉求也就爲自己做辯解,這不是我的事兒啊,是季氏的事兒。

然後孔子又對他進行了反駁,可以說論理和論據都非常的完整,把冉求駁的是啞口無言。

接下來呢,冉求被逼出真話來了,然後又得到了孔子的更進一步的申斥,具體什麼情況呢?明天早晨六點半,我們繼續相聚在這裏,一起學習這一章的下半部分。

把這一整章學完,我想我們對孔子的思想會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而且也知道這裏面很多名言以及它背後的邏輯。希望明天早晨大家依然相聚在這裏一起認真聆聽。

今天這一章就到這裏了,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明天見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