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16.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

亲爱的战友们,大家早上好。又到六点半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论语。

按照惯例,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论语卫灵公篇,也就是第15篇的最后一章。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这里面的师是乐师,冕呢,是乐师的名字,这个人他是一个盲人。在古代特别是春秋那个年代,当乐官的基本上都是盲人,为什么呢?

因为盲人他视觉功能已经丧失了,但是他的耳朵特别聪慧,在聆听弹奏音乐方面特别有特长,比如说我们过去讲过的师旷是晋国的重臣,他同时还是乐官,相当的了得。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如何去对待一个盲人乐师的故事,可以说对盲人乐师是非常的尊敬的,悉心照顾他,让他感到非常的舒服。

就是师冕这一个作为一个盲人乐官来见孔子,孔子首先是出去迎接。亲自迎接,并且导引他进屋,扶着他,很温和地告诉他,这是台阶儿,不要摔着。

到了屋子里以后,席地而坐,告诉她,该在哪个地方坐。坐好以后再逐一介绍谁在哪个地方坐,什么位置上都是什么人,都非常好的打好了招呼。

大家都知道孔子有很多学生,他不单是一个理论家,说告诉大家该怎么做,而是一个实践家,他教给学生的理论都在现实中实行出来了,做出来的,是知行合一的人。所以每当他有什么举动的时候,他的弟子都特别注意观察,也善于提问。

其中就有一个叫子张的,就问老师:师冕他是一个盲人,你这么友善的对待他,这里面难道也有什么道理吗?有原则吗?

孔子回答说,然,就是对你问对了,这里面确实有道。什么道呢?就是接待盲人的方式。

这里面可以看到孔子的修养,就是心里随时都能装着别人,对残障人士与该需要帮助的人,他都能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我们要向孔子来学什么呢?就是他尊重残疾人士,而且能够善待,让人如沐春风,而不是带着嫌弃的表情或者语气,高高在上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不是的。那不是君子,真正的君子让人如沐春风。

好了,简单的回顾了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认真的学习新的章节。今天要学的是论语第16篇季氏篇。

这一篇的第一章特别长,是入选了高中语文课本的,可以说在整个论语里面前后连贯呢,这是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

内容很多,也非常丰富和精彩,今天就先讲前面的半部分。先来看一下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这一章说的是什么呢?季氏,鲁国的权臣。鲁国的大权掌握在哪里啊?三桓手里,三桓分别是季孙,叔孙和孟孙,其中尤以季氏为大。

四分公室,就是鲁国的权利被分成了四份的话,叔孙和孟孙各占一份,季氏占两份。

鲁国的国君其实是什么呢?就是傀儡。名义上他还有这个位置,但事实上说了已经不算了,只是名义上的而已。权臣把持朝政,那么,季氏的行为其实也相当于代表国家的行为。

在这个时候,冉有也就是冉求,和子路两个人,他们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正好在季氏家里面做家臣,是季氏家族中的核心人物,关于将要发生什么行动,这两人肯定第一时间知道并且是参与其中的。

我们都知道这两位对孔子都非常的尊敬,碰到这种大事要发生,必须要过来知会老师一声,就是说打个招呼,而不能说直接开干,事后再告诉老师,这是极大的不尊重。

但是,他们俩也知道攻打颛臾这个事儿师出无名。因此就向老师来请教,或者说告知。说什么呢?说,老师,季氏将要攻打颛臾了。孔子一听立马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因此就毫不客气劈头盖脸的就把两人一顿训斥痛斥:冉求,这就是你的过失吧!

为什么两个人去报告,他只熊冉求呢?因为冉求是季氏家宰,是属于主要责任人,而子路应该是附属,要熊熊谁啊?熊真正做主的,权力地位高的。

那颛臾是什么地方呢?那是先王,先王指的是谁啊?周武王,周朝开国时候有封地的诸侯。

先王让颛臾做东蒙山之主,它是外国吗?不是的。它是谁啊?他是鲁国邦域之内的附属国,也算是鲁国的社稷之臣。也就是说,它是我们自己人啊!你为什么要去讨伐他呢?

他又没犯错,他又没得罪你,又没做出什么人神共愤的事情,你讨伐他是师出无名。师出无名,他就不是正义之师,就失去了讨伐的合法性。

冉有就赶忙去解释说,这是季氏他要这么做,不是我们俩要这么做,俺俩都不赞成。

这句话明显就是在推脱责任,冉求的意思是说,我们只是他的家臣,当家主事的季氏他非要这么干,我俩不同意,但也没办法,端人碗服人的管,人家说啥就是啥,我们只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

孔子听了以后,挺生气,又一次点了冉有的名,求,直接呼名道姓,这是表达愤怒啊。但是孔子可不只是会表达愤怒,他是有东西的,他会摆事实讲道理来告诉他到底错在哪里。

说古代,有一个良臣,非常贤良的臣子,叫什么呢?叫周任。他曾经说过: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是度量自己,有多大的本事和才能,有多大本事就坐在什么样相对应的位置上。

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似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想揽瓷器活,你得有金刚钻,你能够把这个事干得胜任它才可以。

那你既然没有本事来谏主公,那你还赖着这个位置干嘛呢,有本事那你就辞职啊。

孔子说话狠不狠啊?说实话够狠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是非常有原则的。

辅佐一个国一个家,就像帮助一个瞽者一样,瞽者就是盲人,你要做导盲者,他站不稳,你不抱他,他要摔倒,你不赶紧扶着他,那你还相什么相呢?就你还坐这个位置干什么呢?

就像我们上一章讲的,一个盲人来了,你要扶着他,要告诉他哪里有台阶儿,哪里是地,怎么样避开危险,如何安全入座,这些你都不做,那怎么能行呢?要你还有什么用呢?你就干脆别待在这个位置上了,你就辞职不干就得了呗。

接下来,孔子又说,进一步论证,你的话实在是太错了,大错特错,你说你不同意,好像责任就可以推了,与你没有关系,领导就这么想的,他想这么做,我就可以脱干净了,是这样吗?

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野牛从木笼中跑掉了,龟玉在木椟里碎掉了,这是谁的责任呀?

这里面的龟代表财富的意思,玉是代表贵重的器物。

失虎毁玉那谁的责任呢?监守者的责任。如果监守者看得好,那么老虎和野牛能够跑出来吗?如果足够注意的话,那么龟和玉能够在木椟里面就碎掉吗?

肯定不能啊,那季氏想干坏事儿,你们两个人既不能去劝谏他让他停止做这个事情,又不能说辞职我不干了,还跟着一起去做这个事,你还能说是你们没责任吗?

孔子的这句话是非常关键的,作为下属,上级作恶,如果你不同意,你就明确表明态度,辞职不干,不要参与。

你不能跟着干,虽然不同意,但是我必须得跟着干,那不行!跟着干了以后,你还说你不同意,是领导让干的,就以为自己没有责任,这是说不通的。

举一个例子,说那德国纳粹分子,大家都知道是希特勒领导的,难道只有希特勒有责任吗?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么除了希特勒,人人都可以说是违心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了,显然不是。

只靠希特勒一个人,他是兴不起风,作不起浪的,那些纳粹份子本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刚才我们说了,整个一章太长,我们分两段讲。今天主要就是讲上半段。

就是冉有和子路作为季氏的家臣,知道了季氏要讨伐颛臾这一步一举动之后,来向孔子报告,向老师来知会一声。

两个人内心是非常忐忑,知道孔子肯定不同意,肯定要熊他,但没想到孔子熊的那么狠。

那孔子就告诉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同时指责这两个人在这个位置上却没有履行这个职责,那冉求也就为自己做辩解,这不是我的事儿啊,是季氏的事儿。

然后孔子又对他进行了反驳,可以说论理和论据都非常的完整,把冉求驳的是哑口无言。

接下来呢,冉求被逼出真话来了,然后又得到了孔子的更进一步的申斥,具体什么情况呢?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继续相聚在这里,一起学习这一章的下半部分。

把这一整章学完,我想我们对孔子的思想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而且也知道这里面很多名言以及它背后的逻辑。希望明天早晨大家依然相聚在这里一起认真聆听。

今天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明天见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