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小學家訪的當代價值

(一)重塑家訪在家校合作的重要地位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家訪已經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拋棄不用,代之以微信、QQ、電話通訊等現代方式。誠然,在現代家校合作體系中,家訪不再適合充當“首推”方式,但其仍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直面互動方式進行深入交流的家訪,可以有效地幫助家校達成意見共識與情感共鳴,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其他方式無法比擬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觀念,正視家訪這一傳統方式的當代價值,重塑其在家校合作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在面對新班級、特殊兒童等情況時,教師需要依據實際問題進行家訪,直接而深入地與家長溝通,形成正確引導兒童的合力。同時,我們也需要正視家訪在現代家校合作體系中的作用,認識到它存在費時、費力等不足之處,優化其內容與推行方法,將其與現代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促進兒童成長。

(二)秉承“兒童本位”的家訪理念

家訪的目的指向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兒童本位”理念相契合,而這恰恰是“民國”小學家訪所提倡的重要理念,同樣也適用於現代家訪。一方面,教師與家長儘管是家訪的主要參加者,但兒童是有真情實感的客觀存在,是家訪的主體,理應成爲“局內人”,切不可打着“爲了兒童”的幌子去做過分依據成人規則訓導兒童的事。因此,教師在訪問表編制、訪問實施與結果應用等諸多環節都應該尊重兒童,以兒童爲出發點與歸宿點。另一方面,“兒童本位”並非要求絕對地順從兒童、放任兒童,教師與家長作爲相對成熟的個體,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與人生閱歷,需要在家訪中起到設計、組織、推動等作用,以保證家訪能圍繞兒童順利而有效地展開。總之,在家訪過程中,教師應秉承“兒童本位”理念,特別需要協調好尊重兒童與發揮成人作用之間的關係,以更好地實現家訪的目的。

(三)家訪實施的若干注意事項

1.訪問前充分準備,合理發揮兒童作用

“民國”小學家訪前的準備比較充分,現代家訪可以參照相關經驗進行,基本事項的開展可與之大體相仿,不過聯繫方式可以靈活選擇。另外,由於未能有效發揮兒童的作用,“民國”小學家訪也曾遇到不少麻煩。例如,教師訪問前未通過兒童預約時間,導致“家長不在,徒勞跋涉,或家庭有事,不能詳細訪談”等情況出現。[36]再如,兒童的自尊心很強,知道教師要來,“嚷着預備這樣那樣”,有些家長嫌麻煩,不歡迎教師前來,而有些家長事先有準備,也導致教師看不出真實的情形。[37]因此,我們可以給予兒童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同時告知兒童和家長保持平常心、不必過多準備,以保證家訪能夠在家庭常態下進行。

2.訪問中關注兒童的全面發展情況,利用有限時間深入瞭解實情

我們可以從一些“民國”小學的家訪記錄中看出不少值得重視的問題。其一,訪問時由於太客套,有時偏離兒童這一主體,如教師王貫三曾記載:“一走進去,非常要好,立刻泡茶,反而談話工夫都沒有。”[38]家訪即便是關注兒童,但也多圍繞兒童學業,忽視兒童其他方面。[39]可見,訪問時教師需要注重向家長了解兒童學業、身心等多方面的發展情況。其二,訪問常常不夠深入。如一位教師到學生家中,僅他的外婆接待,“我們隨便問了幾句就出來了”[40]。又如,教師蹇先艾曾拜訪了五個家庭,家長大半經商,雖竭力配合,但“有些漠漠之意”,因希望其子弟做貿易爲生。[41]故而,教師家訪前需要依據兒童及其家庭特點有針對性地準備,根據情況適當調整時間長短,同時注意引導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其三,實情不易獲取。如曾有教師指出家長一般不願意說出孩子的壞處,因爲他怕對你說了,對他愛兒有所不利。[42]對此,教師可以用誠懇且莊嚴的態度、溫和的言語與家長談話,反之家長則會持有“淡漠、懷疑、厭惡的態度”。[43]此外,問話少用正問法。例如,兒童有晚起習慣,不宜直接探求原因,應從側面詢問:“每晚幾點鐘睡……上牀後的情形如何?是否失眠,家長几時起身,早上可有人喊他起來。”[44]這樣便可較爲順利地找出兒童晚起的原因。

3.訪問後家校合力推動結果的落實

家訪可以增進家校雙方的相互瞭解,有助於共同改進教育兒童的方法。然而,“民國”小學家訪結果的應用有時不盡人意。例如,鄉村兒童經常缺課,溝通後依然未有改觀。[45]再如,有些教師沒有根據結果針對性地制定兒童的改進辦法,學校也未迴應“兒童家庭合理的意見和希望”。[46]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家訪結果的“真”,即家校在開誠佈公的溝通中達成一致意見。隨後,家校在落實結果過程中應該通力合作,各司其職,特別是在與兒童交流時,需要分工明確,避免相互推諉。此外,教師還可以依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家訪結果,變通解決兒童後續發展中的具體問題。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以兒童爲本位”的小學家訪在家校合作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在較大程度上減少了家校之間的隔閡,促進了家校合作,爲提高兒童教育的質量作出了重要貢獻。儘管隨着時代的變遷,現代家校合作的方式愈加豐富,但是家訪這一傳統形式不應被遺忘或拋棄。當然,我們既要認識到家訪的特殊價值,也要明白它不是唯一方式。從歷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並根據新時代的特點,重構出一套較爲完備的小學家訪體系,這將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探究的課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