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文学”

这个文题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从1990年就有人开始议论中国当代文学,讨论的无外乎是“中国当代文学已死”“中国当代文学还活着,且还活得很好”。对此,我自己倒是显得十分无主见了,两个观点,针锋相对。我却不知道自己是赞同谁,略微捋了捋,中国当代文学并没有活得很好!那我是赞同第二种观点?不是。我认为两个观点都太过极端,而且没有抓住重点。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一直到中期,中国涌现出大量文人。像我们熟知的——鲁迅、老舍、梁实秋等等,都是那个时代的文人。细细观察,这些文人要么怀着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以笔为刀,揭露当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社会昏暗;或是想在乱世之中作一泉清流,只是一心搞文学。但不论是哪一种,他们能写出的这些文章,与当时的社会,定是脱不了干系的。中国的90-95间的年轻人的作品,在总体上是令人失望的。无论是题材,结构,视野,手法,等等,都非常有限,似乎在一个隐形的圈子里总是走不出去,没有一种突破的感觉。我经常想起两句诗:“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我觉得用来评价当代文坛是很合适的。

现在的中国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没有有感而发,没有抒情。显得泛泛且无深度。最可笑的是,在这些网络文学上,你能找到主旨都是一种奢求。从一开始看到最后,你却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有一句名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我觉得,这些网络文学“乌合”都算不上。

有许多文学家都对网络文学作出这般评价,也不是毫无道理的。但读者对网络文学的爱好程度倒是丝毫不减。《收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界》《江南》《清明》《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天涯》《钟山》《芙蓉》《花城》《鸭绿江》《山西文学》《坚果》《读库》……这些文学期刊一直在出版,他们却不知道,只知道晋江、起点、纵横。

不说老一辈作家,40多岁以下的,盛可以、阿乙、曹寇、张楚、张慧雯、徐则臣、路内、葛亮、双雪涛、乔叶、姚鄂梅、鲁敏、双雪涛、魏思孝、唐棣、滕肖澜、李娟、李唐、周朝军、小饭、甫跃辉、马金莲、张怡微、孙频、于一爽、石一枫、尹丽川、何袜皮、朱文颖……你、他们不知道这些人,只知道郭敬明、唐家三少。

所以,这并非是文学单方面的问题,还有作者和读者的问题,一些90-95后作家,以挣钱为其文学创作的目的,促使了网络低品质文学的诞生,导致一些真正爱写作、写得好的年轻作家被埋没,网络文学的强大吸引力又令读者深陷其中。这样一个循环,将中国文学拖得苟延残喘,不忍直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