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當代文學”

這個文題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從1990年就有人開始議論中國當代文學,討論的無外乎是“中國當代文學已死”“中國當代文學還活着,且還活得很好”。對此,我自己倒是顯得十分無主見了,兩個觀點,針鋒相對。我卻不知道自己是贊同誰,略微捋了捋,中國當代文學並沒有活得很好!那我是贊同第二種觀點?不是。我認爲兩個觀點都太過極端,而且沒有抓住重點。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一直到中期,中國湧現出大量文人。像我們熟知的——魯迅、老舍、梁實秋等等,都是那個時代的文人。細細觀察,這些文人要麼懷着一顆炙熱的愛國之心,以筆爲刀,揭露當時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的社會昏暗;或是想在亂世之中作一泉清流,只是一心搞文學。但不論是哪一種,他們能寫出的這些文章,與當時的社會,定是脫不了干係的。中國的90-95間的年輕人的作品,在總體上是令人失望的。無論是題材,結構,視野,手法,等等,都非常有限,似乎在一個隱形的圈子裏總是走不出去,沒有一種突破的感覺。我經常想起兩句詩:“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我覺得用來評價當代文壇是很合適的。

現在的中國文學?特別是網絡文學,沒有有感而發,沒有抒情。顯得泛泛且無深度。最可笑的是,在這些網絡文學上,你能找到主旨都是一種奢求。從一開始看到最後,你卻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有一句名言——“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我覺得,這些網絡文學“烏合”都算不上。

有許多文學家都對網絡文學作出這般評價,也不是毫無道理的。但讀者對網絡文學的愛好程度倒是絲毫不減。《收穫》《當代》《十月》《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小說界》《江南》《清明》《上海文學》《北京文學》《天涯》《鐘山》《芙蓉》《花城》《鴨綠江》《山西文學》《堅果》《讀庫》……這些文學期刊一直在出版,他們卻不知道,只知道晉江、起點、縱橫。

不說老一輩作家,40多歲以下的,盛可以、阿乙、曹寇、張楚、張慧雯、徐則臣、路內、葛亮、雙雪濤、喬葉、姚鄂梅、魯敏、雙雪濤、魏思孝、唐棣、滕肖瀾、李娟、李唐、周朝軍、小飯、甫躍輝、馬金蓮、張怡微、孫頻、於一爽、石一楓、尹麗川、何襪皮、朱文穎……你、他們不知道這些人,只知道郭敬明、唐家三少。

所以,這並非是文學單方面的問題,還有作者和讀者的問題,一些90-95後作家,以掙錢爲其文學創作的目的,促使了網絡低品質文學的誕生,導致一些真正愛寫作、寫得好的年輕作家被埋沒,網絡文學的強大吸引力又令讀者深陷其中。這樣一個循環,將中國文學拖得苟延殘喘,不忍直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