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症狀”的孩子

中原焦點中16 堅持分享第780天 21.7.24 運動打卡第159天 80-74+2/830h 約練530/2

對有“症狀”的孩子,我們首先需要評估判斷,是否屬於心理諮詢範疇,(這裏就需要諮詢師有“變態心理學”的知識)。如果不是,需要看“精神科”醫生,切不可因“膽大”而耽誤了人家。

出現“症狀”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收集資料時要有針對性的進行,瞭解可能的誘發因素。家族史也是需要了解的內容之一。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問題”,是親密關係出問題的提醒,所以也需要了解父母關係,教養模式,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包括平常的互動方式。

對於來訪者,不管是孩子還說父母,我們首先需要對他們全然的看到和接納,母親這麼多年來工作、家庭、孩子三方兼顧的不容易,她的付出、隱忍,以及所受的委屈。父親的壓力,爲家的付出,以及不被理解等等,沒有不愛孩子的父親,只是有時候他的愛被某些事情給“阻斷”了,如果他被“堵”的部分能夠被看見,也許“愛”的能力就能恢復?看到孩子在家中的角色,小小年紀承擔了不該他的東西,該有多累。

同時,不管誰是來訪者,都需要把整個家庭(起碼是“症狀”孩子和父母)一起納入諮詢。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家庭擾動起來,讓他們彼此“看見”,從而建立起“正向運作”的家庭氛圍,積極的氛圍有利於每個人。

針對具體這孩子的“症狀”,因爲涉及“專業”,可以做個簡單的“普及”,讓他們能對此有更多的瞭解,從而也從可能的因素着手調整和改善。

孩子的“症狀”以前出現過,後來自然就好了,是因爲此“症狀”的出現是因爲某些“壓力”的存在,而當遠離“壓力源”或者“壓力源”消失後,症狀自然也就消失了。

所以再次出現,可能是又出現了對孩子產生“壓力”的事件。

焦點並非不看原因,如果能找到原因,針對原因還能提供應對方法,豈不簡單。

所以此“案”首先是看到“情緒”,其次進行正向擾動,讓整個家庭爲之努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