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爲更聰明的人》:思維的深度,決定了未來的高度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愛因斯坦年輕時,曾在專利局工作。

有一天,他看到對面樓頂上有一名建築工人,他幻想着工人可能會從屋頂掉下去。突然之間,他意識到,工人在落地之前不可能感覺到自己的體重。

這個念頭成爲他用來延伸重力學的線索,幫助他從中得出了相對論。後來,愛因斯坦將那次體驗描述爲“生命中最快樂的想法”。

科學家在生活中獲得頓悟的例子並不少見。

比如萬有引力理論的發現,就是牛頓被樹上的蘋果砸了之後獲得的;凱庫勒夢見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從中悟出苯分子的環狀結構等等。

同樣是在生活,爲什麼科學家能從生活中獲得這麼多啓發,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大多數人卻做不到呢?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擅長敏捷思考。

布萊恩.格里瑟姆所著的《如何成爲更聰明的人》一書,就是一本專門介紹敏捷思考的書。研究顯示,人並不是天生就擅長思考的,錯誤的認知會束縛我們的思維。要想改變錯誤的認知,就必須要學會敏捷思考。

1、決定無處不在,但我們並不擅長思考

人的一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選擇,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選擇,正是這些不同的選擇,造就了我們不一樣的人生。

可以說,我們的人生是由決定塑造的。但在決定面前,尤其是做重大決策時,我們卻未必能夠時時保持理性。

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曾寫過一本非常著名的書——《思考,快與慢》,在書中,丹尼爾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

·系統1思考——快速,依靠直覺

·系統2思考——緩慢、內省、更審慎

簡單理解,系統1的思考方式是將事情簡化爲我們所熟知的類型模式。它的判斷是主觀的,依據的是我們大腦對各種事情杜撰出來的各種因果故事。

比如,你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人在看《馬克思主義》,你猜測他可能是:

A. 政治老師

B. 白領

大部分都會選A,因爲這個選項更符合我們對看《馬克思主義》的人的一般看法,但實際上,答案卻更可能是B。因爲從人數上來講,白領的人明顯比政治老師更多,從概率上來看,我們遇到後者的可能性比前者更大。

人的思維都是帶有各種各樣的傾向,依靠直覺決策,尤其是不可靠直覺會讓我們深受這些傾向的影響而不自知。

在《如何成爲更聰明的人》一書中,就歸納了幾種常見的傾向,包括代表性偏差、信念偏差、錨定效應、易得性偏差以及情緒影響。

這些傾向會阻礙我們進行邏輯思考、評估風險和事件出現的概率,造成我們決策失誤。

除此之外,系統1的思考方式還會造成一種未來是可確定、可預測、可控制的假象。這種假象會讓我們難以靈活應對未知、不可預測、不可控的未來。

2、敏捷思維纔是我們思考的利器

既然依靠系統1的思考方式有這麼多弊端,那要提高我們決策的正確性,我們就必須要學會系統2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敏捷思維。

敏捷思維是一種包含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的思考方式,它包含概念思維、創新思考和最優化決策三個層級。

與系統1——依靠直覺下意識的反應不同,敏捷思維能夠促使我們進行邏輯思考,真正評估事件的風險和發生的概率,同時還能幫助我們產生新的想法與創意,並將其融會貫通起來。

敏捷思維的核心是元認知和反直覺思考。

元認知是我們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是對思考進行思考。

簡單理解,元認知就是站在更高的層面,思考自己是怎樣思考問題的。就好比我們要去到B地,我們的想法是從A到B,那元認知就相當於是站在上帝的視角,思考是如何想出從A到B的。

元認知因爲比思考更高一層,因此它能夠幫我們看到在系統1當中看不到的不可靠直覺,更加審慎地面對複雜決定。

敏捷思維的另一個核心反直覺思考,則包含了概念思考、產生創意以及創造思考。鑑於篇幅所限,這裏只分享概念思考。

概念思考有別於其他思考方式,它是把習以爲常的話語當做新詞來審視,不做任何預設,而是重新判斷之後再接受。

舉個例子,小張大學畢業後,想找一份工作。世俗的觀念,工作就是進入到企業,成爲企業的員工。按照這個想法,那小張就只會去投遞簡歷,到各大企業應聘。

但是,如果我們從工作這個詞的概念上思考,就會發現,不一定是要到企業打工纔算工作,發揮自己的才能爲社會提供價值,從而獲取報酬,這也是一種工作。

如果能從這個角度思考問題,小張就會發現自己的選擇多了很多,可以去企業應聘,可以自己創業當老闆,可以出售自己的技能等等。

布萊恩在書中就總結了三種概念思考的方式:分析、整合以及創造。概念思考能夠讓我們擁有更開闊的視野,頓悟一些原本解不開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在決策上,它能夠讓我們重新質疑所用的概念,避免一直重複過去的錯誤。

3、如何利用敏捷思維做出好決定

敏捷思維,無論是概念思考還是創新思考,最終都還是要落到決策上。敏捷思維的終極目的,還是幫助我們理性決策,做出好決定。

在書中,布萊恩用了整整5章的內容對此進行闡述。從什麼是決定到不同類型的決策者,從如何做決定到如何運用做決定的技巧提升自己,都講解得十分詳細。

對此,我們將如何做出理性的決定的流程簡要概括如下:

①識別和確定問題,思考分析概念;

②列出所有想法及解決方案;

③制定決策標準;

④評估決策標準,衡量各指標的重要性;

⑤按照決策標準評估各個想法及解決方案,並對其進行打分;

⑥做出決策;

⑦反思決策,包括過程反思和結果反思。

在這裏,我們特別想分享的一點是,如何在不確定中做決定。這裏主要是涉及如何計算和評估風險以及事件成功的概率。

在第一部分,我們提到系統1思考中會出現易得性偏差,也就是說,我們判斷一件事出現的概率,主要取決於我們回憶起這件事的難易程度。

比如,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飛機出事故的概率比汽車出事故的概率要高。但事實恰恰相反。之所以會有這種觀念,主要就是人們會經常看到有關飛機事故的報道,回憶起來比較方便。

要提高評估事件風險及發生概率的正確性,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科學計算。這裏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公式:A/A+B。

這個公式代表的含義是:A事件出現的概率,是該事件以不同的方式(A方式,B方式)出現的總和。

舉個例子,每1000個婦女中有8人患癌,此8人中,7人檢測呈陽性。剩餘的992人中,也有70人檢測呈陽性。那女性患癌的概率就是7/(7+70)=1/11。

運用這樣一種方式進行判斷,能夠有效避免易得性偏差,也能真正評估事件出現的概率,以便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信息爆炸時代,學會思考才能擁有獨立的思維,思維的深度,決定了我們未來的高度。我們與敏捷思考、真正成爲聰明人之間,或許就差一本《如何成爲更聰明的人》。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