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公主與長孫衝的子嗣小考

長樂公主李麗質,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長女,也是唐太宗最爲鍾愛的女兒。

李麗質八歲就被冊封爲長樂公主,享受三千戶食邑,出嫁時候,唐太宗還特別下令讓官員準備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的嫁妝——作爲皇帝的女兒,長樂公主的輩分比姑姑低,得到的嫁妝卻比姑姑多了整整一倍,這點完全不合禮法,於是遭到了魏徵的極力諫止。雖然這場嫁妝風波最後以長孫皇后獎賞魏徵敢言直諫而告一段落,但直到唐高宗時期,仍有張鷟等人寫文影射批評唐太宗爲了愛女而逾制的舉動。

貞觀七年,長樂公主下嫁長孫衝。長孫衝即長孫無忌的嫡長子,未來的趙國公,時任宗政少卿。縱觀貞觀一朝,長孫家族作爲後族與功臣之家極得唐太宗的眷顧,富貴至極也顯赫非常,且長孫衝與長樂公主作爲表兄妹,親上加親更是成就了一段良緣。

然而好景不長,貞觀十七年八月,長樂公主不幸病逝。傷心欲絕的唐太宗多次痛哭後仍然悲傷得不能自已,將愛女陪葬昭陵的時候一反公主墓只設一道石門的慣例,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門——這不僅在昭陵現已發掘的陪葬墓中獨屬一份,即便在目前已發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號墓爲陵”、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屬這一情況。由此可見,唐太宗對長樂公主的鐘愛之情從來不是史書上的一句泛泛之談。

不過由於長樂公主的墓誌沒有記載其子嗣情況,不少人就此斷言長樂公主與長孫衝並沒有生育兒女,這樣的觀點顯然過於武斷了。

首先,每個公主生前所得到的恩寵不一樣,際遇不一樣,因此墓誌的風格並不會千篇一律。

比如有些生平乏善可陳的公主,爲了讓墓誌看着內容豐富,不得不將自己冊封公主、進封長公主的詔書,整篇整篇地照搬進墓誌中。甚至連本該作爲配角的駙馬,也要從頭到腳,每根頭髮絲都介紹清楚。好似墓誌洋洋灑灑寫得越多,就越能改寫實際上不夠順遂的人生,讓她成爲一位備受榮寵的公主了。

而長樂公主明顯不屬於這一類型,她的墓誌根本不需要照抄冊封詔書,更不需要用駙馬的人生來充門面,因爲她的人生本來就充分享受了父母的疼愛、兄弟的關愛、丈夫的敬愛,她的一生早已充滿了甜蜜與滿足。

通觀《大唐故長樂公主墓誌銘》全文便可發現,墓誌的重點在於長樂公主生前得到了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何種疼愛,死後又是如何惹得唐太宗與太子李治傷心難過。即便是長孫衝這個駙馬,也不過是以“降嬪於宗正少卿河南長孫衝,即司徒、太子太師、趙國公無忌之長子也”,一句話就帶過了。

撰寫墓誌的人頭腦很清醒,看看長樂公主的墓葬規格,再看看唐太宗與太子李治灑下的淚水,就知道行文的重點顯然是在於“皇帝悼深夭蕙,懷三號而猶感;儲後痛結分荊,尋萬恨而增慕。”有唐太宗與太子李治在前面傷心着,就算是公主的丈夫長孫衝哭暈在墓前,那也搶不走皇帝與太子在墓誌上的絕對C位。

其次,雖然長樂公主的墓誌對駙馬長孫衝及自己的生育情況並沒有怎麼提及,可這並不代表其他人的墓誌上不會提。事實上長孫無忌的嫡曾孫、長孫衝的孫子長孫元翼的墓誌上就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

“父延,六歲授朝散大夫、都水使者。封亭山縣男。”

長孫元翼的父親長孫延,也就是長孫衝的長子,六歲的時候就被授予了朝散大夫的散官。

所謂散官,就是有官名而無職事,不需要幹什麼實際活的掛名官職。同時根據《舊唐書·職官志》的記載,朝散大夫屬從五品下,而長孫延作爲長孫無忌的孫子、長孫衝的兒子,按照門蔭最多隻能得到正七品下的官職——實際待遇不僅打破了規章制度,更是一下子遠超了四級,就更別說此時的長孫延不過是個年僅六歲的孩子罷了。

由此可想而知,如果長孫延不是長樂公主親生的,唐太宗又怎麼會如此大方呢?

也許偏心是會遺傳的吧!無獨有偶,唐高宗龍朔元年,城陽公主在生小兒子薛紹時難產,龍朔二年一度病危。後來好不容易康復,唐高宗李治爲了表示慶賀,不僅將城陽公主的駙馬薛瓘提拔爲司宗正卿,還不到兩歲的薛紹也被賜予了奉議郎(從六品上)的散官。唐高宗對同母姐妹的偏心與大方,顯然源自父親唐太宗的一脈相傳

再者,長孫延除了六歲時得到朝散大夫的散官外,他的生年也是一個值得參考的證據。

雖然長孫延本人的墓誌並沒有現世,不過從他的嫡子長孫元翼生於永徽六年的情況來看,長孫延應當生於貞觀十二年之後。而長樂公主貞觀七年下嫁長孫衝時年僅十三歲,貞觀九年、十年相繼遇到唐高祖、長孫皇后的喪事,所以等貞觀十二年長樂公主十八歲,這時候無論是生理條件還是客觀條件,都能夠滿足生兒育女所需。

由以上種種分析可知,長樂公主的墓誌雖然沒有花費太多筆墨在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身上,但由長孫家族的後代墓誌可知,長樂公主與長孫衝之間至少育有一子,即六歲時就被授予了朝散大夫一職的長孫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