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需要消化,不能“只存不用” 語雀可以做博客,做知識沉澱,做成果展示 石墨文檔Word批註功能是一大亮點 沒有完美的系統,搭配組合使用才更好 關於我來的兩個建議

說到雲筆記,我最早接觸的是印象筆記,但是感覺印象筆記空間小,不付費用着不是特別方便(客戶端數量限制、流量限制等)。

所以,用了不久就轉戰有道雲筆記了,有道雲筆記空間大(我曾用網易郵箱積分換過好像4G的永久免費空間),並且其剪藏功能、多端同步也都不錯,一直用了四五年,付費會員開通過大概半年。

但是隨着筆記數量的增加,隨着專業知識管理的需求,以及寫作的需要,我感覺有道雲筆記越來越不適用了(具體吐槽可見我一篇文章《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的存在》)。

在我開始尋找替代品的時候,發現了notion、浮墨、我來、語雀、石墨等,其中關於卡片筆記,以及寫作的內容吸引了我,於是決定逐一對比試用,找個儘量滿足自己需求的。

從有道雲筆記的單純存儲,到後面探索筆記的消化吸收,這是一個逐步成長的過程,因爲筆記不能“只存不用”,這也是爲什麼以notion爲首代表的注重消化筆記的平臺興起的原因。

我個人現在也遇到了這個問題,筆記、收藏很多,但是僅僅是收藏,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這次轉換筆記平臺,順便探索一下自己的筆記系統的構建,以便於自己的知識系統搭建,以及內容創作。目前算是有了個初步構架,還需要慢慢調整,逐步改造。

經過對比,選擇了自己比較看好的語雀、我來和石墨。爲什麼是三個?因爲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點,不可能出現一個就能完全滿足需求的情況,所以需要搭配着使用。

語雀可以做博客,做知識沉澱,做成果展示

昨天探索了一下語雀、我來,看看那個平臺更適合做個人博客,以及那個平臺支持Word文檔的在線批註功能。想做博客是因爲自己經常寫東西,想找個地方存放寫作結果,曾經試過用WordPress搭建了個人博客,但是感覺並不好用,沒有代碼能力,不太好駕馭,自己也容易陷入不斷找主題,不斷進行版面調整的陷阱,完全失去了當初做博客的初心——學習和創作。因此,域名到期後,直接沒續費,放棄了。

石墨文檔Word批註功能是一大亮點

關於在線的Word批註功能,這個需求也是真實的,有時候我會找來經典的書籍、資料邊讀邊做批註,隨時記下當時的想法,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一直希望能找個可以實現該功能的在線平臺,這樣就可以實現不受地點限制的閱讀學習了。

我來很靈活,使用範圍廣

選擇我來的原因是,我來比較靈活,可以將筆記隨意雙鏈,有利於消化筆記,以及寫作輸出。

沒有完美的系統,搭配組合使用才更好

博客的實現,好像語雀更合適,因爲他有**豐富的知識庫、團隊、小組這些層級,是權限分明的系統,編輯器也夠強大,整體風格簡單、清晰,省的自己花太多時間到無關創作的功能上。

遺憾的是語雀不支持Word文檔的在線批註,我來也不支持,好在石墨文檔支持。這樣就只能分開使用各個平臺的不同功能了,每個平臺功能不同,各有立足點,按需選擇即可。

最後我初步定下的這個系統就是這樣的(使用順序由上往下):

有道雲筆記:剪藏筆記、收集資料,用來臨時存放資料

石墨文檔:僅用來在線閱讀批註Word文檔,可以產生很多筆記和思考

我來:彙集有道雲、石墨文檔、平時想法等各種筆記靈感,用來消化、重構成新的文章內容

簡書:日常隨筆、打個卡、記個流水賬啥的,寫着寫着會有靈感和想法出來

微信公號:輸出成成品文章,直達同道中人,結識更多同頻的人

語雀:目前規劃做個博客,可能放和公號一樣的內容,也可能做成開放小論壇(待定)

關於我來的兩個建議

使用我來一段時間了,現在還算熟悉和上手,綜合體驗還不錯,但是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梳理一下。

APP鍵盤調用有點問題

我來手機端APP,在打字的時候,鍵盤的調取好像不對。每次打完字,鍵盤都自己收回了,很不方便。這應該不是我手機和APP的問題,因爲我沒發現其他APP在調用鍵盤時有這個問題,換了一個輸入法也還是如此。再者我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體驗設計上,有兩個地方感覺做的不是那麼好。

APP主菜單需要調整

手機端首頁下面出現的四個按鈕,感覺也很彆扭。

感覺不是那麼友好,幾乎成了雞肋。由左到右是四個按鈕:搜索>速記>幫助中心>消息箱。

我才它的設計邏輯應該是這樣考慮的:

搜索:因爲我來倡導的是多記,隨記,不用太長的筆記,所以用戶會積累大量的筆記,因此有個顯眼的搜索功能會比較方便。這一點考慮,我認可,但是搜索放在這個位置,以這樣的方式呈現,我覺得不太妥。

速記:速記是一個常用的功能,也是增加用戶筆記數量的關鍵,講究的是顯眼的位置,即刻開始。放置顯眼的位置是有必要的,這個認可。

幫助中心:這個問題就有點大了,沒見過那個APP設計的,把幫助中心放到主菜單位置的。難道是隱含的表達:我們的APP比較複雜,所以你可能需要多看幫助?所以才放到這麼顯眼的位置?

消息箱:這個是我最不能理解的,消息箱一般是用戶之間相互交流的窗口,以及APP官方和用戶交流的窗口。但是我來作爲一個筆記軟件,不具備社交屬性,社交也不是主要着眼點;和用戶的交流也沒那麼頻繁;雖然有團隊協作的功能和需要,但是這對於非團隊的個人用戶而言似乎有點雞肋了。這種情況下還把“消息箱”放到菜單這種極其重要的位置,顯然是不妥的。

建議參考一下其他APP的界面設計,乃至手機的設計。對於一個正在成長的產品而言,不應該給自己設置那麼多的成長門檻,更應該儘量減少用戶的適用成本,提升大家的上手率,這樣才能迅速成長。有了更多用戶之後,也就容易獲得更多的反饋,才能更接近用戶,更新迭代。

我來羣裏,粉絲互動效果不錯,感覺這纔是產品研發的節奏,就像當初小米的誕生一樣,和用戶打成一片才能真正瞭解到用戶的真實需求。希望我來越來越好,我還在適用中,很看好哦!

喜歡閱讀寫作的朋友,歡迎評論區一起聊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