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研讀肖培東老師課例之收穫

今天認真研讀了肖培東老師的那本書《語文:深深淺淺之間》中的一個課例《走一步,再走一步》,深受啓發,感觸頗深!

美國作家、心理學家莫頓•亨特的這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屬於一篇老文章了,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以前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中也有這篇文章,更換部編版教材後這篇文章依然保留着。但是卻有了新的面貌,因爲在部編版教材中這篇文章從譯文形式到教學要求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可謂是“老課文,新面貌”!可不管怎樣變化,這篇文章我至少教過三遍,可今天看到肖培東老師的這篇完整的教學課例的時候,我發現我教的每一遍都是稀裏糊塗的,走馬觀花的,從沒有教明白過,教徹底過,讓我有種莫名的負罪感!

以前用人教版教材怎麼教這篇文章的已記不大清楚了,這兩年用部編版教材教這篇文章時,我會盡力根據自讀課的要求來教,也會引導學生關注到文中的旁批,也能重點抓住文中“我”的心理變化,再扣住文中最後作者悟出的道理來突出文章的主題,寫法上側重心理描寫,由事及理。現在看來,我的教太過隨意,彷彿在褻瀆編者編排這篇文章的目的,也在輕視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義,也在忽略學生學這篇文章的感受體悟!

肖培東老師在上這堂課的時候,教學目標非常明確,重難點突出,這堂課就分爲五個環節:

一、關注“閱讀提示”,明確學法;

肖老師這個環節設計的非常巧妙,用一個問題:同學們,這篇課文,編教材的老師希望我們怎麼去學習它呢?這個問題的提出一下子就讓學生能夠關注到課後的“閱讀提示”,肖老師隨即就說到:讀自讀課文,一定要看“閱讀提示”。那麼哪個同學能找到編者希望我們閱讀和學習它的方法?學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到了:“默讀課文,勾畫出文中標誌事件發展和描寫“我”不同階段心理活動的語句,試着複述這個故事。這就是自讀的方法。原來這篇文章的學法是在“閱讀提示”當中告訴我們大家的!簡單明瞭的自然而然的告訴了同學們該如何來學習這篇文章,學法十分明確!

想想自己是怎樣指導學生利用這個“閱讀提示”的呢?方法老套至極就是讓學生讀一讀閱讀提示,而讀的目的是什麼,從中要獲取什麼,利用什麼,卻從來沒有引導學生認真思考過?自己也沒有深究過!

《語文課程標準》中就說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編者的意圖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的,教學不能太任性。對話編者,才能更明白教材的教學價值。一廂情願地自行解讀,任意雲裏霧裏,課堂教學必然有失偏頗!

二、以“冒險”爲例,學習複述;

這個環節中肖老師並沒有直接讓學生來複述故事內容,而是非常巧妙的引導學生去理清故事的發展過程:冒險———遇險———脫險。然後就“冒險”的部分,指導學生拿出筆畫出“標誌事件發展的語句”,學生並非一下子就能找準確,肖老師的指導就顯得尤爲重要,他告訴同學們要考慮到“事件發展”。什麼叫事件發展呢?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事情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們通過這幾個句子就知道事件發展的過程了!學生在肖老師這般指導下就很快可以找到相應的語句了!但是學生又會忽略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肖老師隨即就問道:你給別人講一個故事。講事情的發生,你先要交代哪句話?學生一下就明白了要關注“時間”,因爲在事件發展的過程當中,時間的推進最能交代事情的進程。學生在肖老師一步步的引導下,還找到了“然後”“最後”這樣表示時間的詞。肖老師又繼續引導學生,除了關注時間的變化還要留意地點的轉換,又讓學生去文中找,學生也能很快找到!肖老師隨即就總結到:表示事件發展的標誌性語句,往往是表示時間推進、地點轉換的句子。這樣,就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事情的整個過程說清楚了。然後,讓學生利用三句話把“冒險”的故事複述一遍。學生複述的過程很清楚,但過於簡潔,肖老師又指導學生在複述故事的時候,不但過程清楚,還要適當地將關鍵細節加進去,故事就更完整啦!

三、學以致用,複述“遇險”部分;

肖老師通過關鍵信息的追問,喚醒了學生的個性體驗,以迂迴曲折的方式,幫助學生從混沌的整體認識到對文本語言的關注,初步實現了“自讀”“自悟”。在肖老師指引下,學生明確了“兩大法”:關注時間推進和地點轉換的句子,準確把握情節;關注關鍵細節,清楚完整複述故事。真正做到了激發學生思維,做到了精準點撥!學生在此環節複述“遇險”部分的內容,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這樣也很好的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肖老師在聽完學生複述之後,又進行下一步的引導,“那大家再想,我們這樣的複述,與作者原文相比自然還有欠缺,不夠生動。大家考慮一下,作者這篇文章,勝在什麼地方呢?”隨即就引出了本文成功的“心理描寫”,自然的進入了下一個教學環節。

四、寫法學習——藉助旁批,學習心理描寫;

這個環節中,肖老師處理的更是別出心意。聚焦“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是自讀提示中的另一個重點,但也是非常難把握的特點。這裏肖老師運用“讀”的藝術激發情感波瀾,掀起課堂小高潮。通過發揮想象、模擬場景,教師示範讀出節奏感、害怕感、畫面感,令我深深佩服肖老師的語文功底,課堂在朗讀吟詠中滌盪內心。肖老師還善於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進行反覆品讀、探究。比如,文中的“更高,更陡,更變化莫測”連用三個“更”字,有何表達效果,讓學生不僅僅只是對文字有單純的情感體驗,更是在學生探索語言表達與情感體驗之間開啓了一扇通往言語祕境的大門。還有肖老師的這個問題“寫什麼實際在寫心理狀態?”課本提示“寫在外在行動表現,實際上寫心理狀態”,以此爲模板,學生紛紛發現“寫語言,實際在寫心理狀態”;“寫環境,實際在寫心理狀態”;“寫動作,實際在寫心理狀態”;甚至是文中的標點符號也是在表現人物的心理。心理描寫已不再單純,而是上升到寫作思維的鍛鍊。這一探究激發的高潮,讓學生從中獲得的,不僅是情感體驗,更是閱讀境界和思維的提升。爲學生進行各種的心理描寫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肖老師最後說到:“莫頓亨特,心理高手!莫頓亨特是不是心理專家?註釋1這樣告訴我們———(學生:莫頓亨特,美國作家,心理專家”)。這就是我們閱讀這篇文章要重點學習的心理描寫。

五、哲理探究——“我們”都可以提醒自己

整堂課層層遞進,不斷加碼。肖老師在最後這個環節中,抓住了文中最後一段“我提醒自己在困難發生的時候,要學會………”。“提醒”在文中幫助作者成功爬下了懸崖,肖老師也在輕輕的“身份置換”中,提醒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文本,發出自己的聲音,獲得人生的智慧。“其實文章當中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件事情提醒自己”,“提醒”可以是源於故事本身的反思,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小夥伴、傑裏,都可以從中得出新的經驗和教訓,“提醒”今後如何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從而避免“故事”中的問題再度出現。“提醒”更是人生之路的指引,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與自身成長相關的啓迪,並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如何面對困難,如何超越自我,如何實現更好的成長。肖老師緊扣“提醒”二字,拓寬和延伸了文本主題的廣度和深度,從故事上升到人生,從感性提升到理性,自然而然的實現着對學生的人文教育。

課堂結尾的收束也特別耐人尋味。肖老師用了三個“詞兒”總結這堂課:“我”的經歷、“我”的心路、文章啓迪。最妙的是“千萬萬語化成一句話”———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在師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激情誦讀中走向了尾聲。

真的,不得不讚嘆肖培東老師的教學智慧!

希望通過研讀他的這些課例,愚鈍的自己能有些許的開竅,也能在課堂上有點自己的智慧!

淺淺小語:我們的遙遠,拼接着每一步蹣跚與不安。我們的深刻,匯聚着每一滴卑微與清淺。風,留下風的蒼茫。星辰大海,卻會記住,最初的微光與淺淺的流淌。走一步,再走一步,直至我們的遠方。———肖培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