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也是你的一個心結嗎?

前段時間接連看過幾本關於母親或母女關係的書,包括楊本芬的《秋園》、美國女作家克莉絲汀•漢娜《偉大的孤獨》、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喜福會》、韓國作家申京淑《請照顧好我媽媽》、土耳其女作家艾麗芙沙法克的《名譽》,讀到了各個國家、不同時代的母親形象。母親,無疑是對每個人的一生都影響至深的人,但是,通過這些作品卻能看到,其實,我們很多人並不瞭解母親,或者,並不像我們以爲的那樣,瞭解母親。

可以去說,這些書是有意無意選擇的結果(可能那個時期剛好對這個主題感興趣),湊巧的是,最近讀的幾本書裏竟都有專門描寫父親的章節,如迪士尼CEO羅伯特•艾格的自傳《一生的旅程》、星巴克董事會主席霍華德•舒爾茨《將心注入》、麻省理工學院物理艾倫•萊特曼的小說《愛因斯坦的夢》,而這是在讀之前沒有預料到的。

之前,還看過中國作家止庵的長篇小說《受命》,寫的是遭遇不公正對待的父親,在遺物和遺書中留下種種要“我”復仇的暗示,自己“我”如何準備、策劃復仇,最後未遂的故事,以及這件事怎樣影響了自己戀愛、事業,乃至人生。《受命》雖然是小說,有虛構的成分,但實際也帶有很濃重的個人色彩。

或許,在男性的成長過程中,也大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父親,包括那些在普通人看來已經取得非凡成就的成功人士,父親,也往往是他們的一個心結。

爲此,迪士尼CEO羅伯特•艾格特意解釋過爲什麼必須要寫父親。他說:

我的特質和習慣,是我在人生旅途中有意抉擇的結果,與許多人一樣,這些抉擇從一定程度上是我對父母作出的反應。

羅伯特•艾格的父親是一位退伍老兵。他曾經很奇怪爲什麼父親換過很多次工作,但位置總是不升不降。他後來得知,父親被診斷患了躁狂症。他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會說出給自己招惹麻煩的話來。家人永遠猜不到晚上回到家的是哪一個父親。

羅伯特•艾格能夠體會到父親對自己的失望,知道他將自己視爲一個失敗者。他無論如何也不願意體驗與父親同樣的失敗感。這讓他下定決心,要努力學習,決不能度過抱憾的一生。

對於星巴克董事會主席霍華德•舒爾茨來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工傷後的父親,腳上裹着石膏,歪在沙發上,不能出去工作,不能掙錢,全家被拋入社會最底層。他的父親,高中都沒畢業,是個做事兢兢業業的老實人,同時也是個倒黴的人,幹過的全是藍領差事,卡車司機、車間工人、出租車司機,他一年從沒賺到過2萬美元,因而也沒有能力擁有自己的房子。他沒有積蓄,沒有養老金。他從來沒有從自己的工作中獲得過人生的尊嚴和生活的意義。

雖然當時還是個孩子,並不知道今後能成爲一個公司的老闆,霍華德就曾在心裏默默地想,倘若有出頭的一天,一定不讓別人淪落到父親這種地步。

幸運的是,霍華德的母親總是鼓勵他挑戰自己,相信他只要傾心傾力做好一件事,就一定會取得成功。她最大的理想是讓三個孩子都能受到大學教育。他後來一直敢於做最大的夢,並將之變成現實,比如,爲了進入星巴克,他花了一年時間終於使當時的老闆傑瑞·鮑德溫僱用他。同時,他也時刻不忘激發人們要敢於追求自己的夢想。

非常巧合,在父親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裏,霍華德•舒爾茨正在努力與星巴克僱員之間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後來,星巴克不再把員工稱呼爲僱員,而是夥伴,因爲他們之間建立的是一種名副其實的、開創性的夥伴關係。

在《愛因斯坦的夢》中,有些人總是卡在他們生命的某一點上,走不出來,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一男子孤獨地坐在一張雙人桌旁。十年前,他坐在這兒,他父親的對面;他說不出來他愛他。他追溯整個童年的歲月,找尋曾與他父親相親的片刻,他記得那些夜晚,那沉默的人孤獨地坐在那裏,守着他的書;而他說不出來他愛他,說不出來他愛他。現在,桌子上擺着兩個盤子、兩個玻璃杯、兩根叉子,與那個最後的晚上完全一樣。這男子開始喫飯,他喫不下去,完全控制不了地哭了起來。他從來沒有說過他愛他。

可以看出,自童年開始的父子之間的代際溝壑往往是很難填平的,成年之後如果最終還是沒能跨過去,沒有來得及重新打開心扉,達成認同和理解,對兩代人來說都是特別遺憾的事,甚至留下終生的悔恨。

霍華德•舒爾茨就很後悔,在父親去世之前沒能對他說理解他:

我不應該責備他沒能克服超越自身能力的困難去爭取成功。

他最終慢慢化解了內心的痛苦,學着尊重父親曾經爲他們做過的事,而不是爲父親沒有達到目標而感到遺憾,因爲父親也曾盡了他自己的最大努力。

羅伯特•艾格要幸運一些,他曾經把父母請到迪士尼,感激父親和母親爲他們兄妹所做的每一件事。他告訴父親,這已經足夠,甚至綽綽有餘了。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父親,如果父親也是你的一個心結,希望這些故事能帶給你一些啓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