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or自嗨

最近發現一個現象有點意思,朋友圈裏在一個社交圈內的人都在轉載一些在這個範圍內的人都很有認同感的文字、畫面、視頻和公衆號的文章,這些信息共同指向的內容就是在這個圈子裏面的名人,並且是取得了不錯成績的名人。

如果朋友圈的朋友相對比較單一地集中在這個社交圈,可能會發現一直被刷屏,你身邊的人或者半生不熟只是加了微信的人都在轉發這些信息,有一種這些消息全世界都已經知道了的感覺。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之後,有的時候閒的沒事就會觀察一下轉發這些消息的人是誰,有沒有這個社交圈以外的人轉發這些信息,同一個信息被轉發的頻率有多高,同一個人轉發類似消息的頻率有多高。

問好自己這些問題之後就會初步發現,基本都是這個圈子裏的人在發,屬於自嗨型,但朋友圈這個刷屏的陣勢會讓你覺得這消息已經出圈了。其實要驗證的方法很簡單,問幾個不是這個社交圈的人知道不知道這個事,收到的反饋大致可以判斷出這些消息是否出圈。轉發的初衷可能是想讓更多的人看到,但因爲每個人社交圈的不同,特別是工作之後的人,可能微信裏面加的更多的是同事,於是這些消息最後很有可能只是在一定範圍內得到傳播,並且與你有共鳴的人可能也還是這些人,特別是跟一些榮譽感有關的內容。

這就讓我想起每個人關注的東西不同,在同一個世界裏看到的東西就會不同。舉個例子,阿格里奇是著名的鋼琴家,樂迷們親切地稱她爲阿姐,但對大多數對鋼琴不關注的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我們對另一個鋼琴家傅聰就相對比較熟悉,當然知道他的原因也是那本影響了幾代人的《傅雷家書》。傅聰去世之後,就有很多紀念他的文章,裏面必然會提到他的人生經歷,在這裏阿格里奇對他來說還是一個挺重要的人物,通過這些文章,更多的人知道了阿格里奇,然後上B站一看發現還有這位女神的紀錄片(點擊率相對較低)。於是,可以說阿格里奇在某種程度上出圈了。

但是對於樂迷來說,阿格里奇一直就在那裏,追逐了她很多年,對她的音樂會如數家珍,而對於剛認識阿格里奇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全新的。同一個人,不同的人對此的感受以及接納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對於自己知道或者喜歡的一些東西,也不能要求別人與自己在相同的認知水平上,畢竟每個人接受的信息不同,個人的偏好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當我們認爲某樣東西出圈的時候,有可能只是我們在自嗨。這一點也是提醒我們,有時候我們看到的繁榮景象只是虛幻的表面,只是因爲這個事情在當時的情況下在我們眼裏放得特別得大,我們只看得到這些,纔會誤以爲全世界都是這樣子的。就好像某些公司要求員工一定要轉發自己公司的公衆號文章,表面在朋友圈刷屏,實際上後臺數據一看,轉發量和點擊量都很低,根本沒有達到要求轉發的目的,只是做了表面功夫。

其實出圈還是自嗨都不是最重要的,只是通過這件事再次提醒自己,很多你感興趣的事未必是別人感興趣的,你知道的東西也不能默認其他人都知道,甚至是有些你認爲是常識的事情在別人眼裏都是新鮮事物。如果認識到這點,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就能以比較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特別是當你覺得對方怎麼連這麼簡單的事都不知道的時候,也許對方真的是不懂,所以才需要去溝通,而不是自己悶在心裏去猜測。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也要尊重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我們做好自己,但不能要求其他人也跟自己一樣。我們不能想當然很多事,多站在事物的另一面多想想,可能很多生活中的煩惱,想不明白的事情,一下子就明白了。人跟人的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活得越久越能認識到這點,而且還一直在刷新你在這方面的認知。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