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太多就沒了自我”

今早起來看到了和菜頭的文章《連更兩年》(https://mp.weixin.qq.com/s/xlrRPpvFgtg8x1-L1SC5OA),回顧了他過去一年在文章日更上的經歷的心路歷程,與自我的關係。看完感觸挺深,還有點醍醐灌頂,其中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凡事做盡是爲了儘可能多結緣,但是緣分結太多就成了因果,因果太多就沒了自我。”

恰巧今天又看到了李銀河的文章《人爲什麼不需要朋友》(https://mp.weixin.qq.com/s/1Bdyx-NW_6LpLoovxkZrKQ),看似不太相關的兩篇文章,卻都講了人與自我的關係。引用文章中的一段話:“如果一個人的靈魂夠強大,夠完整,它必定是孤獨。它所有的話都是對自己說的,它所有的關注都在自身。它的痛苦必須自己獨自承受;它的快樂也可以自己獨享。”

同一天看到這兩篇文章,看完內心都受到很大的觸動,在與自我關係這一點,又是兩篇文章中最觸動我的地方。與自我相處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但能忍受內心的孤獨卻還是挺難的。看到標題《人爲什麼不需要朋友》時還覺得挺反常識的,但看完覺得是那麼個道理,每個人的路都是要自己走,別人很難感同身受你的悲苦與歡樂。即使我們與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最後享受或承受這些的還是我們自己。

有一些好朋友在身邊固然對自己來說是非常重要,但經歷過人生起伏之後,會漸漸明白,再好的朋友或者是親人,在情感上也只能是輔助,他們的支持固然是非常重要,但最終人還是要靠自己熬過人生的苦難時刻。同樣在慶祝人生的高潮時,也只能自己能完全體會到,之前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經歷了多少荊棘之路,朋友和家人能替你高興,但無法替代你自身的深刻感受。

和菜頭的文章裏更是提到了與讀者或粉絲的關係,只要文章發出去了,必然會有不同的反應出來,自己怎麼處理這個反饋是一個功課。繼續按照自己的節奏還是迎合讀者的需求,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兩條路,迎合他人的需求會主動結更多的緣,但這個因果可能導致失去自我。在獨自經歷過很多起伏之後,有勇氣按照自己內心的路走,對待因果更加隨緣,相對來說也更加自由點。

一旦開始在意別人的期待,甚至是自己的期待,就會慢慢束縛自己,在做事本身之上附加一些意義,容易使得做起來有點沉重。文章裏有一段提到,當他意識到自己日更快兩週年的時候,這個念頭一起,有種巨大的想逃離之感。在慣性的動力之後更新完之後,意識到即使一個字不想寫也能正常更新,就放下了這個念頭,因爲認識到不是爲了達到寫到多長時間而一直在寫。

由此聯想到,普通人在生活工作中做事,有些事時候就是雜念太多,不純粹,但話說回來摒除雜念是一個很高的要求,不然爲什麼那麼多人在修行也不能完全做到這點。人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即使知道人生而孤獨,但還是希望進入一個羣體抱團取暖,而在羣體中就必須順着大衆的規則來規範自己。

即使回到那些不需要跟人交互的事上,比如鍛鍊身體,也是受外界影響很大,從KEEP賣獎牌盈利上就可知。這種需要外界認可的需求,讓很多公司看到了商機,割了一波韭菜。真正自律健身的人,很少看到他們曬實體成果,他們本身就是結果。閱讀也是,如果沒有經年累月的積累,是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那此刻還需要堅持下去嗎,那就是看每個人的心態和需求,但如果是靠毅力堅持,不管什麼項目總有一天會耗盡。

上週末的短道速滑世界盃第四站,林孝埈一小時內拿了兩塊金牌,媒體和粉絲都炸了。好像都忘記了前一天他在1000米決賽的時候摔倒了,這場比賽原本也是非常有競爭力,但摔倒了就是摔倒了,他自己必然是非常難過,下場就去覆盤,但網絡上的雜音就特別多,罵他的人肯定也不少。頂着近四年沒參加國際大賽和前一天失利的壓力,最終還能拿到金牌,除了靠他的絕對實力,心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頂級運動員的心態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不管別人說什麼,始終相信自己,他的價值也不是靠外界的評價就有所改變,外界怎麼說都不重要,都無法影響到他,除非他允許這些聲音影響到自己。

我們普通人當然無法與頂級運動員相比,但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他們進而向他們學習。頂級運動員要承受的外界壓力普通人也無法想象,但我們抽離出來看,這些外界的評價就能定義他們嗎?外界的評價又不用上稅,但那些惡意的評價對運動員來說是很大的傷害。在這樣的壓力下還能繼續在自己的道路上拼搏,本身就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即使是最終沒有出好成績的隊員,他們能站在國際賽事的舞臺上本身就是已經是極少數人,這條路必定很孤獨。大多數運動員都比較專注於自己的專業,不想因爲與外界有過多的接觸影響自己的訓練和比賽。

其實對普通人來說何嘗不是呢,抽離我們本身,也會看到周圍有很多的雜音,這些雜音多到已經蓋過了我們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以爲這些雜音就是我們自己的想法。不被外界束縛對很多人來說是件很難的事,但有時想想,即使迎合了外界,自己就會開心嗎?其實大多數的時候並沒有,只會造成新的因果,讓自己活在別人的評價中,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因爲在乎別人的評價,就會去做一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像一個陀螺一樣一直這樣慣性下去,失去自我。所以有時候,當外界影響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停下來想想,要不要去跟這些東西發生連接,還是去主動屏蔽它們。即使我們做不到完全不在乎外界的評價,但我們至少對此有所覺察,想象下如果我按照這個慣性繼續下去了,自己會不會不開心,這些評價對自己來說到底有多重要,會影響自己是一個怎樣的生命體嗎?

一天看到兩篇觸動很深的文章,再次讓我感到人就是很孤獨的生物體,我們一輩子的修行最重要的還是與我們自己的關係。跟自己的關係融洽了,外界再怎麼幹擾都不是問題,而與自己的相處中,每天都會面對千千萬萬的念頭,這些念頭左右着我們的想法與行爲,那我們就試着去觀察下這些念頭,看看念頭背後是什麼,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念頭。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