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住語文的命脈

這兩天看了於永正老師的三節課,看完感慨良多。

先是看了書上於永正老師的一節閱讀課《第一次抱母親》,然後從騰訊視頻裏找到了老先生的一個兩個半小時的視頻,先是上了一篇課文《秋天的懷念》;接着又看了兩個課時的作文課《愛鳥》,我發現了一個共同特點,他不上課則已,一上課都是講課時,相比之下,每課時的時間都稍微長一點。

先生說,語文課要上出語文課的特點,要把語文課的工具性體現出來。語文如果能好好讀書,好好寫字,寫好作文,語文成績就不用擔心。

於老師非常注重朗讀,學生默讀,老師範讀,指導學生注重朗讀的語速、聲音的高低,他引導學生注意標點符號對錶情達意的不同。在《第一次抱母親》中,他不厭其煩地讓學生讀書,品味人物說話的語氣,引導學生不僅讀的正確、流暢,還要讀得有感情,符合此情此景。例如媽媽說“我這一生,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那句話的時候,學生讀的很流暢,他引導學生注意母親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讓學生指導她這時說話應該是有氣無力的。他提醒學生讀書要“煮”書,要學會真正走進文本,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深入理解文本內含的情感。《秋天的懷念》中,我在

他讓我發現了自己上課的膚淺,閱讀課文只是浮光掠影,不像他非常細緻地走進課本。

除了多種形式朗讀課文之外,他還引導學生抓住細節來分析人物,例如《秋天的懷念》中母親的形象,母愛表現在哪裏?他引導學生抓住音、行、(神)色來分析母愛表現在理解、細心、寬容等活動中。我在上課時,就沒有關注一邊是不耐煩的兒子一邊是笑了的母親,經過朗讀,討論,我才發現文字背後藏着哪怕兒子不耐煩也總算講話了,母親感到非常寬慰,所以她笑了,可見母愛的寬容。他引導學生朗讀“我那個生病的兒子和沒成年的女兒”這句話,是有氣無力的。我們只要求學生讀準確,卻從來沒有讓學生反覆閱讀,瞭解情境中人物的語言語氣節奏。

朗讀,學習語文,不能沒有閱讀。這一點,我以前只知道要讀,也知道閱讀的不同形式,但是不像於永正老師這樣讀的那麼細,品讀出情境中人物的語氣、節奏、語調。

除了朗讀,還要品味(未完待續,先休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