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茶語|立秋.秋安

我以節氣爲尺,

以茶入味,

度人間芳香。

和你一起走過四季……

百重堆案掣身閒,一葉秋聲對榻眠。

牀下雪霜侵戶月,枕中琴築落階泉。

崎嶇世味嘗應遍,寂寞山棲老漸便。

惟有憫農心尚在,起瞻雲漢更茫然。

宋丨蘇軾

近期,除新冠疫情之外,另一個讓人揪心的是河南水災。誰也不曾想到,幾十年以來以旱居多的河南,會有水災從天而降,全球氣候或已到了一個臨界點。這次水患,與46年前駐馬店水庫潰壩事件一樣令人痛心,那一年,正好立秋。

但立秋通常多旱,這首《立秋日禱雨宿靈隱寺同周徐二令》便是蘇先生身爲杭州父母官,夜宿靈隱寺時,深夜對旱情的擔憂和對百姓的牽掛,詩中難掩茫然與惆悵。我深深感受,那顆懸掛着的心有如當下。溫柔又堅強的河南力量,隔着屏幕,都能看到人性中那最善良的部分猶如明燈,在黑暗中點亮希望……

衷心希望河南早日度過難關,遠離災難。

原計劃立秋之時到河南看阿敏,卻又一次被災情阻擋,不知她準備好了沒有,即將成爲單親媽媽的她,每一次總揀着好聽的跟我說。但電話裏,飛揚的笑聲明顯少了,一年未見,仿若多年。

近來,我越來越感知到,人與人之間的每一次相遇都應珍惜,無論親情、友情還是師生情。只因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也無法找回過去。

昨晚與母親視頻,她告訴我,前些日子生病了,起不了牀。我和母親急了,怪她怎麼不早點說,她溫和的笑着說沒關係,就是忽然不舒服,起不了牀,已經好了。我仔細回想,竟未發現異常,收拾得整齊的她躺着和我視頻,我只以爲,她想躺着說話。母親說,父親急得掉眼淚,我能理解,她是他生命中的拐仗。

在我成長的記憶裏,父親總在我母親那強勢,母親一直溫柔,但只要母親好,他就會心安。幾十年的磕磕絆絆中,雖沒有說過動聽的情話,卻用行動,無形中給我們種下和諧的種子和內心樸素的力量。

母親不明原因的生病讓我害怕,我想她可能有很多話沒有告訴我,但她總說沒有,反反覆覆叮嚀我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然後又問我最近寫了什麼,真棒!我受不了母親毫無原則的寵溺,也受不了母親跟我說謝謝,每次都被我“嫌棄”的先掛了電話。然而一晃立秋了,很想回去看母親。雖說人無法與歲月抗衡,但面對生命中在乎的人是會有害怕的。

我“不喜歡”的叮嚀,給了我很多力量。此時忽然覺得,如果災難與麻煩都是人必須要經歷的,那麼在面對一切災難與麻煩時,我們所看見的力量,或許纔是生命中最大的意義。

立秋是我喜歡的節氣,我對秋天一直有着特別的偏愛,雖說它不代表秋天,但作爲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卻是涼風的信使。

古時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夏天中的熱風。接着,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這些傳統意義上的物侯現象,小時候隨處可見,接近時不覺幸福,漸行漸遠後才渴望靠近。

今日晨起,忽感新涼。

說到茶,有的地區,將立秋作爲夏茶與秋茶的劃分。

立秋之前的茶樹生長較快,立秋之後,就會漸漸變緩。因此長出來的茶葉葉片肥厚了許多,茶香味變得厚重。有的人挺追求這種口感,直覺物質豐富。也有的喜歡它的香氣,高揚、清冽。我仍喜歡順滑的茶湯。

人的感受總是最真實,喝茶也是,有時不需要刻意加深理解或附加什麼東西。一個人是否懂茶,其實並不影響一個人體驗茶帶給他的樂趣。眼觀外形識產地、手摸條索知工藝、鼻嗅葉塵辨年份……這些都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磨練,我並不着急。

茶給我的功課不是束縛,是好奇之心,是感知力和理解。當我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認識它,從發展脈絡中感知它與各種載體交融的美好與背後原因;當我能選擇自己喜歡喝的茶,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並理解每個人對它的不同觀待,便是一個美好的自我探索過程。

這個過程也許漫長,但它是我想要的茶修。我期待它,成爲生命裏的禮物,成爲平常,成爲一顆種子,慢慢在心裏長成一株樹。

蘇先生說,嚐盡世間坎坷、冷暖百味,棲息於寂靜無聲的山寺中,因年老漸長反而感覺順心了。我遠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但此時的惆悵,卻是一樣的。

當看到洪水裏夾雜着許多淚水,失去家園被迫離開的人;當接到母親的電話;當想見的人不一定能見時。我希望時光放緩,慢一點,再慢一點……

希望秋來,秋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