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过去和未来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前无古人,但是我从来没有在一部作品或者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言论,人们更多的关注点是以后,是未来,是遥不可及的外太空,但是对于地球的过往却是缺乏一个真正的系统的思考。或许有人说有关于地球的过往,我们已经研究的很透彻了,我们知道地球的层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分为南北温寒带和热带,知道地球从古到今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知道陆地原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因为外力分开,飘散成了现在的大陆,知道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寒武纪突如其来的繁盛起来,我们知道地球的物种经过很多次大灭绝,地球也经历过好几次冰期,我们知道这些还不够吗?

我要说的是不够,因为我们所知的这些东西并不能真正解释从古到今地球的变化。人们知道发掘地层的时候将地球的时间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但是为什么会有人理所应当的认为地球经历过的时代都要被埋藏在地下呢?科学家说地球的初始是岩浆遍地,后来满布海洋,可是炙热的岩浆和稀薄的海洋就这么平稳的过渡了?能够被水淹没的陆地为什么还能喷发?火山喷发又怎么凑巧的能汇聚成一块大陆?而成为了一块大陆之后又为什么还会分开?他们根据所发现的痕迹总结出一条条事件发生的过程,随后就将这些故事拼合到了一起,构成了我们人类对于地球的认知,可是这些认知真的正确吗?先不要着急争辩什么,我来为你讲述另一种地球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与我们所知地球发展有冲突的地方,但是到底哪一种过程更合理,那就要你们自己思考了。

在这个故事中,会有几个作为基础规则的东西,第一个是太阳这颗恒星的射线始终照耀着地球,无论是地球的自转还是公转,地球在持续接受着这颗恒星带来的能量,第二是地球的重力,无论地球上的物质是固态,液态,气态,它们都始终在地球重力的影响下,向大地施加着压力,第三是物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是不完全相同的,就比如水凝结成冰,沸腾成水蒸气这些东西相信只要有点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甚至稍微对世界有点认知,见过一年四季变化的人都明白这一点。

地球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始终都在太阳的照耀下,这一点非常普通,普通到科学家研究四季变化,研究地外文明、智慧生物的人都忽视了,可是这普通的一点真的那么不值得重视吗?不,这一点非常重要,重要到很多被那些知名科学家认为是奇迹的事情其实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而已,科学家认为是奇迹的事情是生命一次次从地球的冰期,从生物大灭绝中存活了下来,一次次重现生命的活力,直到现在人类建立起笼罩整个星球的文明。他们一次次感叹生命的顽强,可是地球始终在太阳照耀下这件事就完全可以证明那些科学家眼中的奇迹不过是他们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如果不是他们想错了,那他们就是在欺世盗名。

我用过几个例子来形容过这一个过程,首先的例子就是烧水,在火焰加热下的水壶中的水一次次自己结冰,然后升温,然后再结冰,再升温……科学家认为地球发生变化的过程不就是如此吗,地球没有从太阳照射的范围脱离开,但是科学家却是一次次将地球出现冰期,而冰期造成生物大灭绝这件事进行宣扬,如果你认为这些事是理所当然,那只能说明你们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

也许还有人说,如果灰尘遮蔽了太空,阳光照射不进来,那么地球进入冷却期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可能吗?地球的形状你忘了?地球的重力你不知道?灰尘在你眼中就那么完全没有任何外力就能自己悬在天空?灰尘可以遮蔽一片天空这是有可能的,但是灰尘飞起来有一个前提就是有温差存在,物质之间温度相差非常大,这才能构成足够大的大风,而灰尘如果要将地球的全部天空都遮蔽,那就要地球不断的有这样温度相差巨大的地方存在,可是天空完全被遮蔽,那温差又怎么会存在?

我们退一步,假设真有这样灰尘遮蔽天空的条件,并且地球上的气温并没有受到灰尘所受动力带来的升温或降温的影响,那么灰尘真的能将阳光的热量全都阻挡在外吗?隔热材料需要什么样的材质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需要对热量有较好的吸收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之间有良好的密封效果,那灰尘能有这种密封效果吗?有脑筋的人肯定知道并没有,灰尘之间的间距相比他们的体积来说非常大,如果说这都能隔热,那人们研究那些隔热,防火材料还有什么意义呢?整点灰尘不就行了。我们不妨再退一步,真的相信这种无脑的结论,灰尘没有温差助力也能悬浮在天空,灰尘之间有着相比他们体积来说非常大的间距依旧能够隔热,那这隔热的时间有多久呢?防火材料一般自身都有良好的吸热效果,这才使得他们包裹之下的物质没有承受高温的影响,可是灰尘能承受多高的温度不对周围产生影响呢?从灰尘的体积来说,承受很少的光线冲击之后他就要在这束光线的影响下开始高速运动,与周围的物质产生摩擦,而与空气剧烈摩擦的后果是什么呢?升温!无论是从高空坠落的飞行器还是外太空到来的陨石,大家都知道他们落地的瞬间温度是很高的。综合这些我们已知的事实,真的还有人相信天空中漂浮的灰尘就足以使得地球的温度降低吗?


地球的整体温度没有降低,那科学家发现的那些冰川活动的痕迹又是怎么出现的呢?说起这个问题,我就要说道物态变化了,地球的整体温度没有降低,而是在缓慢升高,那么物质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物态变化,就像人们知道的水在标准大气压,摄氏零度以下会结冰,高于摄氏一百度会沸腾成水蒸气一样,很多的物质都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在人们所知的绝对零度的时候,所有的物质都是固态,那么地球如果是在极为寒冷的环境下开始,那么在物态变化过程之中一些物质变成液体从高处流下,而有些物质虽然不溶于它却是因为失去和连接物质的连接点而被裹挟着向下方流去,那么它们能不能造成那些所谓的冲刷痕迹呢?不说有没有那些裹挟着的物质,难道单纯纯的液体流就不能冲刷改变大地外貌的力量吗?水滴石穿这样的道理传播率不应该有这么低吧!


在升温的过程中不断有这样的液体冲刷大地,所以就形成了所谓冰川活动的迹象,这就是那些科学家口中的冰期的真相,至于那里来的那么多的液体,相信有点天气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就不用说什么了吧。伴随着这样的过程,科学家口中原本像稀薄的热汤一样的海洋才逐渐拥有了比较丰富的物质,是物质丰富起来才有了生命的出现,而不是生命出现以后物质才开始丰富,可是很多科学家都喜欢把这些事反过来讲述,虽然现象几乎是同步的,但是里边的道理却是截然相反,否则科学家在思考地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又怎么会一次次需要突发事件来将事情理顺到合力的逻辑上呢?

物质承受温度高低的能力有差异,物质在同种状态(暨固态、液态、气态)下的质量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开始升温的最初阶段就是这些物质从高处向低处汇集的现象,这种现象会使得星球整体逐渐趋近于球形,但是因为固体状态下物质承受外物影响的能力不同,所以就有了很多我们课本中提到的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这种地貌,至于海洋中的地形,无非就是将陆地上的地形加上了水的覆盖而已。

温度的传播是从高到低,但不是直接从最高到最低,所以地球吸收的热量并不是直接在地面吸收以后就全部散发到了空气中,流入到了温度更低的宇宙真空之内,因为地球有重力,所以这些物质在地球重力的影响下一旦到达比它们稀疏的物质层,没有直接物质支撑他们向上运动的时候他们就会向周围活动,而这就会使得地球的暗面即使没有太阳的直射,也依旧会受到太阳的影响,而地球在自转和公转这样的过程中,那些温度高到一定程度的活跃物质就会不断向周围的空气层散热,将整个地球的温度缓慢提升,这个过程很慢,想象地球是四十六亿年开始,想象绝对零度在四十六亿年的影响下才到达我们现在的温度,那每年能提升的温度才有多少,人类的历史才多长,这对于人类来说漫长的历史相对于地球的历史,相对于宇宙的历史该有多么渺小,这点时间正常情况下地球才能提升多少度?

温度的传播不是只有气体中才存在,气体中存在的温度交流活动构成了地球表面的风霜雨雪等天气,而地球的固体之中则是促成了火山地震等种种重大的地貌变化,固体吸收存储热量的能力相对于气体来说要高,并不是固体的物质比气体吸热快,而是固体的体积改变程度较小,不会像气体一样吸收完热量直接就开始运动,使得热量迅速流散掉。阳光照耀到的地方固体的地面开始吸收存储热量,而在阳光不再照射那块地方的时候,失去热量补充的地面则开始散热,这种过程也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的,可是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是地面吸收的热量最终会完全散发到空气中,可是这些热量真的像我们学习的那样会完全散失到空气中吗?并没有,地下蕴含的物质很多,有些物质变热快,有些物质变热慢,这就会使得地面吸收的温度即使传播到地下也不是均匀传播,而是有高有低,在这种热量倒换的过程中,逐渐向温度更低,更加吸收不到热量的地底深处传播而去,而这些热量再次到达地表的时候,这片大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这些热量再次被源源不断的阳光带来的热量再次向地心深处汇集,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地心得到的热量会越来越多,因为大地之下的密封性很好,所以这些热量并不像空气中一样轻易散失。


物质在这种高温的情况下运动会加快,而物质运动加快也就意味着它们和与他们不同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机会就会变大,所以地心会拥有很多地表需要耗费很大力量才能获取的“合金”这一类的物质。物质运动加快,不同物质相互合成会消耗一定的热量,但是在地球始终接受着太阳带来的热量的前提下,地球的陆地终有一天会承受不住这股压力,而承受不住这种压力的表面则会在地心压力的推挤下开始了我们熟知的地震,在材质不同的影响下,有些地表会产生很大的裂痕,然后在新的物质堵住爆发口,漫长时间之后再次开始新的撑挤过程的时间里原本分开额的地表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这就是所谓板块运动、大陆漂移这些假说的真相,并不是陆地漂移了,而是陆地开裂液体涌入,这才使得陆地之间的距离变大,这就是我提到的“地裂”现象,地面裂开,但是地面的整体依旧承载着海洋,只是有些脑残的人却认为地面开裂之后陆地才开始漂移,我说的地裂根本就是歪理。实际上陆地没有漂,只是人类太渺小,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视角不足以理解这种距离变大除了陆地漂移还能有什么样的解释而已。

说起这种地裂,相信很多人应该能够理解所谓马里亚纳海沟地球吞水的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吧,因为地球地面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所以人们得出的海洋的数据存在着误差,这才认为地球在吞水,地球相比人类的体积来说确实有些大了,不过正因为地球如此的庞大,所以才能够容纳如此之多的生灵。

同样,体积如此庞大的地球都在温度的影响下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那么比星球体积渺小无数倍的生命又怎么会不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内?人类在研究古生物,特别是那些已经灭绝很久的古生物的过程中特别喜欢想当然的把现在的环境当成那些生物生存的环境,这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很正常,因为人类在这样的环境下活着,所以认为那些生物也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下活着才对,可是人类才出现多少年?为什么只出现了这些年,难道他们没有怀疑过之前之所以没有人类出现就是因为那种环境根本不适合人类出现吗?


讲到生命的开始,很多人都认同生命诞生于海洋,因为很多生命需要的物质在海洋中含量丰富,因为海洋的深处是阳光照射不到的,很多大型生命喜欢阳光,但是微小的生命却惧怕阳光,很多细菌在阳光下很快会被杀死,生命是从微小开始逐渐变得庞大的……所以科学家认为海洋才是适宜生命产生的地方,有丰富的物质,又没有光线的冲击,可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什么大型生命喜欢阳光?那当然是阳光中有他们需要的物质了,难不成生命从小到大就会将对自己有害还是有益的物质都搞不清楚?微小生命之所以会被阳光杀死是因为他们运动加快之后体内的液体很快会挥发掉,从而使他们的结构破坏,但是他们活动还是需要动力的,而地球上有哪种动力的起源与太阳无关?

说起液体被挥发,相信很多人又找到了生命诞生于海洋的另一个依据,那就是海洋中的液体多,所以生命必定产生于海洋。海洋是一开始就这样吗?并不是,从我们以往所知的地球发展史来分析,原始海洋非常稀薄,这种稀薄我们可以理解为物质种类较少,你真的相信这样的物质适宜生命的产生?那些科学家认为生命产生了,并且还使得海洋中的物质丰富了起来。很多人应该知道开水这种东西吧,从滚烫的岩浆到这种稀薄的海洋出现,这和烧开的水在冷却有什么区别,你认为你烧开的水放凉就适宜生命的产生?那人们为什么还要喝放凉开水,万一里边有细菌怎么办?

从我的绝对零度开始的角度来分析,地球在升温的过程中,熔点最低的物质最先液化,然后向低处汇集,但是这些流淌到低处的液体并不能构成生命,生命的主体是固体,而这种液体包裹之下,那固体拥有的动能(暨热量)很快就会散失掉,失去行动能力他们又怎么能生存下来?我描述过生命的产生,是一个特殊的组合能够将热量较好的保存并用以供给自身运动的物质团,这种物质团最重要的就是和周围的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又不会迅速将热量散发掉,而液体之中并不具备这样的性质,所以原始海洋不可能诞生生命。

搜图

编辑

第一批生命很粗糙,东西方的神话中都有类似的描述,东方神话中有那种踩个脚印就能怀孕的故事,有龙生九子孜孜不同的说法,而西方神话中则有天空之神,大地之神,泰坦神族,宙斯等堪称混乱的神与神之间的伦理关系,事实上最早的生命真的可能就像这些神话故事一样,成为一个物质团他们才能自主的活动,而他们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又会因为他们的活动造出新的物质排列,虽然是他们造成的,但是这些物质排列的能力却并不一定和他们相同。这些神话人物之所以会有非常奇特的本领只是因为他们自身拥有的物质会和周围的物质发生较大的反应,而这种反应的出现在发生的过程中则是会将他们的力量甚至身体进行改变,所以那些有特殊能力的神仙都要住在特殊的地方才行。

随着越来越多的物质加入到“生命”这个物质团之中,生命的性质越来越稳定,但是那些所谓的神迹却是会逐渐消失,他们能稳固存在是因为他们将冲突巨大的物质进行了中和,而这种中和后的物质在两种物质中都不会发生大的反应,所以生命越来越平凡。而生命越来越平凡还有另一个原因,生命需要物质才能存在,而生命要拥有庞大的种族就需要有足够多的物质基础,所以生命会越来越多的将生存区域中最多的物质作为生命的基础,就像人们研究机器人一样,开始的时候人们想让他有多种多样的能力,所以会用一些特殊的物质,但是随着排列稳定,制造它的人会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机器来代替自己劳作,所以制作的材料就要由造价低廉,易于寻找的物质逐渐将其取代,生命也是,独特的生命往往拥有特殊的能力,但是他们要扩大种群则必须平凡化。

物质加入生命这个结构团说起来容易,但是其中的过程却是很复杂,最初构成生命的物质是几种比较容易发生反应,并且能让自己活动起来的物质,太过稳定的物质他们发生不了反应,太过活跃的物质很容易从生命中脱离,而等到有一种物质开始活跃能够加入到他们之中的时候,很有可能另一种物质已经无法在这个结构中保持稳定了。生命需要活跃的物质,但是活跃物质在温度升高之后又太过活跃,所以“生命”这个物质团就逐渐缩减这些活跃物质在体内的数量,使得他们成为了现代很多人都需要,但是分量却并不大的微量元素,至于为什么这些生命需要的微量元素几乎海洋中都有,那知道物态变化这回事的人应该能够理解,物质在液体的影响下从高处向低处汇集,所以这里聚集了生命需要的物质,当然,这些从高到低汇聚的物质中还有一部分就是原始生物自身,整个地球都在发生变化,但是所有生物都能幸免?这可能吗?当然不可能,所以除了能将自己固定在陆地上的生命和及时逃到足够高的生命之外,很大一批生命都被带入了海洋中,在寻找食物困难,和自身动力丧失的情况下成为海洋对于后来生物的馈赠,当初构成他们身体的主要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了后辈生物需要的微量元素……

生物在拥有足够多的数量的情况下开始了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中生物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本领,能上天的,能下海的,能挖地的,能变形的,能变色的,能放电的,能防毒的,但是他们没有一种能够摆脱地球的重力,在地球那种承受热量缓慢但是不会停止的发生物态变化中,这些有各种各样的本领的生物都会因为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而发生灭绝和变异现象,能变异的只是少数,而大多数都会灭绝,生命如果不想灭绝要么阻止住地球发生那种变化,要么脱离开地球这个环境,这些进化出种种本领的生物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生物中开始有了一种能力并不突出,但是却能利用外物相助自身的生物“智慧生物”人类是不是地球这环境中唯一的智慧生物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智慧生物会经历的过程却是可以推演,智慧生物是这些同代出现的生物摆脱那种灭绝噩梦的希望,在能够将其他生物带离地球这个环境的时候必然会有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为了生存和其他生物合作,然后扩大种群之后开始传播相互之间的知识,随着知识含量的增加有些人想掌握更大的权力,随着权力在手,很多人想拥有更加悠长的生命,在研究长生不老这件事的过程中有了很多奇妙的发现,因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所以他们开始扩展生命的宽度,智慧生物降服一种种生物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也给予了那种生物将来能够看到不一样世界(在物种灭绝劫难到来时来到新的生存空间)的机会,智慧生物尝试更强的动力,如果成功,他们就有展望另一片天地的希望,如果这动力不够,他们就很可能会因为这动力带来的影响而提前进入灭绝的劫难,如果成功了,人们会想方设法携带更多的物资,用以保证自己的种群在到底新环境的过程中不至于见光死,到达新的环境,研究新的物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