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內卷,教師何去何從

當“雞娃”“牛娃”“青娃”“躺平”這些詞成爲描述當下青少年的高頻詞時,公衆內隱的沉睡的焦慮會被不自覺地激活,於此催生出來的就是凡是與自家孩子(切記,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有關的點點滴滴的事情,稍有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而梳理各種焦慮誘因,對孩子教育的焦慮應該是各種焦慮產生的基點。之所以這樣定位,源於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簡而言之,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就有可能爲終身發展奠定好的基礎(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就意味着有了較好的發展開端);孩子如果能夠接受好的教育,就可能進入高一層次的好的學校。這樣,孩子的發展就會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由此帶來的自然是好的連鎖反應......不同的價值投注,一言以蔽之,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對教育所持有的複雜的思想情感。

家長對孩子教育“欲說還休”的矛盾情結,經過“百川東到海”的彙集之後,最終聚焦到學校教育。衆所周知,學校教育的落實者是老師。在家長和社會對教育產生的焦慮(簡單梳理教育焦慮的表徵,大致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整體性、全民性的,各個階層都在焦慮,中產在焦慮,高收入羣體也在焦慮,普通老百姓也在焦慮;第二個特點特別糟糕,焦慮從孩子的低齡階段就開始。最初主要在小學階段,然後下沉到了幼兒園,其實對應的就是“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擇校競爭。)日漸強烈的大背景下,老師無一倖免地成爲受衝擊最大的。造成這種衝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內卷化的日益加劇。

仔細分析當下教育出現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喧囂與熱鬧,“劇場效應”——有一些人不守規則,站起來,然後所有人都必須跟着站起來,惡化了整個環境。——是主要的原因之一。由於佔有的社會資源不同,所處的社會地位不一樣,不同的人對教育投注的價值期許是不一樣的:處於社會底層,佔有的社會資源趨向於零的階層,因爲忙碌於開門七件事,他們無暇顧及生活以外的事情,所以,他們對教育的關注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對他們來說,因爲自身處境的舉步維艱,即使對教育投注極大的熱情,但教育也很難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子女的教育只能聽天由命;處於社會中下層者,由於自身處於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境地,以現有的條件自己想有什麼樣的大發展已經不可能。既然自己無法實現鹹魚翻身的目標,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希望通過他們實現自己未盡的理想。正是有了這樣的價值轉移與投射,他們對現實教育給予的關注度可想而知。只要有什麼風吹草動,都會挑動他們敏感的神經,由此引發的是寢食難安、坐立不安。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形成的思維定式是,教育是相對公平的,在沒有其他門徑能夠改變家族的處境的情況下,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既然如此,只要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不論是物力財力,還是精力上,都儘可能做到最大化。對他們來說,惟其如此,纔會換得一時的心理慰安。而爲了達成自己的夙願,除了自身竭盡所能地做着自認爲應該做的事情,還會把自己的價值實現投注到社會和學校方面。

這樣的情形,如果只是少數人的行爲,對教育的整體發展不會造成多大的衝擊;如果蔓延到全社會,成爲普羅大衆共識性的行爲時,教育很難保持其應有的安靜、乾淨和純粹。就教育的本意而言,通過教育,能夠獲得人生的幸福——這是教育的最高目標。僅就家庭教育而言,不是逼着孩子追求提高排名,或者一定要追求名校學歷,而是把孩子的生命安全、健康快樂、一生幸福作爲最重要的目標。可是,這種本應該有的,也是人之爲人最寶貴的東西,因爲受到實利性價值的裹挾而變味變質。在家長的心目中,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夠享受好的教育資源,這就爲實現振興家族、光耀門楣增添了更多的砝碼。一旦心願達成,不但彌補了自己內心的缺憾,還能夠在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中揚眉吐氣。基於此,在“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至理名言”的驅動誘導下,他們自會不遺餘力地爲孩子的教育創造條件。殊不知,對一個人的教育歷程而言,教育的成功是終點線的競爭,是不能輸在終點,而不是起跑線的競爭,更不可能贏在起跑線上就註定終生都是幸運兒。

因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初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關注由於感性佔據了制高點,這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全社會都對教育的發展給予高度的關注,投射極大的熱情。不過,這種社會性的教育情結的浸染,不是推動教育向健康良性的軌道上發展,而是把教育推向了一個畸形發展的怪圈。正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教育管理的最高層密集型地出臺各種管控和引導教育發展的文件,像大刀闊斧對校培機構的監管,“雙減”管理辦法的出臺,暑期託管的實施等。從本意上說,頂層設計的初衷是好的。不論從家庭層面,還是從學校老師角度,都希望這些政策和文件能夠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並保證原汁原味地發揮作用。可是,一切的美好設想遇到現實時,很難做到本色當行。就教育主管方出臺的各種管理辦法和措施在各級各類政府的執行情況看,越是下嫁到基層,背道而馳的現象越是嚴重。有的管理者在具體執行時,不是嚴格按照要求落實,而是組織團隊對文件措施進行研究,挖空心思地從中間找到有機可乘的疏漏作爲工作的抓手。於是,原本明令禁止的事情,由於有了尚方寶劍的保駕護航,反而變得冠冕堂皇起來;文件要求各級各部門需要嚴格執行的,因爲現有的條件不具備,所以只能擱置在一旁。這種反其道而行之帶來的後果就是,原來還相對有序的,不敢明目張膽做的事情,一下子變得無序而瘋狂起來。反映在學校裏,就是原本老師還能夠有短暫的休息一下子被無情地剝奪。

地下轉向地上,偷偷摸摸變得名正言順,除了社會環境,更主要的還是學校的推波助瀾。教育的內卷化,直接的主體是受教育者。但是細而思之,學校也是受到波及較大的。雖然用叢林法則描述教育生態有失妥帖,但是在某些方面卻表現出過之而無不及的瘋狂。學校要發展,必須出成績,有亮點。而要實現這些目標,教師不得不秉持“只要累不死,就往死裏忙”的敬業精神,不論是被勇毅,還是自主性地勇毅,既然在一艘船上,同舟共濟方可抵達彼岸。

教育的旨歸是通過教育享受幸福,教師身爲職業人,在從業過程中體驗職業的幸福感是職業和諧、社會和諧的最基本的體現。在倡導以人爲本的社會大背景下,在教育天空下生活的相關方,生存的質量、生命的成色保持正常和健康當是最基本的訴求。可是,在教育內卷化日益加劇的大環境下,由於受少數掌握教育話語權者的綁架,很多人都處於疲於奔命的生存狀態。如果這種境遇得不到及時的改變,不論是對教育,還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造成的災難都是無法估量的。在新的教育掌門人入主教育部之際,祈盼教育的發展能夠真正迎來春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