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铺就的人生命途 ——读李修文的《诗来见我》

以“诗”铺就的人生命途

——读李修文的《诗来见我》

李修文的《诗来见我》终于读完了。一部不到400页的散文集,李氏以其惯有的行文风格时而开阖激荡,时而温婉绵密。全书从“寄海内兄弟”始到“最后一首诗”迄,二十个短篇缀连在一起,看似独立成篇,但是内里贯穿的则是对生活、社会、人生和世情独特的感悟与觉解,而起到贯穿始终的红线就是“古代的诗歌”。

《诗来见我》,从书名看,它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诗歌以人性,增强了新鲜感,也激活了蕴藏在读者体内沉睡的阅读基因;而品读完全书方才彻悟,作者这里用的是倒转的技法,本意表达的是自己进入诗歌的世界里沉潜安放,在浩繁的诗歌世界里寻找思想交流和灵魂共契的伴侣。虽然那诗那人都以化作历史的记忆,但是在珠玑的文字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遗存的温度,仍然能够触摸到生命的律动。

展卷品读,作品把诗歌、诗人、作家和读者四个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其中,“诗歌”是作家运思行文的抓手,也是串连后三者的媒介。通览全书,进入作家的情感世界,诱发作者思绪和情感震颤的诗歌难以计数,有完整引述的,有“断章取义”的,有变式转引的。通过对已有古诗灵活多样的处理重构,让沉睡的文化精粹又重新恢复的生机与活力。从所引述诗歌的内容与体式看,有古体诗,有近体诗;有咏物诗,有抒怀诗。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承载着缘情析理明志的功能。而从诗歌透析社会世情的场域看,有关注社会的,有剖析心绪的,有描绘自然的,有透析人情的。把它们按照一定的编码组接,绘就的画卷绚丽曼妙,其所投射的价值从一个角度诠释了孔子之语:“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正是深谙此道,故作者在选诗入文时,不是兴之所至,而是情之所钟。

作为最能映射创作主体内心情感世界的文学样式,诗歌虽初始于具体的劳动生产,但是初民时代的劳动号子也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感受和生命体验的。正是因为“不平则鸣”,才有了“独抒性灵”的诗家语丰富多彩的呈现。从全书引入的诗人看,有在中国诗歌长廊里熠熠生辉的名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尽管当时所处的位置不同,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在诗坛占据的高度不一样,但是他们以生命的呐喊抒写的诗歌则是生命本色的本然呈现。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生命感喟,付诸文字,为后世留下的是极具温度和色彩的文化精粹。虽没有“字字读来皆是血”的穿透力,但是咀嚼品读文字,每个人都能够产生“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时空的跨越,可以用千山万水来描摹,但是千山万壑不可能阻隔浩浩文化径流的流淌。从唐诗宋词一路慢溯,品读入文的诗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律动。虽没有收到如饮仙露琼浆的快感,但还是具有启迪心智的作用。

斯人已逝,得失顺逆与穷达,每一位诗人都以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大地,感受大地的温存与厚重。当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体验留存后世,后人在读文识人中更能够获得面对生活和人生困厄的动力与勇气。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李修文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契机,才有了创造灵感的激活,进而有了精致散文的问世。不难看出,李修文对古诗词的解读不是共识性的泛泛而谈,而是以自己独有的风格与角度进行精神的耕耘;而从读诗的方式看,作者不是就诗论诗、以诗说诗,而是把诗歌与现世对接,既有对身边人与事的关切与悲悯,又有对古人命运生出入心彻骨的体悟与理解。正是这种多维度的营造,让作品表现出坚硬而饱满、悠远而贴己、苍凉而热烈的情感力度。在书中你能够从一个侧面人生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人生活与人生的某一个小小的切片,感受他们人在江湖的无奈与感叹,体味他们在樊笼中的挣扎与艰辛;在书中你能够隐隐感受到新冠对社会人情造成的创伤,能够深切感受作者为了生活遭受的苦难。穷山恶水的历练,借酒消愁的无助,功利价值绑架的世情凉薄,,当然还有社会底层人原始的古朴敦厚,以及他们为了活着苦苦的挣扎,把这些融入字里行间,让文字具有了质感。民间的质朴与商业的冰冷的二元对立,不是倡导回归原始,而是渴望淳朴人性的回归。从作品描述的内容看,李修文对现世人情世故的审视不是感性化的,而是把它们巧妙地融入到诗歌之中。“作家不仅展现这些诗句的心血与道路,更体悟他们意在言外的人生感怀,作家试图透过这些诗人诗句,以自身的真性情体味古人心意、世间冷暖,透视古往今来的人生苍茫,探索文章千古事的真髓本义。”

没有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清醒的自我解剖的意识,在尘世中奔突、在诗词在徜徉,也很难激起创作的冲动;没有对世情人世的客观理性的审视,在诗歌与现实之间很难找准共鸣点,很难写出语短情长的精美作品。李修文从自己读诗、阅世、观人的视角,用自己的方式把诗歌与现世之间的沟壑填平。在《诗来见我》的世界中沉下身子、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文字,在诗歌、诗人和作家围筑的三维时空中漫步,诗歌的曼妙、诗人的真性情和作家的睿智给感官带来的冲击感受各有风致。沉潜在文字的世界里,不管是以诗歌为佐料,还是以诗人为伴侣,亦或以作家为导师,他们都是过往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既有的定格。作为读者,面对一本书,在翻阅品读的过程中能不能收到“开卷有益”的效果,是不是可以达到“行万里路”的目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性。借助李修文的文字,我们找到一个回望历史的视角;通过李修文历史与现实、诗人与自己的二元重构,我们能够寻觅到一个审视自我、叩问心魂的契机。沉潜于书中,又不为书所囿,入乎诗中,出乎文外,惟其如此,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张元济老先生所说的“读书,是天下一等一的大好事”的真味。

李修文以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把命放在诗里,他让那些诗句有了热血和魂魄”;李修文以自己特有的文笔风格为读者书写诗与文、古与今、诗人与自己、生活与生命的繁复与多姿。要真正感受《诗来见我》的厚度与温度,“慢慢读,欣赏呀”不可或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