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吳亦凡粉絲爲何“情願退圈也不脫粉”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8月的開月大瓜非吳亦凡被刑拘莫屬了。

7月攪得滿城風雨的“吳亦凡事件”,終於在8月迎來了新的進展。然而,對吳亦凡的忠實粉絲而言,這實在不是一個好消息。

吳亦凡的微博未被註銷之前,當全網都在熱議他要被判刑多久時,在微博超話裏,仍然有不少粉絲表示願意等哥哥歸來。

實際上,早在警方對吳亦凡事件進行第一次公告時,就已經有粉絲表示“情願陪哥哥退圈也絕不脫粉”。

雖然目前該事件尚未有最終的官方定論,但從種種證據來看,吳亦凡違法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既然如此,爲何還有這麼多粉絲選擇相信和支持吳亦凡?

有人說,這種行爲像極了那些被電信詐騙的人,警察都勸到家門口了,但當事人卻還是執迷不悟、堅決要轉賬。

這種被洗腦的行爲背後,究竟藏着怎樣的心理?

在此,我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我們爲什麼會受騙》一書對此進行分析。

1、權威信任與自我偏見

7月中旬,吳亦凡事件開始發酵時,就有很多網友提到幾年前的小G娜事件。

當時,小G娜自稱是吳亦凡女友,公開了與吳亦凡的聊天記錄,還曬出了吳亦凡睡覺的照片。

但是,在這些證據面前,大多數人,包括六六、馬薇薇等知名人士都還是選擇相信吳亦凡,有的甚至爲此語出驚人。大V尚且如此,就更不用提普通觀衆的站隊了。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吳亦凡的翻車早有端倪,但當時爲何大部分人都選擇無視呢?這裏就要提到權威信任。

《我們爲什麼會受騙》一書就講到,建立權威有兩種方式:一是知識,即建立在專業基礎上的權威,比如科學家、醫生等;二是身份,即建立在所處位置上的權威,比如企業的領導、統治者等。

面對權威,尤其是一位成功甚至偉大的人物時,我們會不假思索、不由自主地選擇相信與服從。我們並不擅長質疑權威,相信與服從的傾向,讓我們甚至不會去思考爲什麼或應不應該這樣做。

翻車之前,吳亦凡是家喻戶曉的娛樂圈頂流,與他相比,小G娜、都美竹等實在是太普通了。

這樣一種懸殊的身份地位,很容易讓人產生“他要什麼有什麼,爲什麼要侵犯你一個普通人的權益”的錯覺,也就不難理解爲何在最開始,很多人會選擇相信而不是質疑。

在相信吳亦凡的人中,粉絲可以說是相信得最徹底的羣體。對粉絲來說,吳亦凡不是一個無關人員,他是偶像,是自己喜歡的明星。這樣一層關係,更是會讓權威信任產生最大的效力。

人的大腦具有慣性思維,當我們受某種傾向影響,形成觀點之後,就會關閉其他思路,產生固定的想法。

這種自我認知偏見會影響我們的傾聽能力,也會對行動造成一定的影響。其結果是,我們更容易對事情進行合理化解釋,往往也只看到能證明自我觀點正確的理由。

2、完美故事與動之以情

吳亦凡的風流史由來已久,但此前每次都能逢凶化吉、輕飄飄帶過。無論出現多少不利證據,總是能被解讀爲“陷害”、“編造”。

在粉絲眼裏,30歲的吳亦凡永遠都是純情大男孩。

無論這是吳亦凡自己凹的人設,抑或是其背後資本運作的結果,這種故事的設置可謂是深諳人性。

想象一下,一個有錢有名又帥的男人,內心卻十分傳統,只喜歡具有內在美的天使般的女孩,外表看起來很酷,卻會時不時地公開喊話“好喜歡你”……

這種瑪麗蘇式的故事,不正是迎合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幻想?

實際上,如果有細心留意,我們就會發現,在各種騙局中,以完美的故事對人動之以情是騙子的必備套路。

《我們爲什麼會受騙》一書就指出,我們靠兩套系統來處理現實:一是情感,二是理智。情緒反應往往是我們的第一反應,它會在理性認識產生之前就形成,形成之後“不可改變”。

作爲最古老的消遣方式,故事是人類理解並享受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克萊蒙研究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故事能夠激發人腦釋放催產素。催產素越高,人的同情心和集體感越高,對社交信息更敏感,讓我們更容易信任他人。

也就是說,越是具有戲劇性的故事,越能調動人的情感。

與邏輯相比,情感難言對錯。我們可能會積極接受自己可能犯錯的事實,但我們很難承認自己對某種事物的喜惡是錯的。

人的情感一旦被激發,往往具有壓倒理智的力量,從而對我們的行爲造成各種影響。

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何人們總是喜歡講故事,因爲故事能夠調動我們的情感,削弱我們理性思考的能力,行爲也更容易受他人影響。

3、沉沒成本與信仰需求

稍微對飯圈有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粉絲其實很喜歡曬自己粉了某某明星多少年。粉得越久,越有感情,對該明星越是熟悉,也就會越以爲自己對其瞭解很深。

所以,當該明星發生“塌房”事件時,老粉較新粉往往是更難以相信的一批人。

這裏就涉及到了沉沒成本。

當在一件事上投入過多時,我們會當局者迷,一直保持投入。也就是說,沉沒成本越高,我們抽身離開的難度越大。

比如,你花了50元買了一張電影票,出發之前下起了雷暴雨,你可能會想,不過50元,不看也罷。但如果是花了5000元買的票,你可能會選擇打車(加大投入),也要去到現場。

《我們爲什麼會受騙》一書對此總結道:我們對一件事的投入越多、越長,沉沒成本越可能會矇蔽我們的理智和知覺。並不是我們忽視了危險信號,而是這些信號對我們來說根本就不存在。

另外,出於思維慣性的影響,既然此前認爲是好的、正確的,那此刻按照此前的思路一直堅持下去,就是一種阻力最小的選擇。

這也就可以理解,爲何明星的真面目曝光後,要粉絲脫粉,尤其是老粉絲脫粉會這麼難。這些粉絲在該明星身上投入的時間精力、他們已經形成的思維慣性,都決定了脫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對粉絲來說,明星不僅是偶像,更是陪伴自己青春、能夠給予自己力量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偶像已經和宗教一樣,成爲了粉絲的信仰。

人類對信仰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需求,我們渴望相信一切皆有意義,渴望萬事皆有其因。人類總是需要相信點什麼。

所以,即使有再多不利的證據出現,粉絲也會持續追隨。因爲一旦承認了,就意味着我們在否定自己此前的信仰,否定了一種無比重要的、自我保護的現實。

“我們信奉的都是我們認爲最真實的東西,沒人會希望被騙。”

鑑於以上種種,或許我們對“粉絲爲何還會繼續支持吳亦凡”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當然,這些也不能成爲粉絲爲自己的行爲開脫的理由。

瑪麗亞.康妮科娃的《我們爲什麼會受騙》一書,是一本抽絲剝繭揭示騙局設計原理的著作。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能瞭解到騙子是如何設計騙局的,也能知道爲何我們會毫無自覺地掉入到陷阱中,甚至執迷不悟。

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被騙,但騙局也常常隱匿在我們的周圍,欺騙與被騙的故事也從未斷絕。

沒有誰能夠保證自己一生不被欺騙,但至少我們可以瞭解多點知識和套路,防止被騙。最起碼,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爲與認知,多一絲理解,也就多一分平和,無論是自我內心的平和,抑或是對他人的平和。

這本《我們爲什麼會受騙》,或許就是不錯的入門。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