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勝心強,輸不起,怎麼辦?


情景:孩子好勝心強,輸不起,或者哭鬧,父母應該怎麼辦?

首先:對自己心裏說一句:太好了!每一個問題都伴隨着資源的到來。

分清三件事的:別人的事,自己的事,老人的事。

    別人的事:孩子有了自我意識萌芽發展,好勝心強,需要要經歷一個成長點,

自己的事:做爲父母,不因此焦慮或者覺得不好意思,才能更理智幫助到與支持孩子。

分析:

孩子輸不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路易斯在《你的6歲孩子》一書中曾經寫道:6歲孩子的招牌特徵,就是他想要當第一,要被衆星拱月,要得到在場任何一個成年人的關注。

      中科院博士羅靜也曾在一檔節目當中表示過,孩子在3、4歲的時候就開始有爭第一的表現,孩子勝負心強,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孩子在、4歲的時候自我意識充分萌芽,但是卻還沒有建立起對自身的正確認識,所以就很容易產生“我是最棒的”,“所有人都應該關注我”之類的想法。

      再加上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經歷過那麼多挫折,心思很直白,自然在接受到打擊的時候,就會有哭鬧等負面情緒,畢竟我們大人在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也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

而且孩子如果有輸不起的心理,家長反而應該高興!

孩子好勝心強,做一件事情就會更想做好。

“快樂教育”的創始人斯賓塞有一個侄子,他很疼愛,在一次學校組織的長跑比賽當中,他的侄子輸給了同學強尼,並且遭受到了強烈的羞辱。

斯賓塞在知道這件事後就問侄子:“想不想跑贏強尼?”孩子自然不肯服輸,擦乾臉上的淚水,斬釘截鐵的回答說:“想!”

然後在接下來的每一天,斯賓塞的侄子就開始堅持跑步,不斷鍛鍊,終於在下一次長跑比賽中,和強尼並列第一。

      雖然孩子輸不起這個行爲並不值得提倡,但是究其根本這還是孩子內心積極向上得到表現。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好勝的內驅力可以激發人的成就慾望。

只要家長引導得當,是可以做到將孩子的負面情緒轉化爲正面向上的動力,以此來對抗失敗帶來的挫折感的。同時如果孩子還非常小,可以在她的能力上,給她幾次成功的體驗,這對孩子未來的自信心建立很有幫助。

家長究竟該如何引導?

一、不要只關心結果

尤其是在孩子6歲前性格養成的這段關鍵期,家長在表揚孩子的時候,更是應該注重表揚孩子完成一件事情過程的行爲,這樣才能做好一個正向的引導,避免日後孩子成爲一個只注重結果,在過程當中卻不擇手段的人。


二、幫助孩子梳理情緒

孩子在一個比賽當中輸了的時候,自然會有很多的負面情緒,有時候還會發一些小脾氣。

那麼很常見的一個狀況就是,本來是孩子正發着脾氣,家長最開始還能好好的勸孩子,但是勸着勸着就對孩子一頓罵,比孩子發的脾氣還大。

家長在勸孩子的時候,其實很有效的一招就是用利用“共情”,例如:

我知道你現在覺得很難過,努力了這麼久,結果還是輸了,如果是我,我也會覺得很難過;

你剛纔是不是很緊張,怕自己做得不好,所以纔不肯做是不是?

讓孩子知道你是理解他的,當孩子知道你是可以信任的時候,自然也就會更“乖順”,不會“張牙舞爪”了。

三、一起商量怎麼解決

    處理好情緒之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一個可行的方案,而不是用“沒事沒事,這也不是什麼大比賽”,“輸了就輸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你永遠是媽媽心裏的第1名”這樣的話搪塞過去。

這樣做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將孩子的求勝心泯滅掉,讓孩子形成是輸是贏都無所謂的態度,那麼之後孩子在上小學中的時候,也會有考第1名也行,考第299名也行的態度。

      家長應該做的事,是和孩子認真的總結一下問題在哪裏?在下一次遇到這樣問題的時候,應當如何解決。

合理利用孩子的求勝心來激勵孩子不斷向上,不是讓孩子接受失敗,或者是嫉妒別人。畢竟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孩子會接觸到更多同齡的小朋友,很多的事情在無形當中就會有“比較”,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勝心,讓孩子輸得起,不嫉妒,纔是對孩子更好的教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