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1000 什么是品德、原则和思维方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当你不问我时间是什么的时候,我认为我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当你问我时,我却不知道了。” ——圣·奥古斯丁

其实,除了时间,还有很多抽象的词汇都是类似的情况:我们认为我们明白词语的含义,但是当让我们给出词语的含义的时候,我们似乎忽然不知道如何作答。比如:正义、公平、道德、成长、勇气,比如品德、原则、思维方式等。

不知道并不意味着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影响。事实上,我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这些词汇与我们的生活是大有关系的。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词语做出简洁明确的理解。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对品德、原则和思维方式做了详细的阐述。

1.品德

史蒂芬 柯维读了美国近200年来的文章、资料等中,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盲目积极乐观(PMA)。由此衍生的行为和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以及“预则立,不预则废”等等。但另一些却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例如运用技巧赢得好感,假装对他人感兴趣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

因此,近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有关如何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径。但这种用“阿司匹林”和“创可贴”来治疗心灵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时又会重新浮现。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品德曾经是社会的公认的成功必需的基础,但是一战后情形发生了变化: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怎么样,所以从追求内在转向了追求外在认可。

2.思维方式

“Paradigm(思维方式)”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

它是一份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假设你想去芝加哥中心区的某个地方,地图本应该帮助你到达目的地,但是由于印刷问题,你得到了一张标注为芝加哥,实际上却是底特律的地图。你可以改变行为,改变态度,但是无法到达正确的地点。

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抱着积极的态度,不管到了哪里你都高兴。但关键是,你还是走错路了。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方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

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态度与行为源自这种假定,对事物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3.原则

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书中这些原则,并非一些深奥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可以说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几乎都涵盖了它们。这些不辩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就好像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不分种族肤色,人人具备。即使被社会流俗或个人否定而隐晦不彰,但它们依然存在。

比如“公平”的原则,平等与正义的理念便由此而来。虽然每个社会对何谓公平以及如何维护公平的看法都有很大差异,但基本上都承认该原则的确存在。

“诚信”与“正直”的原则是人类相互信任的基础。有了信任,才有可能互助合作,实现个人与群体的持续成长。

“服务”的原则,即贡献自我,以及“讲求品质”或“追求卓越”的原则。

“潜能”原则是指人类可以不断成长、进步,释放潜能和施展才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成长”原则,即潜能得以释放,才华得以施展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耐心”、“教育”与“鼓励”等原则的配合。

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是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在某一情况下适用的实践未必能在另一种情况下适用。就好比父母不能将教育第一个孩子的方法照搬到第二个孩子身上。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个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机构。

有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建立思维方式或者绘制地图,然后借此观察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是地图不等于地域本身,它只是一种“主观的事实”,是对某一地域的描述。

书中一则小故事 :

两艘演习战舰在阴沉的天气中航行了数日,我就在打头的那艘旗舰上当班。

当时天色已晚,我站在舰桥上瞭望,浓重的雾气使得能见度极低,因此船长也留在舰桥上压阵。入夜后不久,舰桥一侧的瞭望员忽然报告:“右舷位置有灯光。”

船长问他光线的移动方向,他回答:“正逼近我们。”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船长命令信号兵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向20度。”

对方说:“建议你转向20度。”

船长说:“发信号,告诉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转向20度。”

对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转向20度。”这时船长已勃然大怒,大叫道:“告诉他,这是战舰,让他转向20度。”对方的信号传来:“这是灯塔。”

结果,我们改变了航道。

如果我们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4.三者之间的关系

品德、原则和思维方式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思维方式是决定我们的行为、态度和决策的认知、理念和模型。

品德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原则是思维方式的中心。三者共同成就一个人的外部世界。

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深入的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成的,进而创建自己的思维地图了。

互动话题:你了解品德、原则和思维方式的概念了吗?有什么困惑和问题,欢迎留言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