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逐水而居

1

常看到這樣一種場景,在非洲遼闊的草原上,一羣羣奔騰遷徙的羚羊、角馬、野牛安靜地來到流淌的河邊,爭先恐後又小心翼翼俯首飲水,不管身後有多少覬覦,也無論水中是否鱷魚出現,那裏白雲詭譎,水草豐美…

這種地球上僅存的原生態圖景,卻是一萬年前發生在北非尼羅河、西亞幼發拉底河、南亞印度河和東方黃河沿岸等文明發祥地的諸多場景,完全呈現着一種自然生命踊躍的狀態。靜靜的河流,人類逐水而居,水,哺育和繁衍着生命,那些浣了衣汲了水,頭頂陶罐或手提木桶的婦女走回家去,由此,人類也從矇昧與野蠻中流淌並灌溉出了文化。

水是有生命的,也有它的性格。大江大河都從高原出發,蜿蜒娟纖,像美麗的小姑娘,一路歡笑,一路招展。走着走着轉眼又變成了調皮少年,高山流水,激情跌宕。進入峽谷受了約束忽然性情大躁,如撒潑咆哮的悍婦,濁浪排空,恣肆抓狂。發飆之後也許累了,在平原地帶放緩腳步,變成了沉穩的老婦,笑意漾漾卻靜水深流。當有一天,終於來到大海,大徹大悟,發出河伯觀海的感慨後,毫無聲息擁抱大海。

2

在遠古,河流是一切生命慷慨又威嚴的主人,來者不拒,人們不得不對它頂禮膜拜,甚至在洪水氾濫發脾氣時,逆來順受或者遠徙他方。人在與自然的掙鬥中是弱小的、無力的,於是寄希望於一個諾亞方舟或者一個龍的圖騰庇佑,羸弱的心才得以慰藉。

這位主人太隨意太任性,喜怒無常,又放蕩狷狂,高興不高興都能抹掉一切。

人們又開始恨水了,這種愛恨交織的敬畏心理,伴隨着整個人類的進化過程,在同惡劣的自然環境相處中,人們愛它也恨它,讚美它也詛咒它,這是一種多麼複雜的感情。

當人們發現了河流的性格,便試探定居下來,開始了幾千年的小心相處,甚至與洪水睚眥反目、殊死搏鬥。這種糾纏,也讓人們感受到了自我的弱小,便族羣凝聚起來,我們的文明史就從大禹開始。

幾千年來,對水的依賴、渴求、利用甚至馴服,竟成爲中華民族的一種生存偉力和命運,這種神祕的命運至今還徘徊在乾旱的北中國。四川的都江堰,是人類第一次用人工分流的方法抗洪灌溉,這在無法攔截河流的當時無疑是個奇蹟。

至今我還感嘆民族性格中這種既信神,又不依賴神的微妙心理,他們磕頭焚香,祈求風調雨順歲月平安,洪水來臨時,知道神也靠不住,便義無反顧,去赴湯蹈火,力挽狂瀾。

在與大自然,尤其是洪水的爭鬥中,也塑造了整個民族性格,勇敢、頑強,不屈不撓,一往無前。追根溯源,我們找到很多儒家一統之前的遠古神話,無一不湧騰着戰天鬥地的精神。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精衛填海、愚公移山…融匯了人類多少寄託。

有意思的是,這種淬鍊出來的民族精神,又與大河百折不撓的性格何其相似,也許是大自然暗示或教會了我們什麼。

3

有一張圖片,1952年10月,在鄭州邙山小頂山,開國領袖曾在這裏登高遠眺黃河,遠處是鄭州黃河鐵路橋。

一代偉人很少見地沒有時常的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只是平靜地坐在土坎兒上,雙手搭膝,側臉向着一脈流派的黃河,目光憂慮深邃。他在想什麼呢?

是在想剛剛解放,滿目蒼夷、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在想喘息未定、戰火又起的朝鮮戰爭?還是想眼前這條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害無一利的災難深重?抑或胸中泛起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詩情感慨?

不得而知,我們無法想象當時他怎樣的複雜心情,只能從他微皺的眉頭,凝重的神色和端莊的神態揣測,茫茫九派流中國此時在他心中捲起的狂瀾。黃河,這條濃縮和代表大河歷史,無數次潰堤改道,每次發大水,都如洪水猛獸,黃泛千里,吞噬着幾萬、幾十萬餓蜉遍地,屍橫遍野的生命,心中肯定一樣的水深火熱。

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隨後就有了轟轟烈烈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水利大建設,連綿三十年,向自然索取開伐的三十年。

這是一場在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史上艱苦卓絕的大會戰,用最原始的人拉肩扛,在一窮二白的土地上點化了八萬多星羅棋佈的水庫堰湖,硬是初步遏制了困擾中國幾千年的水患災難,也爲幅員遼闊的農耕輸送了血液。

水利發電時代,也爲農業國涅槃成工業國提供了孵化支撐,過去的築堤、導流已發展到對大江大河的攔河、截流、改道等。以黃河小浪底水庫和長江葛洲壩工程爲代表的大型水利樞紐都兼具蓄水、防洪、灌溉、抗旱、養殖、發電等綜合性功能,深刻影響着當地的環境、生態和經濟發展,對大地血脈的調控起着心泵性的作用。

與被動築壩御洪齊驅並駕的,是主動的引水工程。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舉世聞名的淠史杭灌區,史詩級的南水北調,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等江河聯繫,成爲系在華北腰間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綠格子水裙。

我的家鄉,就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的丹江口水庫所在地,粼粼清水,浩蕩北上,這裏是中國糧倉。

值得一提的是,震驚中外的河南林縣“紅旗渠”,是在當時極爲困難艱苦的條件下,林縣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險灘峽谷中開鑿出一條“人造天河”,被驚呼爲人間第八奇蹟。

崇山橫天,人微如蟻,那是怎樣的艱苦卓絕,又是一種怎樣的改天換地!

有這樣一首詩寫道:

你的老師說,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

天破了,自己煉石來補;

洪水來了,不問先知,

自己挖河渠疏通;

疾病流行,不求神蹟,

自己試藥自己治;

在東海淹死了就把東海填平,

被太陽暴曬的就把太陽射下來;

誰願意做揀選的石子就讓他去吧,

誰願意做俯伏的羔羊也讓他去吧;

誰願意跪天子跪權臣就讓他去吧,

誰想不問蒼生問鬼神也讓他去吧;

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

到處都是不願做奴隸的人。

這就是這個民族不可褻瀆的東西。

4

滄海桑田,中國用人定勝天的七十年時間,快速走完了西方二百餘年工業化革命歷程。一路走來猛然回首,在認識、利用、索取、改造自然方面高歌猛進,唯獨,把保護遺忘路上。

中國曆來是個有理想主義傳統的國度,富有浪漫情懷、寄情山水的風尚,面對跨河而築、被鋼筋水泥包裹的冷冰冰城市,忽然的陌生,讓不安的心一時無處安放。

人與人,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發展的目的又是爲了什麼?久違的田園牧歌,在小康的人們心裏開始懷念並矛盾起來。

有一批從美國哈佛歸來的學者,摸透了國人心理,倡導無需人工干涉的自然排水系統,主張人們迴歸大自然。遊說列國,承攬業務。

那麼,這是一種怎樣的迴歸呢?

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問題,就要拆除人工防洪堤、泄洪渠、以及停建一切水利大壩工程,甚至可以不要南水北調,讓所有河流自然迴歸鵝卵石和沙灘楊柳林掩隱的蜿蜒河漫灘,如此,下雨土地就能吸水,乾旱時樹林也能自我調節,形成海綿城市。提到關鍵的洪水問題,學者坦蕩,淹掉的地方只佔國土很小一部分,讓它自我恢復。與一場毫無勝算的大自然對賭,只能願賭服輸。

總之,要改變人們的審美,大自然是最美的,人爲干預的鋼筋水泥要砸,砸,用大腳徹底地迴歸自然。

當然,我以最大善意來理解學者們的理論,畢竟這世上認識不同觀點不同,對自然和社會領域的處置和管理方法也不同,就如新冠疫情時中西方對戴口罩態度也差異迥異。所以,方家之言,只能是他山之石,去蕪存菁,去激濁揚清。

值得玩味的是,我們一些地方決策者有位列各部門的袞袞諸公,卻對海歸格外青眼,奉爲圭臬,承歡之餘,於是真的就砸了。

讓我瞠目結舌心疼至極的,不僅僅是砸掉的幾億、幾十億白花花銀子。

我想起了世界第一大河流亞馬遜河——一方面是全人類保護着的熱帶雨林地球之肺,一方面是巴西悶熱潮溼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洪荒之地。

也讓我想起了遼闊的非洲大草原,那裏自然平衡,卻有許多赤身裸體的原始部落。

遠方之哭,我更看到了深山、高塬、以及北中國乾旱缺水地方的人們,那乾裂的嘴脣和伸出的枯槁之手。

學者雷語,主要還是刺痛了我們深藏的久遠記憶,那兩千年前就已樸素問世的“道法自然”。

其實也不用拿古竹簡來詰問今天的二十一世紀,顯而易見的是,水土涵養和防洪排澇真的是不共戴天?

5

2021年7月17日開始,一場千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了河南鄭州以及新鄉等北部城市,據測算光鄭州的降雨量是西湖的300倍,如此浩大的降雨傾覆而下,已經超越了目前防洪設計頂配極限。

城市如海上瀛洲,大壩決口,良田被淹,汪洋一派…

一場遠古女媧補天的神話場景真實地呈現在眼前。但神話畢竟是神話,大水中,除了災區人民扶危濟困、團結互助的奮勇自救,一方有難,八方調動的集體意志再次凸顯。中國素有民本思想,這些危難之時見真情的鏡頭,溫暖和感動着大水中的人們,也激勵着全體國人挽臂而起、千里馳援。這場景,與去年武漢疫情爆發時的情景,何其相似。

一場大洪水,讓東西方認識與價值觀,在濁浪滔天中再次翻湧、碰撞、畢現。我們的桑基魚塘呢?我們的田園牧歌呢?哀鴻遍野的洪水中,科學,這個人類最客觀、被尊崇的學問,也再次被拎出來接受拷問。

在寰宇大自然中,疾病和災害,是所有健康生命的天敵,人類微小如微生物,一切必須遵從和麪對自然規律。

正因如此,人類越挫越勇。從古到今人們築起了無數道防禦長城,經歷了太多磨難,是什麼會使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讓自己退回原始,束手待斃或自廢武功?

趨利避害,是一切生命的本能,只是人更智慧,更心疼自覺和改造自然,新的生態文明,將替代野蠻的初始工業文明,這何嘗不是自然的進化,人類的昌明?

忽然發現,一路走來,從天人合一到人定勝天,再到天人和諧,我們像河流成長那樣,已經走到了環境友好、生態平衡這個圓融大循環的大海邊。

這裏海天呼吸,雄渾包容,浮游生動,共生共榮,呈現着自然生命的踊躍,其中也容納着地球上不同人種的紛爭。

有個段子:

村長家種芒果。地主家栽番茄。農民家播蘿蔔。佃戶家負責守冢、清運垃圾。一個村子分工明確。

有一天農民不幹了,也種價值高的番茄,甚至栽種了效益豐厚的芒果。佃戶更不幹了,淨幹苦力卻收益全無。

村長和地主叱罵農民和佃戶壞了規矩一派幻想。

農民和佃戶指責村長和地主有違平等一廂情願。

最後農民貪多嚼不爛,諸事不利。佃戶把番茄弄成了櫻桃,地主把蘿蔔種成了樹,都亂套了,村長氣不過,自己躺進了墳裏。

這是發生在這個星球上的事,有一天大自然會教大家如何共生共存。

這個夏天世界不平靜,極端洪水和疫情依然困擾着我們,好在東京奧運會迎着困難逆勢舉行。“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體現着人類不懈追求的新格言,在疫霾中誕生了。

從遙遠的太空俯瞰地球,那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水晶蔚藍。在這個星球上,人類來自大海,終究要歸於大海,相信有一天,不同膚色的人們在海灘漫步,會握手言歡,來,我們坐下談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