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原因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人和青年討論了引起人們不幸的原因,並直接拋出了以下論點。

1、不幸,都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並且你其實是從中獲益的。

初讀時,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幸福,怎麼會是自己主動選擇讓自己不幸呢?

書中的哲人講述了他的一位年輕的朋友的故事來說明這個論點。

這位年輕的朋友一直夢想成爲小說家,但卻總是寫不出作品,也從未參加過任何比賽。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實際上,他是想通過不去比賽這樣的方式來試圖營造一種“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的可能性。一旦他寫出了作品,就要面對被人評頭論足的局面,更讓他害怕的是不願看到自己的作品平平無奇而在比賽中落選的挫敗。

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時間,我也是可以的”、“我是有這種寫作才能”的幻想中,來滿足自己虛幻的自戀,也就是我們說的原發性獲益。

你可以想象,或許再過五年或者十年,他又會開始使用“我已經不再年輕”或者“已經有了家庭”之類的理由了。

2、不幸,不在於發生了什麼,而在於如何解讀。

我想,你也許也聽說過“半杯水”的寓言。

很久以前,有兩個疲憊不堪的旅人從遠方來到了一個村落,有位老人分別遞給這兩個旅人半杯水。

快樂的人說:太好了,終於有半杯水可以喝了。

消極的人卻暗自嘀咕:怎麼只有半杯水?這點能有什麼用?

樂觀者稱半杯水爲半滿,悲觀者稱半杯水爲半空。

同樣的半杯水,有的人看到擁有的那一半,而有的人卻看到的是缺失的那一半。

發生同樣的事情,兩個人的看法感受完全不同,而這取決於你的內心如何解讀。

3、不幸,不在於過去,而在於現在是否願意爲自己負責。

近年來,心理學風靡全球,原生家庭成爲很多人尋找不幸原因的主戰場。

阿德勒的個體獨立論認爲,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很重要,但是,一個人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TA有行使自己權力的時候,比如,當你長大了,獨立生活了,只要你願意爲自己負責了,不幸都會成爲過去。

阿德勒認爲,人們並不是因爲過去的心理創傷而痛苦,而是在實現當下目的的過程中,產生了痛苦。也就是說,人不是受過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爲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採取行動的。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到的阿德勒的目的論。

這些觀點,爲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窗戶。

4、不幸,在於沒有改變的決心。

有人在看了日劇《我的家裏空無一物》後,決定不再忍受家中凌亂不堪的物品,迫不及待地也想嘗試下斷舍離。但是最終也只是停留在腦海,遲遲沒有行動。

有人在聽了馬雲的勵志講座之後,立刻變得熱血沸騰,然後心中暗下決心,決定要立即改變。但是幾天之後,激動熱血降到零度,迴歸原樣。

這是因爲,他並沒有真正下定改變的決心!一個人是否能改變,這取決於本人改變的動力,而不是周圍人的鼓動。

一旦你有了堅定的動力,你從何時開始,都是可以改變的。

5、不幸,在於你始終在說,而沒有行動。

高爾基說:在生活中,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行動更重要、更珍奇了。

誠然,只有行動才能給生活增添力量。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拉開距離,就在於行動力。

否則,你只是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裏,呈現出來的只是自我欺騙的虛幻的海市蜃樓罷了。

所以,不要尋找不幸的原因 ,而是選擇爲自己負責,趕緊行動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