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 解读-抗住就是本事

▎ 2021年解读的第 16 本书,全文 2985 字,预计 8 分钟

本书的作者是冯仑,万通集团的董事长 | 企业家 | 商界思想家。

创业是一个泛概念,做一门小生意、做大生意、创业、做企业、企业家虽然有包含关系,但圈内能定位企业家的人,一定是对行业、对社会、乃至国家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冯仑是中国最早一批创业的企业家,他们成立公司那会,公司法都还不健全,他在互联网圈子爱分享,愿意和年轻人互动沟通,后浪们亲切的叫他冯叔。

当然,如果你对文字不敏感,想了解冯叔,可以推荐俞敏洪主持的一个访谈节目「酌见」,有一期就是采访冯叔的,腾讯视频可以看,之前我在「解读-酌见」中也有提到过。

这本书,冯叔回顾了自己 60 年的人生经历、30 年的商海沉浮,梳理了一套关于人生和商业发展的方法论。

说实话,看懂的很少,就像年幼的父辈常给我们讲一堆大道理,最后加一句,长大后你就会明白,没想到,很多事情,真的长大后就慢慢地明白了。

请允许我把能看懂的很小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 如果一个人、一件事本质是好的,时间就能帮上忙。做企业、做产品,也必须是个好企业、好产品,时间才能帮到你。

之前有一个段子,我不知道真实性,不过确实让人看完以后会陷入沉思。

很多年前,听说有两个985/211毕业的高材生毕业,一个去了腾讯,一个去了雅虎工作,都非常上进。但是很多年后,在腾讯那个小伙几乎财务自由,在雅虎那个小伙,面临裁员。

一个人或事本质的好坏可以站在道德的层面去理解,其实也是可以从趋势的角度去理解,方向对了,努力、坚持才能欣慰。

有的人说,贵在坚持,重在参与,我想说,人有几个 10 年?你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谁能还你青春?

人生本可以一路开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你非要说 NO,去经历磨难?

▎ 熟人多的地方、熟人多的公司,执行力度一定就不好。

熟人圈这是一种文化,是中国社会固有存在的形式,不会消失,会持续合理地存在下去。

我大学毕业以后,就生活在城市里面,我们姑且的认为,省会城市为「城市」的概念,我的父亲辈,生活在老家,我们姑且的认为,县城及乡镇为「老家」。

父母节假日经常来我这边玩,我就带他们去周边走走,看看花花草草,他们总是东张西望,我一直以为他们在感受城市的气息,享受这一切看到的眼界,直到父亲说「逛了一天怎么也没见到一个熟人呀,我在这边的朋友也不少呀」

我当然觉得不足为怪了,我在这个城市待了这么久,几乎从来没有在路上遇见过熟人、同学、同事。

有一天,在小区遇到了一个我们学校的校友,我们居然在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的不同单元居住,这都 3 年过去了,从未再偶遇过。

在城市生活就是这样,找工作我在互联网平台上找,不求熟人推荐;买东西,我在互联网平台上找,不求熟人推荐和带货;办事情,我按政务部门的规定和流程办事,不求熟人帮忙,效率也不低……

在城市生活就是这样,可能大家都很在意时间,又四处充满资本的气味,怎么效率高怎么来,反而不找熟人成了效率最好的处事方式,而且因为是陌生人,也可以直观地表述自己的感受,不用拐弯抹角,效率也提升了。

而父辈们,做任何事情,脑海中第一反应都是找熟人,车买保险,找熟人推荐;买个手机,找熟人拿货;办个事转 18 个弯,也要找熟人帮忙,A 找到 B,B 找到 C,C 找到 D,最后 D 帮 A 解决了问题, A 和 D 却不认识。

在城市里,我们讨厌这种方式,当我每年春节回到老家,却发现,这种熟人圈,在那里是效率最高的解决方案。

我车胎坏了,我爸打个电话,熟人把车开走解决;办个身份证,我爸打个电话,熟人帮忙处理;买点土鸡蛋、土鸡肉,我爸打个电话,熟人也是分分钟给你解决了…

我们不能说哪个方式好,在不同土壤中,就应该有适合的方式存在。但在开公司这件事情上,还是建议避开熟人,提高效率,有话直说,会好很多。

▎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出现有意思的产品和服务,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生意当中,我们应该坚信,跟着市场走,跟着钱跑,在规则范围内跑得快,机会就多。

我们要借助市场神奇的力量,发现机会,创新产品,提供更多的服务,发展企业,也解决社会问题。这就是市场神奇的魅力。

有一句更简短话,「有需求,就有市场」。

虽然现在国家在推「双减」政策,我想只要小升初、初升高、高考这些竞争关系还存在,市场总会变着花样的去服务需求。

▎ 所谓悲观是建立在视野狭窄的基础之上的。

看自然史或进化史,就会发现,任何一个灾变,它对于一些物种是一场灾难,对于另外的物种而言,就是机会。

比如说小行星撞地球,恐龙灭绝,哺乳动物才真正出现。如果恐龙还统治世界的话,我们这些哺乳动物是不可能出生的,所以永远有机会。

之前听罗振宇聊到一个观点:抽烟对身体不好,你看到的是,对他人的伤害,当事人却认为,这不仅仅是抽烟,这是他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解决无聊、焦虑。

一个学生,他逃课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不是问题,这是这位小男孩所想到的解决方案,什么方案?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逃离是最好的方案。

所有你眼中见到的问题,也许都是那个人想了半天的解决方案,只有你觉得是问题而已,所以如果你今天坐下来跟人家很认真的在回答,我们要怎么样帮助你戒烟,怎么样帮助你戒酒,没有用的,那是别人的解决方案,你知道吗?

你拿走了这个解决方案,他就必须直接去面对真正的问题了,那会更痛苦。

▎ 有个统计学家统计过一条河。这条河平均深度1.5米,他一想,自己身高1.8米,是可以过去的,结果就被淹死了。

这是平均数思维,平均数不是 100% ,我们有时候虽然在挑战一个大概略成功的事情,但非常小概略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并不是不会发生。

比如你每天坐地铁上班,时间很有规律,虽然地铁坏在地下的概略很低,但并不代表不会发生。

我们做事情、安排事情的时候,虽然不能考虑万全,但尽可能多地去考虑一些突发情况和预案,对自己是没有坏处的。

▎ 如果今天粮食是有限的,一定给那些吃了还能找更多粮食的人,不然每个人都吃,第二天都饿死了。

但是,我只给 10 个人,这 10 个人吃饱,去别的地方找出来更多的粮,剩下的人还有可能活。

这个故事很通俗,大家都能理解。你完全可以映射在职场上看一看,每个月公司工资支出是有限的,那么老板一定愿意把支出花在那些能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的人身上。

交朋友也是一样,为什么有钱人的「人脉」好,因为他的朋友认为,投入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关系,他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粮食。

简而言之,一个观点「利他,多利他,持续利他,就会得到跟多的投资」

▎我们不敢想的地方就是未来,我们不能及的地方也是未来,我们没有看到、不懂的地方还是未来。

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我们往往被自己的能力和想象力所限制,被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所限制,被自己的脚步所限制。

最重要的一点,被自己内心不自由的状态所限制。要想突破这些限制,就必须具有持续创新的活力,必须活在未来。

人之所以产生焦略,就是因为放不下过去,看不见未来。克服焦虑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投身于忙碌之中、陷入挑战之中。

▎ 影视业缺乏真正原创的好故事,才让 IP 热成为文学圈向影视圈输血的一个通道。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改编电视剧挣的钱比卖书本身多好几倍,市场就会进化人,写书的人慢慢的就成了专业影视剧供稿者了,以后就是专业的影视圈原创好故事作者。

▎ 投资的本质,就是要在不确定性当中找到确定性,做到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你看见的那个确定性跟一般人看见的确定性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一般人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因此,好的投资一定是超前的,是在投未来,是投那种别人认为不确定而你认为是确定的一个前途。

▎ 营销史上也有一句话:「商品服务消费者是中、低端的理念,商品教育消费者才是最高成就」

▎ 从企业来看,作为一个领导人,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先裁自己的脑瓜,再裁低效资产,再裁错误的产品,再裁错误的商业模式,最后裁人。这样才能救活自己。

解读-酌见:https://www.jianshu.com/p/333ee206598f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