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了目标,却拿不到想要的结果,读完这两个故事,你一定能找到原因!

下面的两个案例,主角同是赛场上的金牌得主,对目标的把控,使得他们在下一次比赛中,获得不同的结果。 

案例一:英国前奥运冠军为何惨败

1964年的跳远比赛中,林·戴维斯为英国斩获金牌,经过四年苦练,在跳远项目上具有优势的英国队,奖牌颗粒无收。

作为上一届奥运冠军,戴维斯本次成绩,低于自己的最佳成绩,0.31米。获得铜牌的美国选手罗夫,和第四名苏联选手,也都比自己的最佳成绩少了0.15米。

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人鲍勃·比门,爆冷成为黑马。在第一轮中,跳出了超过世界纪录0.61米的成绩。从1963年以来,世界跳远纪录仅仅提升了0.15米,因此鲍勃的成绩是奥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赛后与奖牌无缘的戴维斯说,“我只是关注了金牌,如果我能够给自己设定一个绩效目标,比如说8.23米,或者说是一个我的个人最佳成绩,并且去保持这个数据的话,我可能会得到至少银牌。”

英国队惨败的关键原因在于缺乏一个明确的绩效目标。


案例二:日本运动员如何蝉联冠军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

马拉松对于速度和技巧的要求在其次,最考验的是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力,然而,山田本一总是说自己“凭智慧战胜对手”。

他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 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

如果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这两个案例给你怎样的启发?


个人和企业同理,首先有愿景,然后有战略目标,并在具体的考核指标上,一步步进行分解。

最终目标是宏大的、引领方向的目标,而阶段性目标是具体的、有明确衡量标准的。

当目标被清晰的分解后目标的激励作用就会显著体现。比如,当员工实现了一个小目标,他们能及时得到一个正面激励,这对于培养团队接受挑战的信心,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