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明確做的課堂研究

我的課題延期了一年,一直找不到原因。但是經過兩次跟教研室侯主任的接觸,我逐漸有了一點點理解。

一、被動的研究。

我以前的工作都是先去經歷,然後再去記錄,最後有所理解。

這種研究方式跟不研究的老師相比,一定是有進步的。但是當你做研究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會發現問題——課題難以推進。

侯主任在他的課題研究上發表了很多的案例,但是讓我去總結案例的時候,我就總結不出來。究其原因就是我的研究目的性並不強,我認爲凡是在我眼前的都要去記錄,然後有所收穫就可以。但是侯主任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幹什麼,要在哪個環節做哪些事情,要在哪個地方做哪些研究。這就是我和教研室主任的差別之一。

舉例來說:我要研究閱讀育人這個活動。那麼我就要思考:

1我有幾個階段?

2每個階段的目標是什麼?

3我要用什麼活動來完成這個目標?

4有哪些收穫是超出了我這個目標的?

5我要如何記錄我的課堂?

6我要如何把我的課堂和我的研究目標聯繫在一起?

就是因爲我沒有想這個過程,所以我做不好研究。我可以把它理解爲沒有經驗,但是同樣也可以理解爲我真的沒有認真的再去做它。我在沒有想明白的情況之下就已經開始了行動,結果迷路了。

二、深入的研究。

在簡書上寫作,曾經有一個老師跟我說,你的想法很不錯,但是可惜沒有深挖。我對於這個問題也有過苦惱,但是由於自己還算勤奮,也沒有深入的去思考。

看完了侯主任的研究之後,我明白了,人家是把一個事兒挖透挖深。但是我卻是到處挖坑,根本就沒有把事情給做好。

舉個例子來講:我打造了一節課,我需要搞清楚:

1我的目標是什麼?

2我通過了哪些環節把目標達成了?

3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好的理解和體會?

4學生的學情是什麼樣的?他們的學習方法如何?

……

三、系統的研究。

我在簡書上寫作,現在開始使用一二三四的題目,來進行創作。這說明我已經有了系統性的思維,但是我卻沒有非常明確的理解。

比如說我在假期裏面寫暑期託管服務,我分別寫了4個內容。我可能會一直寫下去,直到我沒得寫爲止。但是通過我的題目我就知道我並沒有深入的思考自己到底在幹什麼。

我隨手記錄了一段文字,覺得這就是文章。因爲我沒有進行系統的打磨仔細的追問,所以我只是用了一個非常不負責任的題目。以暑期託管爲例,我可以分別這樣寫。

1從學生角度寫學生的參與程度。

2從老師角度寫寫老師的參與意識。

3從課程的角度寫研究暑期課程的設置。

4從安全的角度寫寫暑期課程的注意事項。

5從教師培訓的角度寫,看如何進行暑期培訓。

6從學習內容寫,看如何進行復式教學。

….

這樣的寫法就是一個系統性的寫法。當然了,這個系統也可以找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看看別人是如何寫的。比如說按照論文的角度來進行論證也是很好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