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己選擇的劇本,自己選擇的結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本入門的心理學書籍,觀點蠻認同的。

      人用三種狀態:父母狀態,兒童狀態,最重要都是成人狀態,只有在成人狀態裏纔會真正成長。

      不管是《有錢人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還是這本書,都說到父母的觀念對人的影響,就像基因一樣潛移默化,根植於潛意識裏。並且會產生兒童應對狀態,弱小無助,會如何察言觀色,怎樣的迴應可以避免挨訓、捱打,甚至可以獲得美食、誇讚。父母狀態,就是照着父母處事方式,依葫蘆畫瓢,懶人做法。兒童狀態,則是面對父母產生的應激反應,已是過去式,只是回憶,再現當年的悲傷、弱小、無助,也毫無裨益。只有成人模式,在當下的事件裏、情緒中,用理性來思考,想怎麼做。而非依賴父母,或像孩童一樣耍賴。只有如此,才能成長。情緒中去學習,這個觀點很喜歡。

      書中說,其實自己的劇本在自己小時候就寫好了,往後餘生都是去驗證它,踏實它。是不是很難接受?情緒也是自己的選擇,高興或者悲傷,自己讓自己的一生變得慘兮兮。是不是同樣無法接受?曾經看見過也說過,行走至今,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爲什麼會這麼說,涉及人生四個座標體系。一旦確認好,你就會不斷去證實它。


      人生,終究只能靠自己,心理醫生只能是輔助。這個過程很艱難,過去後,就會成長。人生這座山,一級一級來爬。

      不管對不對,個人看法。

【摘抄】

      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諮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於你。

    他強迫自己每天都要去散步,可即使沐浴在冬日暖陽裏,他所看到的一切也都像黑白照片一般,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蹟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

    孩子們很容易感到害怕,你很容易嚇唬一個孩子。難以置信的是,有些成年人很喜歡那樣幹。

      父母其實擁有巨大的權力,可以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爲傳遞給後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禦因此而產生的後果。

    人生後面階段的許多其他事件也會對我們造成影響,但這些最早期的經歷塑造了人格的雛形,所以我們無法否認也無法忘記它們。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並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它們,不論是用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樣,你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不可避免地變成我們成年後經常有的感受。有詩人曾說‘孩子是成年人的父親。

      順從行爲可能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

    蛤蟆意識到那時在獾面前的懺悔只是表象,其實他是在防禦獾對他的攻擊。不是發自內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如何不帶攻擊性地發火。你採取的方法就是用緩和的方式來釋放憤怒,讓別人幾乎覺察不到,這樣就不會讓任何人不安。

        慪氣的人是總繃着臉、陰沉沉的樣子,而且安靜得很反常。蛤蟆,在我看來,‘適應型兒童’的所有行爲裏,慪氣是最能說明怎樣用時間來稀釋憤怒的例子。通常這是孩子在權威之下無法隨心所欲才做出的反應。成年人或許會因爲輸掉一場權力鬥爭而生悶氣,也是同樣道理。說白了,慪氣是輸家在對強大的贏家做出反應。


      蛤蟆再生氣,憤怒和狂躁也只在他心裏翻江倒海,沒有一點兒外露,所以旁人根本看不出他的感受有多強烈。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共謀”——“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別人”。一個人能同自己共謀來譴責自己嗎?而且不自知,連潛意識也沒能察覺到?

      “‘成人自我狀態[插圖]’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

    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處於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爲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裏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於事實來決定要怎麼做。

    ‘父母狀態’時,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

      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

      責怪是人處在‘兒童自我狀態’裏做的事情,好像你最喜歡待在那個狀態裏。如果你爲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爲,並從中學習領悟。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迴應當下的需求。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爲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的早年經歷本質上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一個不同的世界。有時候,人們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連信念和預設都不盡相同。

      一切的關鍵就在於那是‘人生座標’。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後的人生裏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後,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換一個詞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我們會控制事件的發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

    名字叫‘猜猜我在想什麼’。很多年來,老師一直對學生玩這個遊戲,老師當然是贏家了。學生肯定覺得自己很蠢,就像你之前一樣,而老師贏了無知的學生,就能獲得優越感。(別犯)

    把犯錯的下屬叫進來好一頓訓斥,小題大做,對下屬大聲咆哮。所以你看,這種遊戲能讓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當的理由來發火,藉此證實‘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座標。他們會證明別人根本上都是無能而不可信的,接下來,他們會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爲己任。(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NIGYYSOB)而且永遠都是‘挑剔型父母狀態’。這些人動不動就指責,焦慮得隨時會發脾氣,還想用不可能達到的標準來評判別人。

    因爲憤怒能夠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鬱。憤怒的人從不覺得內疚,因爲他們總在怪罪別人。他們自衛的方式,是把自己內在的恐懼對外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樣就能把對自己的怒火轉向別人。

      雖然你開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爲,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聯結。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就能明白它們並非可有可無,也不會對它們不聞不問,因爲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高情商的人,他們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瞭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爲。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辨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爲‘共情’。

    “獨立性隱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還包括獨特的才能、與衆不同的部分。獨立的人時刻守護新發現的自主權,如同一個曾被殖民的國家重獲自由一樣。這當然沒錯,但共生性則體現出成熟和自我接納,還包括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共生性可以讓你在社交和工作上與別人有效聯結,協同合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